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驴在野:在乡野中自由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 | 绿心灵

2016-06-30 Jing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有机会

作者:Jing

摄影:Jack Liu & Jing

上海青浦的岑卜村,聚集着30多户在城市中生活多年后、自愿选择下乡的“新村民”。他们中一部分来自上海本地,也有些来自其他省市,甚至其他国家。他们有的在过简单的乡村退休生活,有的经营生态小农场,有的做私厨、手工或民宿,有的试验新的教育方式……岑卜村里,新村民占总人口数不到十分之一,但他们自发带来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让这里和其他江南小村显得大不一样。

虽说岑卜村有好几户新村民都在教育方面有实践,但到目前为止,连续每周开展活动的“学校”还只有一个——小驴在野。这是个小小的自然学校,家长们不是把孩子送来就走人,而是家长和孩子全程共处、一起学习。这里不存在谁为谁“服务”之说,而是实践简单朴实的集体生活,大家互帮互助,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过去,这里主要是面向幼儿,但在不久的将来,小学年龄的孩子们也可以加入进来,以乡村生活+游学的方式实践“在家上学”。


↑ 小驴在野的小院一角

小驴在野的创始人徐虹老师告诉过我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带着几个孩子做游戏,每个孩子都分到一只生鸡蛋,目标是在接下来做各种其他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将鸡蛋保护好、尽量不让它碎掉。其中一个孩子,游戏开始不一会儿,就不小心把鸡蛋弄碎了,没想到他看着碎了的鸡蛋,果断且反复地说“这是个假鸡蛋!”徐虹听到后初解为,孩子这样说,是因为不想接受鸡蛋碎了的现实。后来经过和孩子家长的沟通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从没见过生鸡蛋打碎的模样。在他脑海中,鸡蛋壳打开后,里面就应该是白色固体,而不是粘稠的胶状物质。

城市里的孩子与自然万物的割裂,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上面这个小故事,应该是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也正因为此,自然教育,成为一些家长寻求改变的途径之一。

从自己的需求,到大家的需求

徐虹在大学里读的是艺术和心理学,毕业后曾在广告公司工作。当女儿石榴出生后,她的人生道路也随之有了个大大的转变。

最初辞职做自然教育,完全是出于她自己陪伴孩子的需要。接着慢慢发现这也是她身边朋友们的需要。很多父母虽然在按部就班地生活,但他们隐约感到哪里是有问题的,感到孩子玩手机成瘾、整天被囚禁在城市,好像哪里“不对劲”。直到偶然间体验到自然教育活动,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存在的!”并且就此开始转变教育方式。

小驴在野曾经在上海世纪大道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有个院子,可以种花种菜,但徐虹总觉得那里空间不够大,想换个地。2015年,她参加自然导赏员培训,认识了康洪莉老师。来到康老师在岑卜村开办的缪尔生态农场参观后,立马就心动了,“哇,这就是我想要的!”她果断地在村里租了一栋老房子。从那以后,每周(除寒暑假以外),孩子和家长们在岑卜村共同生活三天,剩余的四天会回到城市里度过,毕竟城市里还是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徐虹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更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不要仅仅待在乡村,也不要整天被囚禁在城市,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挺重要的。

自然课,就应该在自然里学

4月的一天,我们在小驴在野旁听了一个下午的主课和自然游戏。主课的题目是“土壤里面有什么?”师生在室内呆的时间,仅仅是在课程开始时的10来分钟,而且没有什么说教,孩子们自由分享关于“土壤里面有什么”这个问题的观点。接着,大家便一起带着小铲子,结队来到教室附近的缪尔生态农场,亲身去探索土壤里到底有什么。


↑ 左边戴帽子的就是徐虹老师


↑ 田间探索

孩子们在一片地里挖啊挖,有新发现了就互相分享,一位妈妈专门负责做笔记,这就是大家找到的东西——


↑ 笔记:土壤里面有什么?

孩子们知道了,土壤不是一团团没生命的棕色物质,而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笔记中很有意思的一项是“空气”。土壤里有空气,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用肉眼看比较难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当老师将手里的一大把土扔进装满水的水桶里,看到一串串气泡从土壤里冒出来、浮到水面,孩子们很容易就自动说出了“土壤里有空气”的事实。

在探索土壤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挖土挖得格外起劲,并非仅仅为了找到虫子或者其他宝物,同时更是享受这个挖掘的过程。一屁股坐在土里,用力挖出一个个大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来这里的妈妈们是坦然接纳乡野环境的,自始至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孩子说出类似“别弄脏衣服”、“小心虫子”这样的话。


↑ 石榴坐在地里专心挖土

就是这样的体验,让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肢体、沐浴阳光和清风。关于土壤的课程,如果用普通讲课方式,只是说教或是读读课本,信息量是会更大,但是孩子对抽象的课本知识能产生多少感情呢?自然课,当然应该在大自然里学,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 蒙眼行走

蒙眼行走,是探索土壤之后的一个小游戏。一根二十多米长的绳子,徐虹牵头,其他所有妈妈和孩子都蒙上眼睛,随着绳子,慢慢地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树林深处。在行走的终点,大家停下脚步,接着就是一阵阵不约而同的感叹声——哇,好香啊!大家忍不住转向香气飘来的地方,深深呼吸。最后揭开眼罩一看,原来是一大丛开得正旺的紫藤花。蒙眼的过程会让人的视觉以外的感官变得更灵敏,花儿的香气带来的惊喜让大人孩子都很满足。


↑ 香气清新的紫藤花

游戏结束后,便是自由活动时间。这片树林是个苗圃,树木种类多,人工干涉少,地面上没有像城市公园里那样修整打扫,在“凌乱”但天然的环境里,孩子们的天性能自然而然得到释放。


↑ 自由活动时间

徐虹相信,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保护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自然中长大,只有认识、喜爱自然的人,才会懂得保护自然。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最关心和爱护的人都是长期和我们相处的、熟悉的人,如果完全不认识某个人,是很难为ta付出多少心力的。


↑ 孩子们用泥巴捏的各种小玩意

在乡村,孩子自己会知道要玩什么

小驴在野创办初期,曾按照普通幼儿园的日程表那样,把活动安排得很紧密,精确到每个半点做什么,都规划出来。可是结果,孩子并不买账。后来老师们意识到,“常规的”密集型的活动安排,主要是因为普通幼儿园是封闭环境,老师必须要不停地换内容才有可能把孩子“稳住”。但是在乡村丰富、开放的自然环境中,孩子自己就能创造非常多的可能性。


↑ 猜猜他们的画中有怎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在小驴在野开课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下午都只有一小时的主课,留出大量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手工、读书、画画、打球、在田野中玩耍,等等。在这样的安排下,徐虹发现,孩子们反而能更专注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有意思的是,石榴曾经去普通的幼儿园短期感受过,最终总结是“妈妈,还是我比较幸福啊!”


↑ 阅读空间


↑ 这里的家长们每天会轮流做饭,用的都是生态食材,孩子们也会学烹饪

想让孩子自由成长,家长自己必须先自由成长

家长们初来到小驴在野,很常见的一句感言是“我就是不想让孩子学这学那”。对这一点,徐虹抱有同感,她相信在童年,孩子有权选择自己想要学习或不想学习的领域。可惜的是,在社会上,大多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甚至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晚上就得写作业到十一二点,早晨六七点就要起床,周末更要加班加点,非常辛苦,慢慢就失去了自然成长的能力。

其实,如果孩子想探索某个新的领域,只要真心喜欢,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算晚,哪怕是成年后开始也完全可以,关键是——这学习必须得是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压迫。可能有人觉得,这样随心所欲的生活太缺乏规划、太随意了。但,徐虹想的是,“完全都规划好的人生,是不是太没惊喜了?”

徐虹所认识的妈妈当中,有一些经历过从对生活完全缺乏掌控到开始醒悟、开始寻找自由。她说到,有的妈妈从小就是乖乖女,从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在哪工作、做什么工作……一直都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身体长到二三十岁,但是精神却还是停留在二三岁的状态。

而当孩子出生,这位年轻的妈妈就有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她希望孩子能够自由成长,想要给孩子自由,但具体怎么去给,她开始时并不清楚,这就需要慢慢学习。这一学习,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成长一直是那么的不自由,只是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在她小的时候,很多技能和知识都没有学过、没有体验过,不是不想学,而是当初她自己的父母觉得没必要学、觉得只有功课和考试才重要。做饭做家务、交朋友、艺术、旅行,等等都不重要,“家里的事情都不用你管,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是常见的一句命令。当她长大、成家,有了孩子,想要独立去养育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天哪,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做!精神成长的路程,这才有可能开始。

“就像种子一样,有的种子发芽早,有的发芽晚,有的没有合适的环境就无法发芽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人,假如从来没有主宰过自己的命运,岂不是很可悲?”徐虹这样感叹道。来小驴在野的孩子们有幸是能够自由成长的,但这前提是,家长必须先懂得自由成长的必要性,先自己学会如何自由成长。


↑ 宁静的乡村小院

计划:做面向小学生的、互助式的在家上学小平台

石榴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是送她到普通公立小学呢,还是继续在家上学?习惯了自由成长的孩子,对主流的应试教育能够适应吗?这些问题,对于徐虹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最近她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她希望继续做一个互助式的在家上学的小平台,但会比之前的幼儿阶段的教学有个“升级”——未来会接纳小学阶段的孩子,并且以主题式教学为主,每1-2个月为一个主题,有在岑卜村的乡村基地的学习,也会到各地游学,甚至可能带着孩子一起去支教。她觉得,孩子在12岁以前,应该广泛地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是被关在一个小环境里。这样,孩子会在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以兴趣为师、引导自己的终身学习,在成年后,去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

关于继续在家上学,是徐虹和她先生认真讨论了很长时间后,在今年的高考结束那一天做的决定——他们并不想按照现成的方式把孩子培养成“螺丝钉”,“已经有那么多‘螺丝钉’了,也不缺我们一个嘛。”他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的、“幸福的普通人”。


↑ 教室墙上挂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还有——“静待花开”

自然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摘自徐虹的文章

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面对与日俱增的环境悲剧,我们是扼腕叹息、麻木适应,还是勇敢的行动?我们发现,在我们身边总有这么一些人,比普通民众更有行动力,他们积极投身环境事业,为改善人类的家园而积极奔走,努力行动,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人和普通人之间的不同呢?

我们认为,是生命早期的自然体验。

在具体的接触中,我们也惊奇的发现,所有的从事自然教育的伙伴,大多在童年期都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也正是这种经历造就了这些伙伴们成人之后还保有对自然的良好感知力和关怀心。

正如珍古德博士所说: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就如同我们会为了自己的家人挺身而出,为陌生人却少有这么做一样。面对自然,如果我们把大自然当作与自己骨肉相连的家人,就不会肆意的掠夺、破坏、蹂躏她,就会为了保护她而有所行动。

只有在生命的早期给予孩子这样宝贵的体验,才有助于我们的环境改善。而且,在这样的自然体验中,大自然也会慷慨的赠与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成长礼物。

自然体验可以促进孩子健康身心的协同发展;探索自然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完善的认知能力;自然体验可以让孩子充分发展感性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在自然中的一些集体活动,会增进孩子的团队合作性,学会与人相处;自然活动可以非常有效的舒缓爸爸妈妈们的压力,调节身心,从而与孩子有更好的连接;从自然体验开始孩子可以学习发现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而这正是社会责任感的雏形;通过组织、策划自然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并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才能,这一切,都要孩子亲自去大自然中获得。

让我们一起把孩子交给自然,把自然还给孩子吧!

更多信息:

微信公众号ID: 小驴在野(xiaolvzaiye_sh)




在劳动中独处,体会自助助人的快乐


有机会网
www.yogeev.com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请以转发支持有机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与我们最大的默契!
长按二维码,关注有机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