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地友好体系:以有机农业捍卫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2014-11-15 有机会网
点击上方“朗哲基有机会”可以订阅哦!


【导语】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诞生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重度雾霾、土壤污染、极端气候等等事件一再提醒我们,高速的经济发展正在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的基础,正在迅速恶化。那么,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必定是一对矛盾吗?是否只有破坏环境才能取得“发展”?是否可以尝试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发既能保护当地环境和文化、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产品呢?有一群人正在寻找新的答案。
什么是保护地友好体系?

“自然保护地友好产品增值体系”(简称保护地友好体系),由著名野生动物保护学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博士于2013年发起。通过在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推广有机农业、推广保护地友好产品的生产,并为产品搭建完整的产业链,保护地友好体系期望能够帮助乡村社区增收,缓解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解焱博士(右三)和其团队今年5月考察九顶山保护区(这是保护地友好藏牦牛和藏绵羊的产地)


“保护地友好体系”当中的“保护地”范围很广,其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社区保护地等各种得到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地理区域,而产品则可以包括农副产品、手工艺产品以及旅游文化产品等。


去年11月成立以来,迄今已有近400家单位及个人成为保护地友好体系的会员,也已经有不少产品获得了“保护地友好”认证。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三家农户从今年初开始以有机方式种植水稻,杜绝化学品的使用对于以水稻为食的大雁等鸟类颇有益处。四川都江堰市高山野菜种植合作社,通过生产多种野菜避免栖息地的单一化。四川九顶山的一些牧民承诺在2020年以前将放牧量减少40%,以减少家养牲畜和野生动物的竞争,他们的牦牛肉和藏绵羊肉也成为了保护地友好产品……每个产品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更有着明确的自然保护目标。


我国有8000多个自然保护地,覆盖陆地面积18%以上,发展保护地友好产品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这些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价值无法估量,但是当地社区居民有许多还处在生活贫困的状态。为了生计,村民不得不做出盗伐、盗猎、过度采集等等破坏行为。而保护地友好产品的推广,能够帮助保护地管理机构提升管理水平,也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收入,缓解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购买保护地友好产品,城市居民将切身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偏远”地区之间并不再那么遥远,我们的一个个小小的购买行动其实就是对那里的环境、社区和文化的最直接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简介视频
严格的“保护地友好”标准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较为薄弱,保护地周边社区可能采取多种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营生方式,包括种植、养殖(放牧和圈养)、伐木、野生水产品采集、林下产品采集、农家乐,以及违法的盗采、盗猎、盗伐等。除了违法行为,其他的生产方式都有可能产出潜在的保护地友好产品。保护地友好体系就是要让合法的生产行为的环境影响最小化、甚至达到对环境有益。


保护地附近的乡村社区如果想要将自己的产品加入到保护地友好体系中来,就必须符合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自2013年底体系成立以来,虽然在社会各界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但申请加入的产品并不多,其中明显的原因就是,达到保护地友好体系的标准有着相当的难度。


除了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不得使用农药、化肥、转基因、激素等有害化学物质,遵循有机农业的原则之外,保护地友好体系还要求,不得种养有入侵风险的外来种,不能导致生态系统单一化,如果是采集野生产品,必须要保证采集后还可再生……如果从事养殖,需采取措施应对养殖动物与野生动物竞争、以及捕食或者食用野生生物等问题。生产过程对野生植被的影响、对土壤和水源的影响、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等等,都需要申请者在评估问卷上做出详细的回应。产品生产对于当地社区收入的影响、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联系,也是评估当中重要的考察内容。


而将很多申请者拦在门外的一条标准,就是“当地自然保护地要达到一定的保护管理水平要求”,也就是说,当地的保护地管理机构必须要愿意监测保护地友好产品生产对保护地造成的影响。这样的条件,在很多地区是难以达到的。


实际上,在申请加入保护地友好体系的过程中,产品生产者提交评估报告的同时,保护地管理部门自身也必须提交一份评估报告,对保护地自身的详情、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保护地面临的环境破坏问题、生物多样性监测状况等等进行详实的描述。只有当保护地管理部门的自评估和产品生产者的自评估都经过审查初步合格后,保护地友好体系才能进行后续的实地调研、制定建议、签署协议、生产及销售等等一系列环节。


多方合作进行生产监督

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办公室均在北京,而产品来自全国各地,因此监督工作是同各个相关方合作进行的。保护地友好体系会员是来自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地的社区生产者,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的企业,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也包括当地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以及指导友好产品相关生产技术的咨询机构。而所有这些相关方,都有监督保护地友好产品生产过程的责任和权利。


对每一个加入体系的产品,保护地友好体系都会和产品生产者、当地的公益组织、保护地管理机构签订生产和保护合作协议,其中就会明确各自的监督责任。比如,在敬信大雁米的产地,虽然还未成立自然保护区,但是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长期在此开展工作,他们就成为了监督方之一;而龙池野菜的产地,则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都江堰自然保护协会以及高山野菜合作社共同监督,控制野菜采择范围和采择量并参与保护。


监督工作并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组织的事,甚至消费者本身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比如,自然保护地网正在开发建设“自然保护地微博监督平台”,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微博,报道自己身边的自然保护地内“友好”或“不友好”的事件。这些报道微博将被自动提取并展示在“自然保护地微博监督平台”,让公众一目了然的了解全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状况。而去到保护地实地的公益科考活动,也是公众监督的创新方式。


社会各界都可以通过微博监督保护地友好体系的产品生产过程


每个产品都有背后的故事

目前保护地友好体系内的产品还不多,但是每件产品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也有特定的自然保护目标。

九顶山牦牛、藏绵羊:给野生动物留空间,减少放牧数量

九顶山北麓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相邻,部分区域属于宝顶沟自然保护区。当地社区是多民族融合地区,同时也是羌族聚居地。牧民余家华大爷从80年代开始在九顶山上放养牦牛。他发现当地偷猎问题严重,于是自1995年开始,一直在九顶山地区自费巡山,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己饲养的牦牛。2004年发起成立的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更是得到周边多数村民的拥护。

藏牦牛、藏绵羊养殖历史久远,在保护区成立以前就长期存在,是很多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放牧的强度虽然在当地尚未造成草场退化,但是在保护区范围内,放牧显然与马麝、金丝猴、羚牛等濒危野生动物形成竞争。为了更好的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友好体系与当地6户牧民以及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到2020年时,将牧民们饲养的牲畜数量减少40%。保护地友好体系将帮助牧民销售牦牛和藏绵羊,并且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区外生态产品,逐步减少农户对在保护区内放牧的依赖。


九顶山多样化的动植物


目前在我国,所有有放牧活动存在的保护区都还无法对放牧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多存在严重的过度放牧问题。保护地友好体系这是首次尝试在没有国家资助的情况下减少保护区内的放牧数量。

敬信大雁米:让大雁和你都吃上无污染的大米

“敬信湿地”位于吉林珲春市,这里有着星罗棋布的沼泽、湿地8000余公顷,养育了诸如马苏大麻哈鱼、野生莲、中华秋沙鸭、鸳鸯等众多野生动植物。众多鸟类在此栖息,特别是每年春秋迁徙期,有近10余万只雁鸭类在此停歇。这片湿地现已列入“中国重点鸟区”。


秋季敬信稻田上空飞翔的大雁


每年秋季水稻丰收之际也是候鸟南迁的高峰期,在敬信湿地停歇的水鸟便会飞入稻田取食稻谷,导致当地农民收成减少。尽管政府实施了补偿政策,但是由于迁徙鸟类数量多,毁坏农田面积大,导致政府仅能补偿农民实际损失的60%。


为了让消费者和候鸟都吃上健康放心的大米,也同时提高当地村民收入水平,保护地友好体系今年初与当地三户村民达成了合作,村民们在75亩的稻田范围内,按照有机方式种植水稻。民间环保组织——珲春市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协会持续进行监督,并组织当地老百姓开展鸟类救护、巡护和保护方面的工作。

龙池野菜:保护野菜多样性,避免作物单一化

来自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野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都江堰市高山野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3月依法从国营都江堰市林场承包位于保护区外、龙池镇马桑坪附近的约3000亩国有林地,实施林下森林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承担林场的管护工作,同时采摘山野菜改善社区收入。在此之前,因为村民大面积在林下种植中药厚朴,当地有比较严重的栖息地单一化问题。而近年来改为种植当地特有的野菜,有助于将收入来源多样化,不至于太多依赖于单独的一种农作物。山野菜不需要农药化肥,也不需要多少人工管理,只要环境保护好,就可以每年持续采摘。


农户们正在采收龙池山野菜


目前合作社已经为该区域的山野菜注册了“堰龙沟”品牌,并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有机食品认证和QS标志。生产保护地友好野菜,可避免作物单一化,同时村民也参与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工作。合作社的新鲜野菜以往主要是销往都江堰市,未来,保护地友好体系将帮助他们将新鲜野菜推向成都市场,而干制的野菜则可以在全国各地销售。

关坝蜂蜜:为了保护大熊猫,这里只养中华蜜蜂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关坝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该地区处于重要的岷山-横断山北段重点保护区域内,是周边各大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的生态走廊和庇护所,生物多样性丰富。


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已经在这里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作。过去这里偷猎、捕鱼、放牧等等活动很普遍,但现在已有了明显的改善,放牧也大幅减少了,很多村民养殖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中华蜜蜂,以此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而环境改善、没有人投毒偷猎后,蜂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当地村民也很理解环境保护的益处。


关坝村的返乡青年李芯锐


有关这里的蜂蜜,还有一个动人的“返乡青年”的故事。关坝村养蜂合作社于2009年成立。2011年,年过六旬的李天才当选成为了合作社新一届的理事长。因为没有参与管理的经验,加之天气因素造成当年蜂蜜减产,合作社的经营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李叔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最艰难的时候,李叔长期在外打工的儿子李芯锐返回家乡,接了父亲的班,辞去了城市里的工作,开始全心全意为家乡的养蜂事业努力。现在,他们的蜂蜜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有机农夫市集、有机食品专卖店成为了热销产品。加入保护地友好体系,对于当地村民和保护区来说也是全新的一步。


除了以上这些,保护地友好体系中还有云南永德大雪山的茶叶、贵州荔波的青梅等产品,未来还将不断有新的产品加入进来,而包括培训、互访、公益科考在内的各项会员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贵州荔波的美丽山水,这里是保护地友好青梅的产地


云南永德大雪山——这里有三个社区还维持着传统的生态农业


开展公益科考,让村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实体的产品并不一定是保护地周边唯一的收入来源。在推广有机产品的同时,保护地友好体系也致力于农村社区的收入方式多样化。“公益科考”类型的生态旅游,就是能让城市人、农民、以及保护地本身多方受益的活动之一。


今年的10月10日-14日,保护地友好体系的第一次公益科考在珲春举办。科考过程中有敬信大雁米生产地和敬信湿地、东北虎栖息地等的考察,包括解焱博士本人,以及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珲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东北虎保护专家李东伟在内的多名专家随队进行指导,科考队员也和当地村民进行了交流互动。


保护地友好体系的第一次公益科考活动在吉林珲春敬信大雁米产地举办


11月底,第二期公益科考将在四川阿坝州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这里是保护地友好牦牛肉和藏绵羊肉的生产地。这些科考的过程,是对于保护地友好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监督,是和普通的生态旅游完全不同的自然体验,更是将城乡居民链接在一起的纽带。


多种渠道宣传销售,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须返回保护地

和其他众多自然保护项目所不同的,保护地友好体系并不是做传统的公益慈善,而是要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力量来保护自然。通过购买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保护地的守护者。


今年9月,保护地友好体系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保护地友好(北京)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29位创始人共同投资,其定位为社会企业。为避免公司短期行为,公司不分红,入股后3年内不能退股,所有收入继续支持体系发展和自然保护。保护地友好体系将保护成本纳入了价格体系,确保保护和监测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会员,最大限度缩短销售链,从而不增加消费者负担。


在微博、微信、网站、新闻媒体等多个平台,保护地友好体系都在进行着颇具影响力的宣传。未来,除了将自主地通过淘宝、微信零售以外,保护地友好体系还将和本来生活网、e农计划等企业合作销售产品。另外,保护地友好体系是“全球安全食品联盟”的支持者和发起单位之一,通过联盟,产品也将会销售给对食品安全有诉求的高端消费人群。


在价格组成上,保护地友好体系确保一定比例的收入能够返回到保护地当地社区。比如对于敬信大雁米(普通装)来说,米的零售价为35元/斤,除了付给农民的收购价以外,产品出售以后,销售价的8%会返回到大米的生产地敬信镇,其中一大部分都会直接让农民受益——农民参与保护鸟类的巡护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另外一部分资金会作为建立农民合作社的经费等。其实,敬信大雁米的最初收购价和普通的有机米收购价相近,对此,解焱博士强调,不是要以高的收购价来吸引农户、不是强调产品本身有多么值钱,而是通过销售后返还一定比例的收入到当地的方式,来强调自然保护的价值。


保护自然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

正如解焱博士在一次访谈中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时,感觉我们的生活似乎不需要野生动物,但是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很多都是由这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提供的。而在一个连野生动物都无法生存的地方,人类也必定是无法生存的。

在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地,引导当地人生产环境友好的农副产品,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很多保护区管理机构、NGO都在探索用这样的方式解决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但是持续的资金支持、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及种植技术等等都会给这些项目带来挑战,不少项目因为其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半途而废。


保护地友好体系也面临着这些挑战,但并不再是由单独一家管理机构或一家NGO单打独斗,而是以社会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全国范围内的、符合保护地友好标准的管理机构、民间组织、企业、农户……再加上有环境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消费者一起,共同将“用消费保护自然”的事业推到新的高度。


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建立,再一次提醒了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自然,不仅仅是科学家、学者或官员的事;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对立面。此外,我们常说的生态、有机农业的价值,并不应该仅仅是为了食品安全——实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破坏、实现资源循环,本是有机农业起源时的初衷,毕竟,没有健康的环境,“食品安全”只能是空中楼阁。保护地友好体系的建立,对于国内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形成了指明方向的作用。


更多信息
  • 自然保护地网:http://www.baohudi.org

  • 微博:@保护地友好、@解焱

  • 微信公众平台:保护地友好

  • 附:保护地友好体系参与指南



文章来源:有机会
参考信息来源:保护地友好体系
作者:有机会记者Jing
图片来源:保护地友好体系微信
版权说明 朗哲基有机会
本文版权属于有机会(www.yogeev.com)或者相关权利人享有或者共有,未经本公司或作品权利人许可,不得任意转载。转载请以完整链接形式标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有机会。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与作者互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