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植物照顾人 | 园艺疗法中,植物才是真正的“治疗师”

2016-12-12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中国科学报

图片:星洲日报、蔡佑庭

园艺疗法最早起源于英国。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麦加的英国人就在《英国庭院》中对园艺的治疗效果有了记载: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园中挖挖坑,静坐一会儿,拔拔草,这样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这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园艺疗法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越战以后。美国把园艺疗法引入到伤员康复和职业培训中,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心灵,因那些花花草草得到了软化。

目前,园艺疗法包括治疗性的庭院设计和含操作内容的园艺治疗活动,比如艺术品及手工艺的制作、团体活动、远足及郊游、室内栽种、户外栽种等等。

那么,这些内容与人们自发的亲近绿色和自然的行为究竟有什么差别?最关键的是,接受这种疗法的人,不是自发、自主地进行园艺活动,而是必须在园艺疗法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园艺治疗师需要作出诊断,针对不同患者,选用不同植物和园艺操作活动,并在治疗结束后作出评价。


△ 蔡佑庭

人物简介

蔡佑庭,毕业于台大心理系,在台湾从事园艺治疗长达10年。一开始担任儿童杂志的文字编辑,直至一位亲密长辈逝世,重新思索想要的生活,才明白自己最想要亲近大自然。辞职后,机缘巧合下认识全职园艺治疗师黄盛璘,并成为她的助手,全心投入这个领域,见证了许多人与植物的美好故事。本文为你讲述蔡佑庭的园艺治疗心得。


△ 若要小孩亲近大自然,就需通过嗅、触碰、品尝,双手沾满湿润的泥土埋下种子,透过照顾、观察和认知去参与植物的生命周期。

蔡佑庭:打造心灵绿洲

当科技电子产品充斥着生活,慢慢偷走了许多人与大自然亲密的时光,甚至遗忘了鲜花的味道,也很久没赤脚与湿润土地接触。实际上,资讯洪流中,似乎只记得钢骨森林里每间购物中心名称,却不知道面积渐缩的自然雨林,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藏。

朋友群近年来兴起居家园艺,打造绿意空间,也算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偶尔轻轻触碰粗粗的薄荷叶面,闻一闻清新芬芳的香味,烦躁的心情会随风而去。其实无需报告验证,当我们长期置身户外,很快就恢复元气,倦怠感也会消失,压力和抑郁随之大减。

由于绿地渐渐减少,加上生活环境不允许,没有太多机会感受植物的魅力,身心灵累积不少负面情绪,长期无法渲泄,很快陷入郁闷或化成愤怒暴躁。台湾园艺治疗师蔡佑庭就借助植物力量,透过园艺工作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善身心灵状态,让植物“照顾”他们。

简单而言,藉由亲近植物改善生活行为,让身心健康得到疗愈效果。


“你们相信植物会照顾人吗?”

蔡佑庭脸带微笑地问。这里说的“照顾”并不是提供住宿或饮食,而是人的心灵。一个人用心照顾植物,会关心是否有足够光线、水分,让植物拥有足够养分进行光合作用。脚步学会放慢,照顾植物时心灵也获得沉淀,调整呼吸和生活节奏,进而也会懂得欣赏眼前植物的美,形成一套自己的植物美学。

真正的治疗师是植物,园疗师只是扮演人与植物的桥梁。

蔡佑庭说,他的任务就是让大家对植物感兴趣,愿意把它带回家或出现在生活空间里。

相比热爱园艺者,园艺治疗的范畴会更集中在治疗。广义上,前者也是为自己进行园艺治疗,促进身心健康;后者却要经过评估需求、设定目标、观察和事后评估与分析的过程,贴近参与者的个别需求而进行治疗。

蔡佑庭举例,对于中风人士,如果参与园艺治疗就会设计不同园艺工作,提高他们的关节活动度(ROM)。中风者初时只能动动手,透过园艺活动,当他们愿意走入花园动手工作,无意中也在为他们进行复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之余,植物对中风者情绪也提供了正向回馈,减少忧郁、焦虑,舒缓和降低负面指数。


△ 艾草与华人社会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治病、制成药膳等,而艾草也是园艺治疗中最常用的植物。

园艺与心理治疗大不同

然而园艺治疗师并非单纯教导种植,而对人和植物要有专业知识和处理方法。若与心理治疗做比较,后者倾向谈话,治疗者和对象之间有很多生命经验,要面对很多内在沉重的黑暗部份,两人关系会有一个张力;反倒园艺治疗藉由植物成为媒介,成为治疗师和对象之间的缓冲物。因此两人是处于对等地位,一起在跟植物工作。

“此时,我们可以将想要的(治疗)目的偷偷‘滑’进去,例如如何减少焦虑,引导正面思考,不让对象觉得很刻意或在进行暗示。”

蔡佑庭曾安排园艺疗程给吸毒人士,请对方照顾大量需要浇水的植物,例如薄荷、水生植物。他说,喝水对吸毒人士很重要,水可以帮助他们很快代谢毒素。因此,要求大量浇水这个动作也有一种心理潜在的暗示,让对方知道本身和植物一样需要喝水,透过水净化自己。

园艺治疗非只注重“治疗”

严格而言,园艺治疗至少要8到12周,这是为了让接受治疗者完整参与一个植物的生命周期,接受完整的生命讯息。然而,治疗会分不同层次,以中风病人为例,会有一个医疗目的,蔡佑庭就会与医生、物理治疗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合作,设计不同园艺活动以达致目标。

园艺治疗不仅聚焦在“治疗”,排除医疗目的,蔡佑庭也推广园艺益康活动,如全天企业员工舒压活动、在疗养院带领一班老人打理菜园。

“在老人安养中心,很多长辈在阳台种花草。问题是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不愿意出门。假设我们在中心成立园艺社团,老人家会有理由动机出门,如学种不一样的植物、养生保健知识、分享种植心得。互动之后,人际关系和身心灵不会这么快退化。”

他也走入学校,带领学生照顾菜圃,从植物种子到餐桌上,让学生了解粮食生产的过程。种植过程中,园艺也可以学习英文、美术、地理和历史等,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如果将之纳入课程,就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性园艺活动。


△ 精神饱满的植物让居家空间变得生气盎然,也成为身心灵疗愈的绿洲。

选择植物有条件

谈到园艺治疗的植物,蔡佑庭所选择的植物必须符合一些条件,第一、生命力要强,像艾草不用特别照顾,只要给它土壤阳光就可以长得很快;第二、可提供多感官刺激,如视、味、触觉刺激;第三、必须有教育、文化和美感价值。

对比欧美地区,他们大量采用香草植物,如迷迭香、薰衣草;台湾属于海岛型气候,夏天高温湿热,因此许多西洋香药草长得不好。因此蔡佑庭在园艺治疗过程中,会采用台湾本土青草药物,例如紫苏、左手香、鱼腥草等,这些也是对象熟悉的植物气息。

失智老人找回记忆密码

蔡佑庭说,植物和大自然拥有神奇疗愈力量,一位失智10年的杨班长参与失智园艺活动后,无意中想起孩子的乳名。

杨班长未参与活动前经常在家沉默呆坐,连至亲的伴侣也不认得。参与活动后逐渐打开心房,有说有笑。有一次为了庆祝中秋节,要为柚子设计一个表情,并想一句祝福的话送给想要祝福的人。

当杨班长展示设计好的柚子娃娃,向大家说这个是“小乖宝”,并祝他平安快乐。大家只是鼓掌,但坐在一旁的杨太太心中却莫大震撼,因为这正是他们意外离世的独子乳名。不过,杨班长那时已失智,对丧子之事没有反应。但却没想到,这个柚子娃娃却让他说出了遗忘已久的名字,还祝福自己的孩子,让他太太心灵也因此感到慰藉。


△ “魔法小农夫——园艺治疗与儿童”讲座上,参与者学习如何制作艾草蚊香。

与小孩一同工作

大学时期因心理系的背景,蔡佑庭连续4年参与服务社团,针对智障者进行辅导。例如教导孩子面对情绪、调整对自己的期待,怎样与父母健康沟通。他很享受与小孩之间的轻松互动和陪伴,也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启发、快乐和获得疗愈,因而下定决心要与小孩一起工作。

他会注重协助拥有智能障碍的孩子,因此针对参与园艺治疗的小孩,重点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增加感官经验,让他们去触摸、嗅不同植物的味道,接受这些生命讯息,对外在世界感兴趣。一旦原本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对外界产生好奇,开窍之后,学习能力就会变快。

“由于特殊族群的选择很少,加上本身的障碍,我们会优先服务他们。即使全瘫在床上,我们也可以把盆栽带到他床前面,让他跟植物一起工作。”


园艺是一堂生命教育课

长期关注儿童与自然议题的美国作家理查洛夫曾说,现在的孩子都有“大自然缺失症”,但这并非医学病症,而是小孩已不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现象,与自然逐渐疏离。

根据蔡佑庭观察,很多父母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环境里面,有洁癖、担心肮脏、危险、不喜欢植物等,外加科技设备的诱惑,促使小孩不再欣赏自然生态之美。以爬山或森林徒步为例,就可以有丰富的身体经验和感官刺激,但现在小孩起床上学,乘车或到便利店买东西,身体经验就非常的少。蔡佑庭说,当我们一直在房子里面,身处科技产品声光刺激时,身体感官会变得很迟钝,好像很多人走路都会撞到东西或跌倒。

虽说照顾植物,但很多时候会有一些真善美的事情发生。

蔡佑庭有次带领小孩们清除水池水草,突然有一只狗掉进水池,小孩们就赶紧讨论想办法拯救小狗。“这并不是设计好的,而也正好是教育的好机会,尽量让他们想办法。”

还有一次是碰到烈日,池里有些蝌蚪,水快要干涸了。

有一名小孩赶紧呼叫大家来救蝌蚪,结果大家就拎着水桶,用手将蝌蚪掬起来放进水桶。

顿时,园艺活动就变成一堂尊重生命的教育。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