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学会怎么“生活”,是最重要的事情 | 止于至善,无需刻意

2016-05-18 比邻泥土香 有机会网

本文与社区伙伴合作刊登

文章及漫画来源:《比邻泥土香》第8期

照片来自沃土工坊

小编注:“沃土工坊”是广州的一家社会企业,他们以“支持友善小农,推动健康消费”为使命,通过近万名消费者的购买,支持全国各地几十名返乡青年在家乡的生态农业实践和推广。

止于至善,无需刻意

对话  ▏ 陈宇辉、郝冠辉   

记录与整理  ▏ 陈靖

CSA、社会企业,这些新的概念在国内发展的时候,似乎都少不了沃土工坊(以下简称“沃土”)的身影。当PGS出现时,沃土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呢?笔者与社区伙伴城市项目经理陈宇辉一起探访了沃土的负责人郝冠辉(以下简称“小郝”)。

沃土是一个教育机构

宇辉:

沃土这两年发展得很快,你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小郝:

从四年前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做沃土这个平台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近来慢慢变得清晰。为什么我们要支持有机农业,支持知识青年返乡?首先这是一个相对善的事情。相对善,而不是绝对的善。返乡青年回家搞生态农业、保护土地,背后有一颗善心。但这未必是绝对的善。如果心是保护土地,关心农村发展,那就是善;如果是要从土地上榨取利润,虽然做的还是有机食品,但就是不善。我们支持的是一颗善心。我们关心应该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去对待返乡青年,我们有自己的界定。这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重重、消费者人心惶惶的时代,吃得健康、安全,也是一个相对的善。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刺激大家的贪婪,为了让大家多消费,那就是不善。如果我们认为,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善的话,那也不对。这只是相对的善。还是要从心上知道根本在哪里。如果只执着于一个形式上的善,认为这个事情是好事,不管怎么做都行,那势必慢慢会走向不善。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我们自己——经营者——会生活,知道什么是生活,能够带领团队去学会生活,同时能够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大家一起去学会生活。这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卖了多少东西,帮助了多少返乡青年。沃土的团队刚创办时,我们每天上班前都要读一遍《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希望沃土不再是社会企业,而是一个教育机构,去传播生态农业的理念,传播怎么去生活。现在沃土已经开始卖书了。因为我们意识到,单靠有机食品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生活。我们在返乡交流会上请台湾的孙春华老师1讲课,就是为了要学习怎么生活,怎么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做事情。我觉得这个是比技术或者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宇辉:

在团队的层面会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吗?

小郝:

我觉得大家都是认同的。投身沃土的员工,都知道这是社会企业,都带着一颗善心。当我们立志止于至善的时候,大家都能感觉到变化,会朝一个正确方向迈进。我们现在有沃土大学,同事罗燕组织的,教大家生活,包括做面包、了解广州的风土人情、女性成长课、听孙老师的讲座等等。

宇辉:

所以这是一个有共同理念又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团队,可以这样理解吗?这和返乡青年或者消费者是同一个事情吗?

小郝:

我们自己做好了才能影响别人。现在机缘到了,我们就可以通过推荐关于生活美学或者心灵成长的书籍,引导我们的消费者把生活过好。返乡青年最初都是在经济方面挣扎,为温饱努力,所以沃土过去最大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做销售,解决销路。我们组织返乡青年交流会,并定了几个目标:其一是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其二是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其三就是为大家的返乡指明道路。一年一次的返乡青年交流会虽然次数不多,却能够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力量,很多新加入的返乡青年会感到: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有网络的。返乡青年交流会也承载着我们对返乡青年的期待,返乡不仅仅是生产有机食物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田园生活”过好,让返乡成为人人都羡慕的事业。所以在第二次返乡青年交流会上,我们请了爱娃教育的陈曦老师分享“田园生活美学”,和台湾的孙春华老师分享“如何把返乡的生活过好”等主题。

宇辉:

对返乡青年,除了一年一次的交流会还会做些什么吗?

小郝:

没有太刻意,只是在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做些事,帮助他们过得更好,幸福快乐。有个别的会交流多一些,比如说姚慧峰。我2014年到他那里参加返乡青年交流会的时候,就有跟他讨论,作为基督徒,他的修行可以怎么做。

谈到返乡青年的时候,我们要表达什么?

宇辉:

这个很有趣。返乡青年最初返乡,都多多少少带着对农村现状的看法,现在这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吗?

小郝:

还是很重要的。这是最初的缘起,我们还是要做农村发展、乡村建设,而且要知道根在哪里——根是在人的成长。要不然做着做着大家都去发财了,发完财都去打麻将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农业本身是一个很善的东西,就看我们怎么去表达,怎么去想。谈到返乡青年的时候,我们要表达什么?第一是称赞返乡青年关爱土地,支持农村发展的善心,称赞他们辛勤劳动,不畏烈日严寒的吃苦之心。我们传递的也是这种理念,最根本的还是人心的改变。我昨天看到《汉声》的编辑翟明磊发出的一篇文章特别有感触。他是这样写的:

“我们要像谷子一样把头垂向大地,要自己去劳作,才知道我们的本在什么地方。”

“种田不容易,种了田以后才知道中国的精耕细作是多么了不起。”

“农夫就是大地的艺术家,中国人的品格是来自于耕作,因为耕作需要心力,所以我们形成勤劳忍耐;因为做米是没有投机性的,所以形成了安静中庸;因为要与土地共存,所以仁爱和平。因此米食文化哺育了百姓的性格,更在精神层次上提升了民族的高度。”

如果我们写米,只是强调好吃,产量有限,所以卖100块一斤,大家都来买吧,这是不善。但写米写得像翟明磊那样,是善。因为他传递的是正确的思想。我们觉得沃土应该这样去行。

宇辉:

你怎么看过去几年沃土的发展和支持农村发展、乡村建设的关系?返乡青年过去几年是生存的需要,你们过去的重点也放在这方面。但其中会不会也有些挣扎,比如说要传达的信息、要坚持的理念受到一些挑战和诱惑?

小郝:

当然会。比如说过去几年虽然我有这样的想法,但也有心念不够坚定的时候。今年开始我的心更坚定了。我现在挺闲的,不管具体的事情,也不看销售额了,每天的任务就是跟大家聊天。沃土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

宇辉:

你们跟返乡青年是什么样的关系?

小郝:

一开始我们就说是交朋友,现在更是如此。

宇辉:

这当中是比较微妙吧?一方面你们是朋友,一方面你们又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小郝:

是比较微妙。有些返乡青年可能觉得不够对等,因为我们是采购方。但我们在心理上还是把他们当朋友的。

宇辉:

当他们这样看待你们的时候,你们怎么去回应,或者自处?

小郝:

我觉得回应不了。如果有人误解我们,只能继续让他误解下去。当然我们看到大多数的返乡青年都是非常有觉悟的,记得今年小米收成时,李遇夏打电话问我们需要多少小米,她可以全部留给我们。要知道,遇夏通过自己的零售渠道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我们还是请她优先考虑自己的零售,剩下的给到我们就行。这种互相的支持和信任,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超越买卖的真实关系

宇辉:

你们团队好像跟每个生产者都有超越买卖的故事。比如说慧峰最开始返乡的时候,你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小郝:

沃土有意识地开始支持返乡青年是在2011年。慧峰的家乡在江西宜丰,是传统的稻米产区,他返乡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种植生态水稻。水稻刚好是沃土销量最大的产品,本身也有很大的供应缺口,所以我们很顺畅地达成共识。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决定返乡青年能否顺利走下去的一个决定因素。

在慧峰返乡的第一年,生态种植产量如何,他心里是没有谱的。为了让他能够安心种田,我们给每亩定一个最低保障价,承诺按照这个标准来收购。这样,无论收成如何,都可以保证慧峰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很多返乡青年返乡的初期,我们都和他们有这样的约定。不过,最低的保障收购价只是在返乡的初期实行,因为,一方面随着他们技术稳定,产量会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希望他们形成依赖。

再比如李遇夏,本来返乡主要种土豆,但是有一次她寄土豆的时候,顺带捎了些小米过来。我们一吃觉得这个小米的品质太好了,在沃土平台一定受欢迎,于是就让她帮我们种一些小米。第二年她的小米果真热销,土豆没有赚到钱,倒是小米把钱赚到了。

也有些产品我们本身并没有销售,但是为了帮助返乡青年做销售,我们会拓展相应的品类。比如谢雪梅的家乡是天竺葵精油的产区,我们当时并不销售精油类的产品,为了帮助返乡青年的产品能够找到销路,特意成立了金盏花工作室,用她的精油加工成各种护肤品。

和返乡青年关于产品方面的事务性工作都是沃土团队在接洽。但策略规划、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心理成长方面的工作,还是要我来做。很多返乡青年遭遇的困难,往往是他们的发展策略出了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柠檬君。本身第一年返乡租的柠檬园已经过大,因为管理不善所以没有收成;第二年接着在云南租了柠檬园;第三年又新建了一个百亩的柠檬园。结果返乡之前积累的资金已基本耗尽,在我们的劝说下终于放弃,把柠檬园收缩到20亩,专心管理,希望来年有好的收成。还有一位返乡青年种了100多近200亩的莲子,地方搞得很美,但摊子过大,最后东西卖不出去,只能当普通产品卖。

我们对返乡青年的定义严格一点来说:是返自己的家乡,种植自己家的土地。当然也有返乡青年自己家里没有地,不得不租用耕地。但原则上我们不提倡租用土地,第一,地租成本很高;第二,规模扩大之后不得不雇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很高。我们希望返乡青年自己种植成功之后带动身边的乡邻一起种植,而不是自己扩大规模。这样子既能够带动身边的乡邻提高收入,又不会增加自身的成本。

宇辉:

除了你们,他们还有其他的渠道吗?你们怎么去处理这种合作关系?

小郝:

他们都有其他的合作伙伴,并不止沃土这一个。一方面我们会建议他们分散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优先考虑本地品种。比如说唐亮的主要产品是姜,但广东连山本地有姜,还又便宜又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卖他的姜,只能通过卖他的豆瓣酱的方式去支持。

宇辉:

关于生产标准和规范,你们是怎么去协商的?

小郝:

第一次的生产标准是在2014年第一次返乡青年交流大会的时候一起协商的,后来第二次交流会再次强调,把背后的考虑讲透,比如说规模化养殖的动物的粪便为什么不能用。像定价这种事情,我们会建议定一个消费者能接受的合理价位,跟生产者沟通。我们也会考虑生产者的成本。雪梅的精油价格就是我给提上去的。她原来的定价每公斤不到两千块,我跟她一算,成本是定价的好几倍。当然后来产量增加了,她也主动降了价。再比如说遇夏的小米,今年的产量有提高,也主动降了价。如果生产者报价太高了,卖不动的话上线也没有意义。

宇辉:

听说沃土准备做社区店?

小郝:

八年前沃土开始销售生态农产品时,选择了社会企业的道路。因为当时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有没有足够的生产者可以提供生态农产品给大家,也不知道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否愿意参与。这些年,在大家的支持下,沃土发展起来了,但因为电商模式的应用,和消费者却是疏远了。其实,越早接触的消费者对沃土的信任度越高、购买量越大,投诉量又少。后面加入的消费者买得不多,因为彼此的沟通不够,投诉也比较多。我觉得这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关系,看似拉近了距离,实际上却缺少了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的深度关系需要见面去建立。所以我们认为需要重新回到线下,回到社区,通过沃土团队和消费者朋友,建立有机生活消费合作社,大家可以重新坐下来,慢慢聊,慢慢品味生活。

PGS,无需刻意去做

宇辉:

几年前在全国CSA大会上提出了PGS这个概念,过了不久就有人接过来要去用,你怎么看PGS这两年在国内的发展?

小郝:

我真正开始接触PGS是2014年在北京参加CSA大会,当时觉得有点意思,可以试试。所以我们也组织返乡青年一起讨论生产规范,组织消费者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什么是PGS,但是沃土的生产者都比较远,消费者真正的参与比较困难,所以现在我们更多是将其作为一套认证体系,规范返乡青年的生产。如果不形成一套公开的相关的标准,确实很难让越来越多新的消费者产生信任。我们期望能够通过推动消费合作社,吸引消费者参与进来。当消费者朋友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甚至成为管理者、店长,去做生产者探访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宇辉:

生产规范出来了,相互的监督、交流怎么解决?

小郝:

这个比较难,但我们也会去做。我们去西安考察猕猴桃基地时,就请西安农夫市集的李红星全程参与,做同行评估。不过评估结果都不及格:有些用了化肥,甚至膨大剂,有些用了工业化养殖动物的粪便。当同行或农友之间的走访不容易发生的时候,我们主要靠自己的团队去探访。这算是一种沃土的内部控制。

宇辉:

在沃土的经验中,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会信任沃土?

小郝:

很早以前,我在店里做服务员的时候,消费者信任我,信任我们的产品。大家现在信任沃土这个平台,相信这个平台是有要求、有保证的,我们也通过文案去传递生产过程对生态原则的坚守。老消费者、老生产者的信任基础比较好。客服统计过,年消费在一万以上的,投诉最少。因为他们能理解,即使出了问题也会很包容。当然,我们也会主动去联系更换。不过,从态度上来说,还是相对友好的。但新的就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这对我们员工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宇辉:

分享一下我听说到的泰国经验。有一些参与到PGS小组的农友说过,以前带着各种各样理念来的NGO会给他们定一套标准,比如说公平贸易的标准,但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按要求来去满足它。但PGS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动力,因为他们可以在里面学习,可以成为一个小组,到处去看,而且可以自己在里面提标准应该怎么定。这个对他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小郝:

我觉得可以先从基础做起,让大家学习基础知识体系。沃土之前曾尝试招募消费者和我们一起探访返乡青年,共同考察农场的种植与生产记录情况,再对比他们保留的生产记录进行评估。为此我们专门办过一次PGS项目消费者参与培训课程,普及关于有机农业、有机肥、土壤管理、病虫害和转基因这些概念和知识,否则只是让大家去看符不符合标准多枯燥啊,大家互相之间有基础知识交流学习才好玩一点,大家才有动力。我不太提倡为了这个事情而做这个事情。

宇辉:

去年国内有不少关于PGS的推广,你觉得会有更多的人建立这样一个保障体系吗?

我仍然觉得我们现在还没走到那一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给农户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其次是要让消费者参与到我们的事业里面来。这两步走好了,可能PGS就会自然出现了,不用我们刻意去做。

返乡青年简介:

李遇夏:2010年参加社区伙伴CSA实习生项目,在北京德润屋生态农场学习。2013年返回丈夫家乡河北张家口种植生态土豆及小米。更多故事,请见《比邻泥土香》第七期《我的返乡青年探访路》。

谢雪梅: 2010年参加社区伙伴CSA实习生项目,在桂林双山自然农园学习。2012年返回家乡云南大理从事迷迭香、天竺葵等有机香草的生态种植,并提炼精油和纯露。

姚慧峰:2010年参加社区伙伴CSA实习生项目,在广州沃土工坊学习。2012年返回家乡江西宜丰种植生态水稻。2013年成立“宜丰县稻香南垣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了12户社员。

张扬:2013年,从北京回到家乡四川威远,开始种植生态柠檬,人称“柠檬君”。更多故事,请见《比邻泥土香》第七期《朴门农业实践》。

注1.  孙春华女士,星云大师的弟子,台湾化育基金会的创始人。


相关文章

真正的信任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一个“共同的”农夫市集的PGS之路

推荐阅读

文章来自社区伙伴出版的第八期《比邻泥土香》,全本杂志PDF下载地址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

http://www.pcd.org.hk/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Fragrant_Soil_8.pdf 

纸质版购买渠道:沃土工坊、城乡汇(广州);鸿芷咖啡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北京);上海农好农夫市集(上海)。






在劳动中独处,体会自助助人的快乐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