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衡水中学没毛病

腊六丸 腊六行思录 2017-11-26



最近一所位于默默无闻的地方的赫赫有名的高中又火了一把。

包括人民日报、新京报在内的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微信指数也画出了一个陡峭的波形图。

衡水中学跑到浙江平湖合作办学开了一所“子公司”,激起了当地其他学校乃至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体抵制。到底这些人是真心反对“高考工厂”,还是担心被人掐尖撸羊毛,不得不令人怀疑。不过,这个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想说的另有所指。

衡水是一个河北省的地级市,除了衡水老白干,我实在想不起它那里还有什么。

衡水中学则是一所很有江湖地位的学校,尽管对它毁誉参半,但“黄冈之后有衡中”似乎已成业界共识,它接过了“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大旗,并把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欲问高考哪家强?河北衡水找衡中。

且看2016年它家的高考成绩:

1.河北省文理科的前四名都是出在衡中,其中文科状元706分,理科状元724分。

2.河北省文科前10名共13人,衡中占了12人;理科前10名共13人,衡中也占了12人。

3.理科710分以上32人,占全省的84.2%;文科670分以上20人,占全省的76.9%。

4.文理科600分以上3145人,重点大学本科上线率92.44%;

5.所有音、体、美、舞蹈、播音主持特长生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均达重点大学录取线。

6.被清华、北大录取139人,被香港大学等港校录取39人,被中科大少年班和东南大学少年班各录取1人,被“985工程”高校录取1462人,被“211工程”高校录取2982人,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录取106人……

我曾经在一所重点高中当过三年教师,带过毕业班,非常清楚衡中取得这样的数据有多牛X。

我很想说我是跪着看完以上数据的好吗?

许多人肯定十分不屑——

素质教育才是方向,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高分低能多得很,好分数并不代表好前途!

让孩子快乐学习才对,你当爸妈的为什么不自己去头悬梁锥刺股?

不好意思,我写这篇日志就是开撕的。

(一)

素质教育?先看你是不是贵族。

我不知道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但早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词了。

素质教育的常见定义为,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虽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一对反义词,但我们真正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了吗?我们是不是正在或者是曾经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看待的?

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素质教育其实就是除了考试的分数之外,还应当让孩子有文艺特长,于是逼着孩子在周末去学钢琴、学舞蹈、学声乐、学二胡、学画画、学足球……

嘴上说着“为了提高孩子的文体素质”,但扪心自问,这里面其实有没有也含有那么一丝应试功利的算计——学好了高考可以加分,或者孩子万一文化成绩不好还可以走特长生的路子。

也有家长说,我什么算计和功利都没有,我单纯的就是觉得考试分数不能代表什么,我不屑于让我的孩子参加那么残酷和low逼的竞争,我要给他/她一个快乐的童年。

或许童年是快乐了,那么青年、中年、老年呢?他/她的这一份快乐可以持续吗?

我又不得不说一个阶层固化的沉重话题。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对于有的人来说,确实是生下来就不需要去挤千军万马挤破头的那座独木桥。

他可以生于官宦之家,弄个“国家承认学历”就可以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某个一官半职;

他可以生于豪商之门,子承父业学会经商运营之道便能把家业发扬光大一生衣食无忧;

他也可以生于普通之家,但他必须拥有远超常人的悟性和能力,也必须有着“站在风口上的猪”那样的敏锐或运气,白手起家发家致富……

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呢?

我姑且不提出生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们,考上一个好大学对他的人生乃至于对他的家族的命运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只说对于像我们这样生在寻常人家、并非天赋异禀的普通大众,除了在高考以及人生旅程中的一各个考场上杀出一条血路,还能有多少其他的选项?

对于当年的我们,找个好工作不是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吗?而要找到这样的工作,学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标签。

十年前看过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室》,说的是日本社会的情况,但我中国又何尝不是?

且看这一段台词:

老师:愚蠢和懒惰的人将会苦于差别待遇和不公平,聪明努力的人将享有各种特权度过充实的人生,这就是社会。你们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少人过着人们羡慕的生活,知道吗?只有仅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个班上有 24 个学生,也就是说,将来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两个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发著牢骚生活着。如果你们想成为那 6% 的话,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

学生:我觉得不是只有进个好大学才是幸福的人生啊,还有运动、音乐什么的。

老师:靠运动、艺术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从小就接受一流老师们的英才教育,头悬梁椎剌股地努力着。你们这些凡人可以吗?

学生:不要说什么凡人……

老师:你们已经比在著名私立学校上学的学生落后很多了。可以想象吗?他们现在享受著比你们优裕的生活,享受著你们绝不会有的特权和服务,即使生病了也可以不用排队,就有一流的医院给他治疗;即使是早上去排队也买不到的游戏,也可以简单地弄到手;即使是在迪士尼乐园,也可以从专门的入口进入,不用排队就可以玩很受欢迎的热门电动玩具。

学生:不会吧,那样太不公平了。

老师:你们也该清醒了,日本这个国家,就是特权阶级们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而大家这样的凡人,拿著微薄的工资工作,纳高税生活着。知道特权阶级的人希望你们怎样吗?希望你们像现在一样,一直愚蠢下去就好了。不去在意社会的结构和不公平。傻傻地看电视、漫画,什么也不想。进了公司,也只是乖乖地听上司的话。发生战争了,冲到前面最危险的地方,拼命地帮他们战斗就好了。

是的,用数据说话,冷静而理性,现实得可怕。

我不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我没有勇气对我的学生说出这样可怕的事实,所以我放弃了教育的理想。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必须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的真实。

有媒体曾经对考上名校的衡水中学学生进行回访,结果几乎100%的学生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是会去这所学校,因为他们觉得,对于他们这些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想要离开乡土走得更好,只有走这一条路,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首先要活下去,然后努力活得好,最后才是活得有尊严。


(二)

高分低能?放大个案毫无意义。

“高分低能”这个词几乎是伴随着“素质教育”一起出现的。

人们总是觉得获得高分的人往往都是只懂得傻读书的书呆子,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学霸们在人际交往、生活自理、创新创造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新闻媒体迎合着这种“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阿Q心理,时不时地爆出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的魏永康、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思涵等学霸因为生活能力实在太差而被迫退学的新闻。

有一个事实被大家忽略了:在“史上最难就业年”说法出现的2013年,中科大少年班理科实验二班的毕业生,其中一半的人已经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即将留学深造,另外一半人已经确定在国内名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追踪统计显示,他们的前辈学长们,九成以上获得名校的博士、硕士学位,七成以上活跃在海内外经济、IT、金融等高大上的领域,多人已成为国际顶尖科学家。

有人会不服了——现在是“双创”时代,学霸们的“钱途”又如何呢?

1980年至2016年,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达171亿,约占中国大学接收社会捐赠总额的31%,全国共有30所高校突破1亿,跻身校友捐赠“亿元俱乐部”。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校友捐款超10亿,跻身中国大学校友捐赠“十亿俱乐部”。

手里没钱,何来这种饮水思源的慷慨捐赠?

上表的数据虽然稍有陈旧,但反映出的趋势和规律大抵是科学的——越是顶尖的大学,所产生的富豪越多。

诚然,曾经出现过一种现象,或者这种现象现在依然存在着——“成绩一等的替人打工,成绩二等的当上老板”,还流传着“造原子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

这只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成为成功人士的概率,是100个硕士高还是100个小学生高?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考公务员、进央企等所谓“好工作”,学历条件都是“硬一杯”?

别被忽悠了,不要低估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们,他们对现实情况的掌控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怎么可能在你我之下?

不承认这种差别,实际上是一种变种的“反智主义”,是一种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

当老板也有很多种类型,有的确实是志存高远不甘平庸,有的却实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对前者,我们称之为“创业”;对后者,我们称之为“谋生”。

对于学霸们来说,谙熟历史、了解人性,反应快、想得深,读懂各种明里暗里的信息只在须臾之间,有必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担忧?

对于学霸们来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需要通过会洗衣服、会做饭来体现,霍金的身体除了脑子能动其他哪里都不能动,但也阻止不了他成为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一切的创新和创造都是在“巨人的肩上”稍稍垫了一下脚尖而已,连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有问题的人能作出划时代的创新?现在可不是拍脑袋搞发明的时代了。

学霸们,始于高分,但并非止于高分。高分只是一个起点,让他们能够傲立于人生之巅,可以在更高的人生维度上,轻而易举地碾压我等学渣。

(三)

快乐学习?小心被这口冷鸡汤给呛着。

这世间的事情,可以想一下。大凡快乐的,多半是有害的;大凡痛苦的,多半是有益的。

睡觉天天睡到自然醒快乐不?想吃什么就敞开肚子胡吃海塞快乐不?熬夜喝酒泡吧上网打游戏快乐不?

可为什么我们不敢放纵自己追求这种快乐呢?

因为这是有害的,这种一时的所谓“快乐”必然导致更多更大更长时间的不快乐。

快乐学习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炒作过度的伪命题。

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既讲究量的积累,又需要质的突破,既要思路开阔,又要强迫症一般的仔细认真。

学习的结果获得了正向的反馈,无疑是快乐的,但追求正向成果的过程,则多半是不那么快乐的。如果过程是快乐的,那么我便有理由怀疑它的效率。

我的女儿正在上一个不太便宜的幼儿英语学习班,每周上一节课,由外国人老师带着他们做半天的各种小游戏,顺便学习几句会话和几个单词。

说实话,如果是自己在家教,我用“痛苦”的办法一个小时就能教会这些。

小学的时候,我经常暗地里嘲笑我的同桌。我们成绩其实差不多,都在班上排在3-5名的样子,但家里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她比我刻苦用功十倍。

只要做完了家庭作业,每天晚上我都可以出去玩。在暑假寒假,我只需要用一两个星期赶完假期作业,就可以安安心心地“哈起耍”。

但我的这位同桌则相当“不快乐”。平时从来没有见她下楼到大院里来和小伙伴们玩过,暑假寒假的时候,走过她家门前,总是听到里面在播放英语听力。

后来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子弟校初中毕业之后,她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我只考上了一个区重点;高中毕业,全面发展的她顺理成章地考上了北京的重点本科医科大学,而由着自己兴趣学习严重偏科的我只考上了市内的一般本科师范大学;上了大学,她也依然以严格地自律坚持学习,硕士博士一直读上去,公派出国,现在在美帝最顶尖的传染病疫苗实验室做科研,说不定哪天就获得重大突破足以“兼济天下、造福苍生”了,而我上大学也依然吊儿郎当,边玩边读,在工作之后才读了个同力申硕的硕士学位,现在给国企打工,也就只能“修身齐家以慰平生”了。

有人说,你也不错啊,参军、教书、出书,人生经历非常丰富,还年纪轻轻就当上国企老总,有儿有女家庭幸福,又有什么不满足的?其实我不是不满足,而是后悔自己不够努力,明明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自控力不强的情况下怎么没有遇到衡水中学这样“变态”的学校来压榨压榨自己的潜力呢?

“在今天这个社会,只有高考是最公平的东西。”

“每日三思:我来学校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样?”

“闭上眼睛就睡,睁开眼睛就学。”

“找到差距是一种水平,承认差距是一种气度,缩小差距是一种能力。”

“如果能在这个炼狱里生活下去,以后走到社会,走到哪里都可以适应。”

我觉得衡水中学这些高考誓师大会上的横幅很燃有木有?

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衡水中学没毛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