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背后,都不是那么美好
小时候,我们都在电视上、故事书里看到过“小熊维尼”的故事。小熊维尼给孩子们甚至成年人都带去了无数欢声笑语,但是却鲜少有人了解它背后的起源故事。
创作者在最初画出这只憨态可掬的黄色小熊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希望的呢?
最近刷了这部描述小熊维尼创作者的故事,也十分想安利给大家——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讲述了英国作家A·A·米勒创作小熊维尼的前因后果。故事围绕着他和他的儿子展开,父子两人的关系转变是整个剧情的关键。
小熊维尼的故事非常温馨欢乐,但它却诞生于一战过后的伤痛年代。电影开场不久,就立刻把观众带入了战后创伤的情绪氛围中。
参加过一战的男主角A·A·米勒(外号小蓝),无疑是那个时代幸存士兵群体的缩影。他有着严重的PT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无论是身在上流阶级的舞会还是安静自然的田园,只要一道强光、一声重响,他就立刻像是回到了噩梦般的战场上,动弹不得,呼吸困难。
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饱经创伤的人,怎么还能创作出那么可爱温暖的故事吧?但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才更能体会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幸福。
故事大部分时间都发生在乡下的田园中,画面始终带着一抹暖色调的柔光,既安抚了主角米勒的情绪,也让银幕外的观众看得格外暖心。
儿子的出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改变。父子两人一起在乡下田园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米勒发现,儿子的童真和好脾气竟然安抚住了自己紧绷的情绪,并渐渐开始真心享受与儿子一起玩耍的时光。
身为作家的他,随后就把和儿子的玩乐时光写成了儿童书,儿子的毛绒玩具们也都成了他笔下的动物角色。儿子的天真无邪治愈了他,而他将这份童真写进书里,又治愈了千千万万受一战荼毒的痛苦心灵。
本片的演员阵容非常亮眼,都是颇具实力的当红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给整个故事带来了很坚实的人物基础。
饰演男主角米勒的是爱尔兰演员多姆纳尔·格里森,他近几年很抢手,片约不断,既出演过《哈利·波特》、《星球大战8》这样的商业系列,也出演了《机械姬》、《荒野猎人》这样的偏艺术电影,在两条路上都走得相当顺利。
这次他在《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中的表演也很得心应手,收敛而精准地表现出了米勒这个角色不同层次的性格和情绪。
饰演米勒夫人的也是大红大紫的年轻演员玛格特·罗比,《自杀小队》的小丑女角色和《我,花样女王》中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只可惜这次在《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中的角色并无太多发挥空间,只稳当地演出了一个自私虚荣的母亲形象。
对于传记片来说,把握好真实故事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平衡非常关键。太过忠实原型故事,那就会模糊导演立场,让观众不明所以;太过注重艺术表达,则可能丢失了传记人物的真实度,是对题材的不尊重。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平衡。它没有浪费时间去讲述A·A·米勒创作前后的方方面面,而是专注于两个主线:战后创伤和亲子关系。这两个主线又相辅相成,让剧情主线变得清晰利落。
战后创伤是小熊维尼被创作出来的一大动机,也是它迅速火遍全球的重要原因。而小熊维尼背后的这对亲子关系,从疏到亲、再亲到疏,则是这场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巨大代价。
不得不说,米勒没有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保护好他,反而纵容了全世界对儿子个人生活的侵犯和窥视。
克里斯托弗·米勒因为小熊维尼而年幼成名,童年很快被媒体采访所填满,被迫过上了童星的日子,又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这一经历而饱受欺凌。小熊维尼给无数读者带来了欢乐,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所有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在极端事件的影响下,所有小问题都会影响巨大,甚至会压垮亲情关系。
在如此规模的名利影响之下,父亲的被动懦弱、母亲的冷漠虚荣、孩子的愤怒心态,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创伤。
然而,这个故事就如同画面色调的风格一样,虽然几经波折坎坷,但终究还是个温柔的故事。
小熊维尼带来的名利摧毁了这个家庭,这对于米勒和儿子来说,值得吗?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在战场上,士兵们哼着维尼的歌,这首歌短暂地带走了他们心头的恐惧,让他们回忆起家乡的壁炉和故事书。小熊维尼的故事让无数人想起了什么是幸福;当所有东西都破碎时,童年仍可以是充满蜂蜜、友情和冒险的。
小熊维尼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无价的。米勒一家人所经历的事情,无法被弥补,但或许可以在众人被抚慰的心灵中,找到一丝安慰,并最终互相和解。
这个答案也许不符合真实故事,也许带有太多理想色彩,但确实是个很好的答案。
这部电影在揭示了黑暗的幕后真相后,却仍能回归到光明的一面来;在讲述了伤痛、愤怒、愧疚之后,却仍能带给人希望和温暖。
这也许正是导演想要做的:把负面情绪最终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中释放,温暖更多人的心。
正像当年的小熊维尼一样。
微信号
world-screen
▲
及时发布热点影事
有态度的原创影评
贴心的观影指南
与微信用户实时有奖互动
2018年第2期《环球银幕》
快速购买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