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必一味迷信“高新技术”:详解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载《装饰》2009年08期
作者:何人可 唐啸 黄晶慧
【小编荐语】低技术,英文即 low technology,通常简写成 low tech。这个词咋听上去貌似有点low,对现代社会却意义重大。比如桑基鱼塘、窑洞、分散式雨水收集、手工竹编、晒制果干等等这些都属于“低技术”的范畴。低技术通常是指工业革命以前就有的传统技术或者是现代出现的简单技术,它注重就地取材,尽量简化操作,不需要很多的成本,不复杂,因而个人经过学习后也能掌握。可能它是慢的、简陋的,但是经过合适的设计,它能让现代社会更加可持续、让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低技术并不排斥高技术,但重要的是,必须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这个问题做出反思。
△ 图来自PrimitiveWays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
摘要
低技术具有成熟、易操作与独有的地域特征,使其易于因地制宜地为地方服务,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系统。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在资源永续利用、保护地域特色和实现文化可持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供了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的相关案例、设计理念和模型。
【作者简介】何人可 唐啸 黄晶慧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一、低技术的内涵
所谓低技术 (Low-Tec),是相对高科技 (High-Tec) 而言的。低技术指的是成熟的或者传统的技术。詹姆斯·沃尔本克(James Wallbank)在其低技术宣言(Lowtech Manifesto)中宣称:“低技术是群众的技术”,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为大众服务的技术。例如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陕北地区的黄土窑洞、南方的“鱼-桑-田”生态耕作养殖模式,就是系统地利用低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典型代表。在环境友好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即使是与高科技的现代化建筑和自动化的耕作养殖模式相比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低技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对技术所做的一个等级评定,而非落后的、被淘汰的过时玩意。低技术是基于经验之上的成熟技术,它独有的低技术成本与地域性特征,令其更容易成为群众的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服务于人们和社区。低技术意味着技术是廉价的甚至是免费的,一般地说,低技术的应用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实现,目标在于简单、经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而低技术也是简单、低廉而快速可行的技术,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高新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但高技术也存在操作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和存在未知风险和隐患等缺点。以根据作者亲身的体验为例,汶川地震灾害后城市断电、断水、断气、断通讯网,一切与外界隔绝,生活陷入困境,高科技的脆弱性可见一斑。为因应这样的突发状况,低技术备份对于生存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如手摇电源、收音机、可以干电池充电的手机、饮水过滤器等在灾后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绵阳市郊,部分受灾较轻的农民家庭采用沼气做饭、照明和手压水井,震后的生活较为正常。集中式的供电、供水、供气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规模优势,但地域性的能源供应显然在紧急情况下更便于快速地维修,成熟的低技术可以成为高技术的必要补充。
从技术层面上看,高科技开发的前提必然是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与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为平台,况且技术的成熟到普及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而言,高科技并非能够成为其解决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方。相对的,低技术的成熟、易操作与独有的地域特征,令其易于因地制宜地为地方服务,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系统。[1]
由于低技术是成熟的或者传统的技术,因此低技术与用户环境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以下特点:技术稳定、操作性强;易于掌握和实现;能简单、经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上,没有绝对的高科技与低科技。今天的高科技产品系统也许就是明天低科技产品系统的雏形,换句话说,高科技是低科技的“前身”。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由高科技走向低科技的转换变得越来越快。正因为如此,低技术并非只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追随着高科技的步伐,牺牲部分时效性,以资源和能源的低消耗,服务于更多的人与社群 [2]。综上所述,低技术可以概括成五个特征(如图 1):
△ 图1. 低技术的特征
二、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
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于 1980 年首次提出的。而后,一个由多国官员、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全球发展与环境问题进行了长达5 年(1983-1987)大跨度、大范围的研究,于 1987 年出版了被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性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是:“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3] 研究报告把环境与发展这两个紧密相联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承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只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掌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使这一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得到满意解决。[4]
“‘发展’和‘增长’的区别在于,‘增长’是指社会活动规模的扩大,而‘发展’是指社会整体各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动能力的提高。”[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不同于“增长”的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不断对更高程度和谐”的追求,而发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更高的和谐程度”,而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在于人类不断寻求“人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促进“发展”的“和谐”,是“人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程度”之间的和谐,也是社会进步的本质动因。
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使得设计师们积极努力去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及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前提,设计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兼顾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或系统。在现有的研究当中,主要涉及的设计表现在建立持久的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可持续社区、开发持久性能源及工程技术等。[6]
米兰理工学院的曼梓尼(Ezio Manzini)教授与香港理工大学梁町教授在他们的可持续研究课题中,给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下的定义是:“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针对整个生产消费循环,利用系统式的产品与服务整合和企划,以效用和服务去取代物质产品为最终目的。”[7] 当然,人类社会甚至于自然环境,都是构建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生命活动、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本身,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本身也是物质的,可持续设计不可能脱离其物质本体。[8] 曼梓尼教授和梁町教授对于可持续设计的定义是理想化的,有非物质主义的偏向。简而言之,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再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低技术所具有的 5 个特征,恰好对于可持续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低技术往往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成熟技术,更多地是以生物能源和自然能源为动力,如沼气、水力、风力等,通过适当地采用高技术加以改造,可以以较低的资源成本实现可持续。低技术往往意味着劳动密集,效率不高,传统手工艺生产就是如此。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劳动密集对于就业、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印度学者就提出了所谓的“mass for mass”的可持续概念,即通过传统手工制品的改进设计,以低成本、易普及的手工艺批量生产来满足今天大批量的消费需求,避免高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冲击。这种模式对于人口密集,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国家和地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低技术在传统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化的多样性正在走向消亡。例如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全球化就给食物的多样化和餐饮文化的多样化带来冲击。强调地域特征也是保护文化多元化和实现文化可持续的重要手段。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所谓“有机农业”浪潮,体现了基于低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侧面。高科技的农业大量使用机械耕作和化肥农药,对自然的景观和环境,以及生物多样化造成巨大的破坏,转基因的农作物也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而“有机农业”正体现了人们对于高科技农业的反思。另外,低技术的地域特征也有助于生产——消费的本地化,减少了由于长途运输所带来的碳排量。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并不是要回到中世纪,完全排斥高技术。相反,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的目标是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当代人们对于生活与消费的需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低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并非目的。低技术的系统也需要高技术的补充与完善,以提高低技术的效率。
2.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的用户环境
与设计相关的环境一般包括用户 ( 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精神层次需求的日益扩延,“产品的使命已不仅仅是工具,其凝聚着材料、技术、生产、销售、消费和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文明性要素”。[9] 于内涵上,产品正由“工具化”向“角色化”转变,在产品与人的目的建立联系并为人服务的过程中,既实现着用户的生理使用需求,同时也满足着人们自我展现的内心愿望。[10]
使用环境因素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产品、环境三者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产品系统产生影响并且影响着产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想要处理众多而且相互联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首要确定的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学家已经确认的导致环境问题的五个基本诱因如下:人口的高速增长;非可持续资源的消耗;贫困;经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中没有包括环境成本;对自然知之甚少,却企图征服自然。[11] 根据环境学家确定的五大基本诱因,建立如图 2 所示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影响三因素的简单模型,演示环境问题与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 图2. 环境影响三因素模型
环境影响三因素:人口、人均消耗的资源和生产所需的技术对环境的危害。圆圈的大小代表该因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力。如在发达国家,高人均消耗量与技术性危害及其所导致的潜在因素是影响环境的关键因素;据估计,美国家庭的孩子资源消耗量是发展中国家中贫困家庭孩子的 70-200 倍[12]。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虽是环境危害中的关键因素,但因其人均资源消耗很低,技术对环境的危害也相对较低,可见技术因素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远胜于人口所带给环境的压力,对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发展对环境友好的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和潜力。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是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谋福利所做的设计,其理想状态的用户为所有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中。但是应该看到不可否认的现实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以切实行动支持绿色事业的主要依靠高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待提高的民众对支持环境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全民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需要加大政策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力度。
3.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案例
出生于匈牙利、在英国接受教育的批评家维克多 · 巴巴纳克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就已经提出:“设计师应摒弃那些花哨的、不安全的、不成熟的、无用的产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我们的世界提供理性的、负责任的设计。”他试图为设计重新注入一种紧迫感,使其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态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维克多·巴巴纳克列举了大量以社会和自然环境为导向的设计方案,试图通过对它们的探讨来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解决现实问题。巴巴纳克并不是反对科技,他提倡负责任的技术,或者说是合乎时宜的技术,即关注当地原材料和能源的技术,尽量用简单易行的技术手段而非“高技术”来解决设计问题,使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强大的技术投入及其成果。[13] “回归到基本价值和信念就像回归到生命的看法、生命的行为和生命的形态一样重要。”[14]
20 世纪 70 年代,维克多 · 巴巴纳克在考虑发展中国家设计领域的发展时,一直试图提出一种适用于这些国家的科技理念,他提倡在现有条件之下进行创作,运用当地的原材料,复兴本国传统,并鼓励当地人积极参与到自己国家的发展中去,而不是单纯地将观念灌输给他们或者直接采用高技术的解决方案。[15] 日本稻垣町的“稻草棒”就是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的典型例子“,稻草棒”是以稻草制作的儿童玩具,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的可再生利用资源,“稻草棒”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废弃物对环境无负担,便于在当地推广,居民就业、产品贩售和发展观光业形成的产业链产生了连锁经济效益(图3),同时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 图3.“稻草棒” 图片来源:日本千叶大学设计文化计划研究室资料
设计开发一个可持续的产品系统,只是可持续设计的功能,而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可持续设计的目标应该是更高尚的层次:基于对人的关怀,对地球以及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的未来的关怀。借用维克多 · 巴巴纳克在他的书《绿色紧迫》(The Green Imperative)中的话:“必须考虑清楚设计招致的最终后果……更多地关注和了解自然,将有助于保护和拯救地球……经常地反问自己‘设计有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吗?设计能改善在社会边缘(底层)的人的生活吗?可以帮助那些贫穷、受苦受难的人吗?’……”[16] Aquaduct(图4)是由 IDEO 五位设计工程师在一场由 google 和 specialized(脚踏车制造商)所举办的竞赛中研发出的原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必须走路到几公里远的地方去取水,这些不干净的水也带来许多疾病,Aquaduct就是为全球 1.1 亿无法获得安全可靠水资源的人做的设计。Aquaduct 是一辆特殊的三轮车,也是一个纯净水过滤器。在该车的后车轴上方装置了一个大水箱,通过脚踏板的运作和经过特殊的过滤装置,在运水的过程中将水过滤干净,再输送到三轮车前面的可移动式小水箱里,成为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Aquaduct团队意图将概念车的设计发展朝向经济及技术可行的方式,来解决影响全球许多人口的议题。
△ 图4.Aquaduct(设计者:IDEO 年代:2008)
英国著名发明家特雷弗 · 拜利斯(Trevor Baylis)在得知非洲南部的由于电力供应缺乏而无法接受安全性教育后,于 1993年设计了 clockwork (windup) radio——无需用交流电或电池的“发条式收音机”(图5),这种收音机配有一个手柄给收音机上发条,一旦发条松开,连动的齿轮装置逐步将储存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此种收音机在非洲及其他电力资源缺乏的地区深受欢迎,它使得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接收到广播,摆脱信息贫瘠的状态,比如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避孕等,使得政府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广播宣传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这一技术的延伸产品则是发条式手电筒和发条式电池充电器,都很受欢迎。
△ 图5.clockwork (windup)radio ( 发条式收音机 )(设计者:Trevor Baylis年代:1993)
4.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的基本设计理念总结有以下四点:
(1)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以自然环境为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载,设计与环境和谐发展,着眼长久的、可持续的利益。
(2)体现人文及地域特性
充分考虑、尊重且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色,为其延续性而设计。这也是低技术的施行优势之一。
(3)人人都是设计师
关心和爱护居住的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低技术将技术门槛降到最低,将一般的用户都纳入其对象人群范围,使得可持续设计的产品不仅可以融入环境,还可以将使用者引入环境关怀中,加重其对环境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可持续的设计过程之中。
(4)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利用低技术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合理结合 4R(Refuse、Reduce、Reuse、Recycle)原理,维持产品及服务系统的可持续性。
由于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以尊重自然、人文地域特征为原则,要求设计师以被动式的设计方法为主[17],充分了解设计环境的区域特征,包括地理、经济、环境、文化等,使用低成本的易于普及的技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维持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模型
根据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构建的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模型如图 6:
△ 图6.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模型
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统,从设计研发开始,到产品系统最后的废置处理,在整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充分考虑可持续性与低技术的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延长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损耗,降低技术的风险和危害,减少对地球环境的负担,实现产品系统的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深入和完善,发展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20 世纪占主导地位的“高技术”主流已逐渐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再生材料,合理利用资源的软技术、轻技术等所取代。技术的本身高低并不存在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定地区对应的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对技术应用的选择,不必盲目地追求高科技,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的国情和区域条件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有自己本国的国情,不必一味照搬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模式,因地制宜使用低技术,探索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的技术和模式,既能促进技术水平的进步,又对地区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对地区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8] “……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形态,将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相信它会从一种流行现象或生活哲学开始 , 最终演变成为人类的共同信仰。”[19]
可持续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全人类的参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助低技术的设计手段以设计去影响和改变不合理的存在模式与人的思维观念,以设计去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京平、田光明:《生态设计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第 30 页。
[2] (美)丹尼尔 ·A· 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 21,1987
[4] 刘国涛:《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法制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北京,2004。
[5] 潘玉君、武友德、邹平等:《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第48-50 页。
[6]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7] 梁町、(意)曼梓尼:《持续之道:中国可持续生活模式的设计与探讨》,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2006,第 49 页。
[8] (美)G· 泰勒 · 米勒:《营造可持续地球家园的整体设计》,李天骄、蒋丕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9] 赵平勇:《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第 49 页。
[10] 沙连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第 28 页。
[11] [12] 同 [8]。
[13](美)David Raizman:《现代设计史》,(澳)王栩宁、(澳)若斓 - 昂、刘世敏、李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第 396-397 页。
[14] (德)Juargen Moltman:《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隗仁莲等译,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2。
[15] 同 [13],第 421 页。
[16] Victor Papanek.The Green Imperative—Ecology and Ethics i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Thames & Hudson, 1995. 54
[17] Heinz Weihrich. The SWOT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Vol15.1982
[18] 周光召:《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苑出版社 , 北京,2000。
[19] 日本物学研究会黑川雅之等:《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王超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63页。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