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中国青年论坛 | 圣地亚哥的青草色

 2018年5月25到26日,海外中国青年论坛(OYFC)在美国圣地亚哥成功举办。

 

张立和佳媚作为青草代表,参与本届论坛的重头活动“社会公益组织创新擂台赛”。经过演讲、答询、票选等多个环节,青草 “助力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立足和发展”的项目从全国4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社会创新优胜奖。


下面是当日演讲稿,并附上主讲人的简要介绍。


主讲人简介


张立,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2016年加入青草,期间负责青草多个项目的调研工作,现任青草内容团队实习生,负责羊城游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工作。


杨佳媚,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6年加入青草,现为青草调研负责人,进行职业升学课程相关的调研工作。


大家好,我是张立,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


大家好,我叫杨佳媚,我在广州出生长大,但不是一个广州人。


我们都在青草公益团队工作。这是一个由两位高中生在2009年创立的公益组织,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广州生活的流动儿童。


城市探索与交往协作


(佳媚)

先谈谈我,我不是一个广州人,我的户口在潮州,但跟随父母在广州长大。


因为工作,我的父母一直很忙,所以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阶段,我几乎是自己照顾自己,和爸妈的交流也很少——我每天都是自己上学放学,自己解决晚餐,自己写作业然后自娱自乐。


我记得,最开始,出于害怕,我每天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反锁家门,因为非常没有安全感;我也记得,有很多个夜晚,我会打开电视机和家里所有的灯,因为这样,家里看起来才没那么冷清。


那时候,周一到周五,我的生活轨迹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到了周末,爸妈照样忙着工作,我要做的就是把照顾自己的时间,从一晚拉长为一天,我的生活只剩下家这个一个黑点了。


后来,我升上大学,加入了青草,我开始去接触青草服务的“流动儿童”,我发现,我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的父母都很忙,我们都讨厌黑夜,因为容易感到孤单;我们的生活两点一线,即使我们当中有些孩子是在广州出生,生活了十几年,但是他们对广州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也就难建立起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基于这种现实,青草开发了羊城游学活动,选取周末时间,带领流动儿童去到广州标志性的景点,通过挑战任务,锻炼学生运用交通工具和城市公共资源的能力。


作为实习生,当我跟着孩子们跑了越秀公园,去过广州塔,逛了荔湾湖公园,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像是活动的参与者,我的童年得到补偿。我和这群孩子一起探索广州的文化,感受它的魅力,一点点去加深我们和它的连结。

 


在青草工作时间长了,接触到的孩子越多,我也看到和我不同的,流动儿童生活的另一种侧面——我遇到过一个男孩,初二时,因为父母工作变动,他从福建转学到广州。他说虽然广州的同学对他也不错,但他不知道怎么去和新同学沟通交流,接触起来有点尴尬,他想念老家那群玩了六年的朋友。

 


这种人际交往障碍也出现在“不流动”的流动儿童身上。他们相处了几年的好朋友因为转学离开了,对ta来说,也是一次交往危机。而这群孩子们很少去和父母倾述这种烦恼,因为说了,也没时间听,听了,也不一定理解。


所以,青草开展了青草星夏令营活动,在7-10天的时间里,让高中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学生们通过主题活动,在合作中锻炼沟通表达能力;获得朋辈支持,在交往中增加感情。

 

7-10天的时间,深度的链接。一个生命体去靠近另一个生命体,一个灵魂去触碰另一个灵魂,彼此的生活轨迹互相影响;孤岛相遇,世间最难得的理解发生了。

 

这是我看见的,青草的价值。

 

职业


(张立)

我是张立。和佳媚不同,我作为一个本地人,更多是从一个好奇和反思的态度来走近我们的服务对象的。


2017年上半年,广州一个民办学校邀请青草给初三901班的同学上职业课,台上的嘉宾激情四射,但是课室里的学生却睡倒了一半。



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为什么这群才14、15岁的孩子会那么的“丧”,那么不上进?于是我就去和他们聊,我问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什么想法。他们的回答都很统一:没有什么想法,以后出来搬砖吧。

 

其实,这个班在私底下被称为“非中考”班,班里的同学全都因不满足广州市“4个3”的政策门槛,而无法在广州进行异地中考。4个3,即父母双方3年居住证,3年社保,3年工作证明以及3年初中学籍证明。

 


对于大部分的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从事的是城市里底层收入的工作,很多人都无法满足这个严苛的政策条件。


过去,他们还能够通过择校的形式进入公办高中,但是现在政策改变,择校的门路没有了,他们就连中考的资格都失去了。上课、学习在学生眼里都变成了没有意义的事情,无心学习,成绩变差。

 

所以我很难去责备这群孩子的“丧”,他们的不上进,不是他们的本愿,我们户籍壁垒的高墙,剥夺了他们发展的机会。

 

看不到未来的人,就像是不会发芽的种子。当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的,那这个社会还会好吗?

 

有人可能会说,哦,那他们可以回老家读高中呀。对,很多学生为了上高中,初二就回老家读书,但是没有人问过他们的想法。

 


学生告诉我,他们从小在广州生活,回到陌生的老家,不仅面临语言不通、教材不熟悉的问题,还不得不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朋友。


在我的qq好友列表里,有一个初二就回老家读书的学生。他发的动态,多是关于留守的孤独、同学关系的矛盾、对以往朋友的想念。所以我很能理解学生们对于回老家的抗拒,城市不允许他们为家,可是老家也给不了他们“家”的归属感和基本的接纳。

 

901班职业课的尝试让青草意识到,不能因为这群孩子受到政策的限制,就让他们自己在现实大海里挣扎。我们做调研,发现很多学生不中考就会进入到鱼龙混杂的职业教育市场,很多学生不了解报读的专业,入读了才发现学校的当初的承诺无法实现,实习被坑。

 

于是青草专门开发了【中职专业大发现】的活动,制作了一本手册,专门协助学生如何相对合理地选择中职专业,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和他们一起使用这本手册,用同辈的力量去影响他们,让他们能够重视自己的未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重拾信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真正的教育,

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

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我所理解的,青草的价值。


创新


目前,虽然做流动儿童服务的机构很多,但绝大多数机构更多的关注学前和小学教育的孩子,少有机构关注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发展现状与需求。


这些上了初中的孩子,由于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又面临升学压力,需求更为复杂。很多社区层面的流动儿童服务专业性不足,难以回应和满足该阶段孩子的需求。


另一方面,很多做流动儿童服务的机构往往专注做单一的产品,如阅读或艺术教育等,而青草则试图以一个城市为基地,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立足的生态圈。调动多方资源,包括社区的社工机构、民办学校、高中大学志愿者、ngo从业者,通过从城市探索、人际交往以及未来发展三个面向分别开展活动,助力流动儿童成长。

困难与不足


要构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项目,我们目前还是面临着一定外部环境的挑战:


1、校方合作的挑战。


学校是我们服务孩子最直接和高效的渠道,但是民办学校管理者往往出于办学压力,以及学校的盈利需要,没有动力与我们展开合作。有的校长过度紧张安全问题,不愿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有的学校和一些职校私下约定,定向输送生源。


我们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广州市少部分比较真心办学做教育的民办学校,与他们合作,而在其他的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通过与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合作,以此开展服务。


2、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筹资渠道还比较窄。


政府的所提供的资金主要服务于户籍人口,即便拨款购买服务,拨给青少年领域以及流动儿童领域的款项很少;而由于我们机构还不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在企业合作上也难以打开渠道。少量专注流动人口领域的基金会所提供的资源也不算丰富。


因此,我们开展了自己的【筑梦行动】,培育一批认同我们理念的长期捐赠人,使他们成为青草的共建者,成为我们想要构建的生态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稳定的资源,添砖加瓦。

 


共同成长


我和张立现在都是大学生,但我们都在青草实习两年了,在这两年里,我们遇到了好几批学生,也遇到了好几批志愿者。


这里面,有青草曾经服务的学生,成为羊城游学和青草星夏令营的志愿者,甚至是全职实习生,也有在本地读书,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的大学生志愿者,或者特地从国外飞回来做夏令营营长的斯坦福大学生。

 

我们看见,青草在构建一个跨越户籍界限的青少年社群;我们知道,这样的社群能够让流动儿童和城市青年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文字 | 张立 佳媚

编辑 | 宇欣

审核 | 阿凡



青草公益团队

有爱,有思想,有行动

2009年至2017年末,我们已给约1,037位大学生、高中生和2,935位流动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积极影响。

我们期待着走得更远。

微信号:cloveryout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