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有田有木 自给自足》

2015-06-12 有机会网


《有田有木,自给自足:弃业从农的10种生活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本书作者谌淑婷、黄世泽(台湾),是一对关心农村,有着杰出专业表现的年轻伴侣,他们来到农场现场,拜访十个自耕自食的新农家,一起下田劳动,写下农家与万物共生的生命哲学,分享农家生活的好点子。

这些家庭大多不是出身农家,深知务农维生不容易,却仍坚持信念,尊重自然、友善土地、与万物共生,通过双手与劳动,自己生产食物,让食物成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推荐序

以田为本,以食为力:第十一个归去来兮的故事

文/朱慧芳 梧桐环境整合基金会执行长

四川雅安地震之前,来自成都安龙村的高清蓉刚刚在中国台湾绕了半圈,分享她在家乡实践的生态农村生活。在新竹、台北、宜兰、花莲……几场分享讲座当中,我们不断听到她重复地说,“先喂饱自己,再分享多余。”

高家的生活方式和耕种方式证明,靠当地政府分给每户农民的六分地(大约400 平方米),就可以养活自己。当地的标准户包含五个成员:祖父、祖母、爸爸、妈妈和一个小孩。高家早已经达到99% 的粮食自给率,另外那1% 是调味必需品——盐,他们的农地里不产。在中国台湾那几天,她拜访了几个农场,其中大多数的农场,是以商业生产为目的,单纯听从内心呼唤转而务农,并企图自给自足的案例并不多。

如果当时我手中这一本《有田有木,自给自足》已经出版上市,就可以让她一次看足中国台湾的十个案例,十个看似雷同却各有特色的归田家庭。这十个家庭的主人,各自因不同动机,选择全职或者半X(工、医、商、老师、画家等)半农的兼职方式,自耕自食。其实,在回家种地之前,清蓉就跟大部分的农村第二代一样,把孩子托给乡下的爸妈,自己进城打工。就像书中十位实践者,她也曾经是所谓正常社会里安分的一员,鱼贯地跟着大众走一样的路、干一样的活,不需思考,也没有个人。

然而,人若离了土,就失去了直接养活自己的能力,无论劳力和脑力都只能换成纸钞,不能直接长出食物。现在在城里“什么都得用买的”。城里的生活费用是乡下的好几倍,扣掉生活必须花费,辛苦攒的钱所剩无几。在乡下长大的清蓉清楚地知道,城里的食物品质不能跟乡下比,乡下人吃的东西直接来自土壤,而不是货架上,早晨采摘的新鲜叶菜,上头还含着昨夜的露珠呢!

除了吃的之外,再把居住品质、空气品质、水质品质、声音品质、空间品质都算上去,城里的生活,还真是挺寒酸的。若是再把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品质,还有亲子关系都拿来计较一下,全家一起住在乡下且过着自给自足的那些人,绝对可以称得上富足。

事实摆在眼前,对清蓉来说,回乡下过日子,怎么说都要比蜗居城里好。满满的菜篮摆放在那儿,要不要动手提起来,就看个人的造化。

我们书中的十位主人翁跟他们的家人一起,选择归田园居,或全部或局部地把自己投入到与泥土相关的生产工作中去。而高清蓉回到乡下的时候,正好遇到村子里生产过剩,于是她设法联系需要健康天然食物的都市人,用共同协商的合作模式制定双方认同的代价,再由她组织产与销的配送机制。机制运作的大原则是“分享”,大自然与人类分享,人类与其他昆虫动物分享,产出的作物先喂饱自己,再将多余的分享给需要的人。

分享的思维与计划性的生产或者说产销式的生产概念截然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为了把自己喂饱,不算计土地产出能赚取多少。在这个前提之下的农作物不会用到大型机械,甚至连小型的动力农机也舍弃,尽量靠人力手作或是用原始的简易工具。清蓉说圆锹的面大,一锹铲下去土壤会成块状被撬起,所以她改用三叉锹,这么做不但能松动泥土,对土壤团块的破坏也比较小。从分享而不是从生产的角度看待农事,自然会跳脱与鸟兽昆虫争食的小心眼,不知不觉便成就出一种大器度且满是慈悲的心宽眼宽。

《有田有木,自给自足》书中的主人翁们,就像高清蓉一样,已经超越利己的层次,提升到与自然或与他人互惠互利的生命高度。书中的故事只是个起点,读者的身边可能也有几位这样的朋友,他们选择跟随内心声音,化理想为行动,在21世纪之初实践自给自足的可能。


作者序

看见新农村:十个农村议题,十种家庭关系与十种生活方式

文/谌淑婷、黄世泽

在极度渴望改变生活的三十岁之际,我们有幸认识了十位农村里的朋友,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坐在他们的餐桌旁,走入他们的农田里。

我们一起探讨十个农村议题,看到了十种家庭关系与十种生活方式。其中无论哪一位,其实都有能单独出书分享的丰厚故事,对于只能在有限篇幅中述说他们的故事,我们感到小小的不安,却又庆幸自己能走入这十个家庭的生活,将他们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十个农业问题

吃当地与吃当季:中国台湾粮食自给率过低,我们三餐掺杂太多进口食物,为了让这些漂洋过海的食物保存得当,添加了数不清的药剂,所以现代儿童过敏问题严重。大自然的节奏有其道理,为什么我们不在食物最新鲜好吃的时候品尝它呢?“幸福农庄”的惠雯和旭瀛为了孩子健康,坚持在对的季节种出对的作物,不使用农药和肥料,推动“吃当地、吃当季”,降低不必要的饮食风险,以食物的原始美味,取代充满人工添加物的市售加工品,拒绝再让下一代吃下有毒的食物。

拒绝转基因豆制品:无论荤食素食,台湾地区人民对豆制品的热爱从来没降低过,却未认识到自己吃的是国外囤积半年以上的转基因大豆。

对于廉价转基因大豆倾销台湾地区,“豆之乡”的苏荣灿非常不安,他坚持种植不需要施肥洒药就能有高产量的种苗,到处寻找虫不爱吃、不容易生病,而且最适合台南佳里天气与土壤的种子。留下一颗种子,就留下自己的优势和未来,还有农业的根本。

减少休耕、活化农地:台湾地区休耕农地广,休耕补助议题也备受争议,但休耕也打破了紧密无缝的农村结构,让新农民有机会开始耕种。

冬山乡的廖德明作为一个有田种的小佃农,他感谢老地主愿意把农地租给非亲非故的他。维持土地农用,不是坐领休耕补助,也不是等着卖地盖农舍,否则归农、归乡都是痴人说梦。

打破中间商机制:传统农夫只顾耕种,贩售与价格全交给中间商。“田里的孩子·小农家”的阿硕与小绿一手包办栽种、包装、网络行销,他们渴望为自己的作物决定售价,成为传统农村里“不一样的农夫”,也证明友善种植、正确行销,农夫的年收入不比一般上班族差,青年归农为农村与土地都能带来希望。

预约订购,计划生产:以前农夫只有一种模式,有田就要种,收成时才烦恼卖不完。赖青松的“谷东俱乐部”,开创“预约订购,计划生产”。

“谷东俱乐部”募集谷东预约付款,赖青松受雇领薪,担任田间管理员的角色,为谷东种植安全作物,并公开所有田间资料和种植地点,重建产销间的连结,谷东每到月底会收到新鲜现辗的米,而他自己也有相当一般上班族的稳定薪水。农人与消费者成为真正的朋友,产销间有真正透明的对话。

战胜农地征收:如同中国台湾各地层出不穷的农地征收案,苗栗湾宝征收案形同灭村计划,要将从小生活在湾宝的老农民活生生从土地挖起断根。

画家农夫洪江波与陶艺家妻子淑玲,加入村民的抗争行列,村民的集体努力,打败了不合理的征收案,成为其他征收地区的成功典范——土地本来就属于农民,反对征收是保护自己的财产。湾宝村民手牵手,以发展有机农村证明自己的价值。

农场可以是小型生态园:整齐划一、犹如工地的田景,是中国台湾农村最常见的风景。台东罗杰农场却杂乱得像一片荒田,草几乎比作物还高。

7尊重自然的罗杰最懂杂草可以防晒、帮土壤保湿、保温、保松的优点,当其他农人喷洒除草剂,让田地寸草不生时,他却靠着杂草保护土壤,雨后的山坡流水依旧清澈。

罗杰也放弃单一作物种植,改混种二十多种作物,降低染病风险,打破产季量多、价位压低的困境,农场也成了小型生态园。

以农业改变农村儿童命运: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单亲、隔代教养、新住民家庭比率都较城市地区高,来自农村的孩子是否一定与弱势画上等号?高树乡元气馆馆长陈文静,运用闲置已久的馆内空间,为社区弱势儿童开办免费元气馆课辅班,她带着孩子们自食“齐”力,租地种植无毒蔬菜、争取企业长期赞助,不以悲情形象博取同情捐款。如果元气馆成功了,那么其他偏乡也能复制经验,帮助更多弱势孩子。毕竟农业和教育两者交叉的中心点就是孩子。

回到纯朴节约的农村生活:在农村,填饱肚子是最不需要烦恼的事,家家户户都有耕种,厨房里不用担心缺少吃的。

小东河畔的光爸、彩云带着五个孩子,过着最不依赖金钱交易的生活。他们以“消去法”生活,自己种菜、汲水、缝衣、在家自学,以物易物,和朋友交换所需物品,生活简单,但安全、舒适又满足,当拥有得少,就不害怕失去。

仰赖大自然,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自给自足曾是农村里最美丽的生活风景。八宝村的绮文和吉仁染布做窗帘,亲手编织缝纫,替自己针灸、调理身体,收集木头碎块帮孩子做玩具,以旧砧板做古希腊竖琴,做火箭灶取代瓦斯,打造雨水收集系统,以家中厨余菜叶、邻人割下的杂草及九只狗的排遗自制堆肥,努力创造生活所需的各种用品。


十种家庭关系

这十个离开了都市的家庭,在农村里重新建立起新家庭关系,父母以大自然为师,引领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农村缓慢的生活节奏里,黑板上的文字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田地是孩子的自然学校,孩子观察昆虫生长、植物四季变化, 感受四季更迭的自然讯息,以自己的节奏自在成长。爸妈们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童年记忆与学习经验,调整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他们是一起游戏的朋友,是合作家务的伴侣,是田间滴汗的伙伴。

十种用心生活的方式

十位农村里的dreamer(梦想家),也是十位叛逃都市的勇士,他们在人生最精华璀璨的时刻,毅然决然地结束原有的生活或工作,来到农村找寻人生的第一志愿。

他们有人是医师,有人是画家、博士、新闻工作者、建筑系毕业生,无论哪一种职业,在传统社会都比“农夫”来得有地位。他们却甘心巡田看水、割草捡螺、补秧挖沟、晒谷搬运,在汗水淋漓的劳动中,享受生活自主的自由快乐。

重要的是,他们务农往往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帮助农村,帮助消费者。农耕是生活的方式,真正的目的是给更多人安全健康的食物,提高农村与土地的价值。

这些农人的努力,能够改变多少人的饮食习惯?能让多少人回乡务农?我想他们也没把握,但因为有他们,台湾地区缺粮的风险一步步减少,友善种植的田地越来越广。

请珍惜与爱护你身边的每一位友善的小农,让他为你改变餐桌上的食物,为你照顾这块土地。

最后,谢谢每一位愿意拿起这本书阅读的读者,我相信我们所身处的土地正处于最痛苦的时刻,但阵痛期后,会有新生命出现,现在所经历的种种农业、食品、环境、生活上的痛苦,都会形成新的文化、新的未来、新的生命,犹如黑夜快结束、黎明将至时,接下来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祝福你也成为自己的dreamer。

2013 年春天的幸福


文章来源:《有田有木 自给自足》



About Us

爱自己·爱生活

汇聚点滴·彰显品质

有机会网介绍健康生活的理念与方式,

实地考察生产基地,访问业内专家,

发起体验活动,组织产品评测。

为您精选出健康优质的产品和诚信靠谱的商家,

希望人人都能关爱自己、关爱地球,

发现追求品质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快乐、高尚!

搜索“有机会”即可关注我们的

weibo/wechat

Email: service@yogeev.com

Tel: 010-65131448

weibo: @有机会官方微博

wechat: 朗哲基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