其他

《银翼杀手2049》到底更好,还是更差?

2017-10-29 兰波 环球银幕

和35年前一样,它注定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

 

如果说《银翼杀手》是首哀叹生命终将归于死亡的苍凉灵歌,那么《银翼杀手2049》就是一首奏响人类必然走向灭亡的雄阔交响乐,前者针对个体,后者则讲述共同体的命运。

 

这才是两部电影的真正差别,虽然号称有时间线上的关联,但其实两部电影本质完全有别,亦寄托了两位导演不同的志趣——


雷德利·斯科特有感于兄长的死亡带来对生活的冲击,从而将何谓生死的哲思放在了人类命运的考量之前;而丹尼斯·维伦纽瓦心心念于复制人能否取代人类,历史走向是否必然?



这亦是美学段位高低的较量,前者是散文诗,后者想写成史诗,所以前者是泪,空灵惆怅,后者是血,掷地有声,但略显笨拙。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有个共同的主题: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将向何处去?

 


有趣的是雷德利·斯科特的追问并未能在《银翼杀手》上映时让观众深思,反而是在30年后的《普罗米修斯》方才做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可惜《银翼杀手》里浪漫得让人心碎的黑色格调却从此绝迹于江湖,此后的赛博朋克电影,取而代之不是正襟危坐的宏大表达,而是突出肌肉色相的动作打戏。


哪怕《攻壳机动队》和《黑客帝国》这样的品色,说得最多的也是觉醒,至于和镜子里的自己一起做梦叹息,那只是今敏这种另类才为之的生活流,好莱坞已不屑(或已不会)此道,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半梦半醒之间》尤其显得可贵。

 

 

也不能说《银翼杀手2049》主题意涵比前作就相差太多,熟稔科幻小说的观众会知,它其实更加靠近菲利普·迪克创作的原意,它比《银翼杀手》对未来忧心忡忡得多,反复出现在菲利普·迪克作品中人和科技之间的复杂主题在这部电影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

 

相较前作,《银翼杀手2049》侧重在硬核主题的表达上,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除了人类,AI和复制人是否同样拥有人性?这种人性的定义又是什么?


为复制人编造记忆是否等同人类为拥有统治权而编织谎言?消费的广告影像是否能永久麻醉人和复制人?


AI和复制人的爱情是一种想象,还是真的慰藉?如果复制人也有灵魂,那么人类应该给予他们镇压还是解放?


如果人类注定被进化链淘汰,那么成为复制人的上帝是否有其合理性?

 

 

全片最有作者气质的还是丹尼斯·维伦纽瓦对“命中注定”或者“命运安排”这类宿命论的把玩,既不积极也不暧昧,有种气定神闲的淡定,人定胜天不敢说,但天必胜人也未必,一切都是事在人为。

 

根据这点而设置的关于高司令扮演的新一代银翼杀手的身份揭秘之剧情转折,以及AI和复制人,人机合体相拥相爱两处,可以并列为这部电影最大的创新之处,也是维伦纽瓦得意之笔。

 

 

再说诟病之处,丹尼斯·维伦纽瓦并没有学到雷公的赛博朋克黑色电影精髓,他只是借了前作电子风的一个壳,即使是壳,也被扭曲成了废土风。


一部本可与塔氏电影美学相媲美的纯粹诗性电影,在他手中,伸展成为一个平行世界,化简为繁,形是有了,魂魄走了,感觉冗长无味,加上他爱玩的悬念,亦主宰了本来不可知的结局,又是一个倒退。

 

就算不比前辈,比比气质相近的同辈,想想丹尼斯·维伦纽瓦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对待系列续集重启的态度,就可得知,维伦纽瓦终究不够洒脱,始终不敢另起炉灶,不学诺兰与蒂姆·波顿做个深度切割,反把菲利普·迪克的回溯母体寻找革命正当性的宗教先知流拿来反复把玩,难道不知《全面回忆》和《少数派报告》里已经用到烂熟?罗杰·迪金斯的光影再灵动,依旧挽救不了剧作骨子里的媚俗。

 

 

至于跟《银翼杀手》欲比反派给予观众之印象深刻,基本不可同日而语,鲁特格尔·哈尔临场发挥之机智,其眼神的悲凉深邃,已成为永远不可逾越的经典。


而真正有魄力的反派,其实是杰瑞德·莱托饰演的跨国公司BOSS,但可怜少爷那么精湛的演技,仅仅出场不到十分钟,幸好还算好眼力,在营销短片里帮着导演喊出了:人类将无法生存,复制人才是智慧物种的未来。



这或许这才是《银翼杀手2049》超越前作之处,做出预言:所有那些人类,都将消逝在时间里,这次,雨中落下的将是血,绝不是泪。





微信号

world-screen


及时发布热点影事

有态度的原创影评

贴心的观影指南

与微信用户实时有奖互动




2017年第10期《环球银幕》上市热卖中

快速购买见下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