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自然,一个奇妙有趣特别的学堂

2016-05-15 Dany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有机会

作者:Dany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的身边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我们从未用语言对话过,但他们却告诉了我很多很多有趣的东西。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遇见过的有趣的朋友们。


第一位是松果先生。在一次爬山中,我遇见了松果先生。那时候看它像朵花儿一样美,我便把它带回了家。过了两天后,我却发现他紧闭成个果子一样。他就像个魔术师一样,在他坚硬的外壳下,可以变换不同的形态。我以为我捡到宝了,后来才知道:当天气干燥时,松果先生的鳞片就会打开,当空气潮湿时,鳞片就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恢复成果子形状。因此啊,当大家看到松果先生紧闭成一个果子,就说明周围的空气潮湿,天可能快下雨了哟!


第二位是胡萝卜小姐。胡萝卜小姐有个烦恼,大部分的她们在工业化生产的荼毒下长得一模一样。她们很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她们的成长与泥土息息相关。她最开心的是能遇见松软的泥土,这样她便能随心所欲地长大,长得又长又尖;若是不幸碰上被农药化肥毒害的板结泥土时,她费尽力气也没办法往地里钻,最后只能小又短。


第三位是泡桐树一家。还记得与他们相遇是在今年的冬天,此时万物正处凋零。一个清晨,我来到这里。当我置身于树林抬头仰望时,我惊呆了。每一棵泡桐树长得笔直笔直,傲然挺立,展现着优美的独一无二的枝干。我感叹,原来,树叶的零落反而展现了枝干的美态。繁华落尽,生命的脉络才会真正展现。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真正认识一棵树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你看过它春天时鸟语花香,夏天时枝繁叶茂,秋天时硕果累累,也要看看它冬天的模样。认识一个人也是如此。”

大家觉得他们有趣嘛?之所以能够幸运地与他们“真正”相识,是因为这大半年的时间,我走访了很多乡村、有机农场,参与了很多亲近乡土自然的活动,认识了一群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朋友,是他们告诉我,地球上这些有趣的存在。

阿木,自由职业者。上一个月的这个时候,我和一群朋友正在爬山。路途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分享走这段路的一些感受。大家谈到“绿色,自然,轻松,活在当下”。到阿木分享了,他说,“这段路我已经走过很多次了,但这一次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真真切切地闻到死亡的味道。”说到这时,尽管大家依然保持沉默,但我知道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不好的东西。阿木继续说,“是树叶凋零枯萎的味道。”那个场景,我铭记到现在。


四月,正值春天大好时节,远远地看过去,都是连绵不绝绿油油的山头,深浅不一的绿色层层叠叠;当你走进山里头时,你看到的也是满眼绿色。你会感叹,这真的是充满希望的春天呐!然而,低头一看,脚下踏着的都是枯萎的叶子。



你会发现,崭新的生命在我们身边,死亡也在我们身边。在大自然里,生与死就是这么简单。

郭锐,从化的一位返乡青年。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便回到乡下耕种,建立了自己的有机农场,种菜、养猪。在他的田地里,有一块特别的地,专门种草。这块地有着一个特别的使命——它是很多青蛙、蜘蛛和各种昆虫的家。在我们大多数人眼里,昆虫分为益虫与害虫。看到虫子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走开,甚至消灭。而在这里,解决虫害的很大一个途径就是靠这些处于食物链上一层的动物,这就是运用大自然的规律,实现“一物降一物”。

阿忠,在农村里土生土长的青年,14岁不到便辍学。他打过工,创过业,上一份工作是当司机,运木头。别小看这份工作,阿忠可以靠它月入过万。然而,他放弃了,选择在乡下当一名自然导赏员。当游客来到这里,他便会带着大家去乡间看植物,识昆虫。这份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是以前的30分之一不到,但他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更有意义,也在乐此不疲地学习生物百科。

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小伙伴们,他们不亦乐乎地与自然打交道。大自然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呢?我相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很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与大自然的故事,与大自然带给我的灵感与启示。

我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城市,小的时候我有很多接触自然的机会。周末的时候我常回乡下,让堂弟堂妹陪我爬山、摘花。而在城市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个小小的荔枝林,我们在那里爬树,抓臭屁虫,挖蚯蚓等等。我还记得一个下午,暴风雨快要来临了,一只小鸟从树上的窝里掉了下来。我们把它带回家,给它安小窝,找吃的、喝的。我还很记得,天真烂漫的我们特意拿了一根香蕉给小鸟吃,它却怎么也不吃。后来它飞走了。再后来,我惊喜地发现,有一只小鸟停留在我们的阳台,唱起了歌儿。清脆的声音把我吸引过去,我相信,那就是我们救过的小鸟,或者是小鸟的爸爸妈妈们,它可能想对我们说,“谢谢你,我没事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很神奇,很美妙。尽管我们没办法用语言去沟通,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可以相互帮忙、相互扶持。我很感恩自然,带给我非常快乐难忘的童年。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幸运,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能与自然相伴的童年。我仍记得,就在上个月,有个小男孩拿着盆栽,用手指着花盆问我,“姐姐,这是什么呀?”。我回答到,“这是花盆呀!”,他摇摇头。后来才知道孩子问的是花盆里的泥土,“孩子呀,这是我们每天脚踏实地,孕育万物的泥土呀!”想想看,城乡的孩子们差别真的很大。我在乡下时看到这么一个场景,非常有意思。

这群小屁孩站在一棵长满小白花的树下,踮起脚尖疯狂地摇晃树枝,让小白花落到整个身子都是,欢呼地说道,“下雪了,下雪了!”。在乡下,孩子们在自然的课堂里可以玩起各种各样的游戏。而同是我认识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里三岁的侄子熟练地玩起电脑游戏。在我看来,这么小的年纪,不应该只是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他应该到自然中去,闻闻花香,看看动物。如此一来,他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们吃的食物是来自土地,而不是超市;哦,原来我们的吃的粮食是经过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我们要懂得珍惜;哦,原来除了我们人类以外,地球上还有很多有趣美丽的生灵,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哦,原来,除了游乐场、吃好吃,生活还有这种快乐,简单、自然、真实的快乐!正如龙应台所说的那样,“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现在,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享受着便利、高效的舒适生活。天气炎热时,我们有空调;天气寒冷时,我们有暖气;下雨时,我们习惯待在室内。我们早已习惯了现代居住环境,不是吗?然而,在田地自然里,可没那么容易与舒服。我还记得,在2016年归来山庄的冬令营,冰天雪地,又身处山中,我们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穿多点衣服,盖多一点的被子,烧木柴取暖……那段日子冷得我刻骨铭心。我们没有了让人事事顺心的城市优越感,我们能做的只有全心全意地接受。这就是自然——自然是比较粗糙的,他不可能来适应我们,而要我们去适应它。

当我们身置室内,日日夜夜对着各种电子设备时,不管我们身处世界哪个角落,我们的生活不都是一样的吗?我们就像机器一样,灵气慢慢地退化、消失,失去了人应有的活力,更不用说创造力。但是当我们身处自然之中时,它却能重新建造我们的生存空间——天是屋宇,泥土是地。农历节气是时令,天地之间成空间。正如归来山庄的钟老师所说,“这是一本天地之书,我们所面对的花草树木就是各种文字。我们去认识它、理解它,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融入环境,也能让认知对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我想,这就是自然的魅力。然而,当我越到自然中去时,也引发了我对一些现象的重新思考。

一次,我们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水库。我们尽情呼吸、大喊,感到非常快活。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致,天真浪漫地认为“这可是难得的自然呀”。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我开始观想,感受身边的一切,慢慢思考这里以前的模样。在那么一瞬间,我被触动到了。眼前这么一片美丽的景致不也是被我们人类改造而成的嘛?我们脚下不正是人类创造的水泥大坝嘛?曾经的它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们无从得知。

一场暴风雨过后,我在学校里拍下了这一幕。这棵树在风雨过后连根拔起,你说它是不够坚强嘛?但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没有足够深的泥土往下扎根,没有足够的空间往两旁伸展。这就是城市里的树儿们,他们不也是现代化的牺牲品嘛?这也让我想起了在香港MaD创不同的一本创刊看到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问道“树木有什么用?”时,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答案呢?“观赏,遮阴,做家具,造纸……”这些会是你的答案吗?以上的答案都没错。不过,如果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所产生的答案。如果我们是小鸟、昆虫或寄生植物,我们就会说:树木是我们的家。我们太习惯以抽离、理性的角度看自然,视万物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却忘记自己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

自然音乐创作家吴金黛在一席的分享中,说过一句很美的话,“我觉得一个最美丽的文明就是,可以让所有的生命自由、自主地去成长。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主生存权的话,这个社会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自然就像个无尽藏,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并非只有学校才有老师,沙漠中、郊山的风景中,以及都市的喧嚣中,都有老师存在,宇宙这所大学堂实在太美妙了,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发现的心”。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来锻炼自己时,是不是忽略了“乡土自然”这个大学堂呢?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瓦尔登湖》的一段话:“我到村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活过。”

(文中图片来自Dany和她的好朋友们)




从助农开始,回归做自己 | 初夏版助农之旅新增4家农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