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拥有美丽的“肠胃”吗?

2017-02-19 西西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西西

什么?没看错吧?肠胃也有“颜值”?

没错!

一位受人尊敬的日本老爷子,著名胃肠科医生的新谷弘实,在行医45年,累计诊疗了美日两国超30万病人的胃肠后,提出:“人有‘面相’,而肠胃有‘胃相’和‘肠相’”。


新谷弘实

一个人的肠胃美丽,那么他身心也健康;反之,肠胃不美或丑陋的人,则表示身体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他得出结论:“健康者的胃肠美丽,不健康者的胃肠丑陋”。

究竟何谓美丽,何谓丑陋呢?

“健康人的胃非常美丽,整个粘膜呈粉红色,表面光滑,看不到粘膜下的血管。肠子与胃一样,也呈现美丽的粉红色,而且非常柔软,可以看到大小一致的褶皱。”

“不健康的人,胃的粘膜颜色斑驳,局部变红或肿胀。如果出现萎缩性胃炎,由于胃粘膜变薄,可以看见粘膜下的血管。若胃的粘膜萎缩,则胃壁凹凸不平。严重到这种状态,距离癌症只差一步。不健康的肠子,肠壁的肌肉会变厚、变硬,形成大小不等的褶皱。或者像被橡皮圈扎住般的褶痕。”

而且他每次看到“不美丽”的肠胃时,都会对病患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一一追问。发现胃肠相好与不好的人,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有明显的特质。经过多年的行医总结,他觉得奥秘就在每个人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里。在这里面做足了功课,便会拥有“美丽的肠胃”,也拥有健康的人生。

哪些饮食和生活习惯使人拥有“美丽”的肠胃呢?他提到合理的饮食比例、新鲜充满能量的食物、吃饭时充分的咀嚼、饮用“好水”、规律的生活、适度的运动、愉悦的心情、顺应“生命的剧本”等有益因素。而会损伤“肠胃”的饮食和习惯包括:摄取大量的荤食、氧化的脂肪、食用充满添加剂和人造脂肪的食物、嗜好烟酒、过度运动、依赖药品、精神压力、环境污染、电磁波等。

每一项的利弊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的几点:

“生锈的牛奶”

图片来自Pixabay

我之前就有读到过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牛奶对人体不但没有营养反而不利的观点。新谷弘实老爷子讲得深入浅出,清楚明白。

  • 加工之前的生乳确实含有不少有益健康的成分,但市售的牛奶中,一些有益的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消失了。

  •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牛奶都经过均质化,即“为了使刚挤出的牛奶的脂肪成分均等化而进行搅拌。” 在搅拌时,空气会混入牛奶,使脂肪成分变成过氧化类脂物,就是氧化过的脂肪,氧化的脂肪对身体不利。

  • 市场中一部分牛奶再以1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来杀菌,使得不耐热的酶和其他营养素分解。(但有的牛奶采用低温杀菌法。)

  • 牛奶是小牛的食物。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哺乳动物成年之后仍在喝奶。这是自然法则。只有人类才会将不同种类动物的乳汁刻意加以氧化来饮用。这违反了自然法则。

  • 不少人喝了牛奶之后肚子会咕嘟咕嘟地响,或是轻微腹泻,这是乳糖酶不足,无法完全分解乳糖而产生的症状。体内几乎没有乳糖酶或是量非常少的人,称为“乳糖不耐症”。

所以,他的结论是“市售的牛奶已成为破坏健康的食物。”“爱喝牛奶的人最好改成喝未经均质化的低温杀菌牛奶,偶尔喝就好。”

我小时候不喜欢喝牛奶,记得在大人的使劲劝说下,才喝得下去一瓶。长大以后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认为牛奶是有营养的好东西,养成了早餐一碗奶的习惯,偶尔渴了当水喝。有时肠胃消化不好,有一点轻微的闹肚子,大多数时候身体没有好与不好的感觉。爆发了三氯氰胺事件后,才开始关注牛奶的问题。“牛奶的勾兑、牛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激素和抗生素”等问题冒了出来。从那以后喝牛奶变得谨慎多了。一年多前看了新谷弘实的书,意识到牛奶工业化生产带来的问题,以及牛奶本身是否适合成人大量长期饮用还有待商榷。他讲的道理打动了我,从那以后,几乎不喝工业化养殖和加工的牛奶了,偶尔喝一点小农场出产的非均质化的牛奶,味道非常醇香。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句广告词曾家喻户晓,曾经一边倒“牛奶好”的声潮下,很多人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可见商业口号对人的洗脑效应太强了。不仅是牛奶,还有其他的潮流型的饮食建议,我们还是要冷静思考,看看好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自己再行动。

理想食物:植物性食物85%+动物性食物15%

图片来自Pixabay

肉、菜和粮食类的比例,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素食偏好者建议“多吃菜,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有肉食的偏好者说不吃肉怎么行,肉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不吃肉哪里来的力气?也有塑身人士站出来表态,肉和蔬菜都要吃,粮食等碳水化合物少吃吧。

新谷弘实的角度比较独特,他先从肠胃科医生的角度告诉你持续大量摄取肉食后肠胃的变化,然后从他的经验中建议合理的饮食比例,最后从自然界中得以佐证。

  • 肠道的变化: 持续大量摄取肉食,肠壁会逐渐变硬、变厚。而且因缺少食物纤维,粪便的量也比较少。为了排出这些粪便,肠子会使劲蠕动。因此导致肠子变硬、变短。肠壁变厚,内腔则变窄。大量摄取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增加了肠道的压力,会将粘膜由内往外推,而出现“憩室”。这时少量的粪便也很难在肠内前进,结果形成宿便,依附在肠壁上,有的进入“憩室”,则更难排出。这些宿便产生毒素,使附近的细胞发生变化,形成息肉。息肉继续长,就可能形成癌症。

  • 理想的饮食组合是:以谷类和蔬菜为主—约85%,肉、鱼、乳制品、蛋等动物性食物为辅—约15%。有人担心动物性食物的优质蛋白质不能替代,其实植物性饮食中也含有优质的蛋白质,比如谷物、杂粮、豆类、蔬菜、蘑菇、水果、海藻等。特别是大豆有“田间的肉”之称,与动物性蛋白质相比并不逊色。同时,植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食物纤维促进肠蠕动,有利于食物残渣等尽快排出。因此,建议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补充的饮食结构。

  • “85:15”的食物比例怎么提出的?看看牙齿!肉食动物的牙齿大多是末端尖锐,适合咬碎动物的肉。草食动物的牙齿较薄,而且成方形,适合切断植物。成年人的牙齿一共32颗(包括智齿),其中门牙上下各两对,犬齿上下各一对,臼齿上下各五对。人类用来吃肉(动物性食物)的犬齿只有一对,用来食用植物的牙齿有两对门牙和五对臼齿,合计为七对。这种七比一的比例推断出“植物性食物85%,动物性食物15%”的比例。

他的论断中最触动我的是肉食进入肠道后直观的现象,太有画面感了。想一想自己的小体格和有限的消化能力,觉得还是少吃点肉吧。其实我对肉的偏好一直在变。小时候不爱吃肉,中学运动量大,吃的多了,工作后随着外出就餐和对烧烤的喜欢,无肉不欢。后来知道有机农业后,了解到常规肉类养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便有意识地减少了肉的摄入量。

去农场体验劳动时,意识到在城市中每天的运动量挺小的,如果摄取过多的肉类会消化不了。接触了新谷弘实的观点后,更加深了这种认识。不如 “少吃肉,吃好肉”吧。现在每个月我会做1到2次肉类,以炖为主。肉的量减下来了,体力没有觉得不够,身体反而轻盈些。另外,生态方式养殖的肉,肉味比较足,适量吃一些很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不过身边有不少亲戚朋友是“嗜肉”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习惯后,挺难改变的。自身的经验是,只有发生了意识上的变化,和更加细微地观察和了解身体后,才会主动改变。要不然,肯定是惯性思维占上风。当然,饮食习惯因人而异,离不开体质、体格、运动量、生活的地域及信仰等因素,找到身体和精神感觉平衡的点最好。

“什么是好的食物?”

图片来自Pixabay

人对“好”的定义不同,人人都想买好的食物,什么是好呢?新谷弘实认为“最好的食物就是在含有丰富矿物质的肥沃的土地上,未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所栽培出来的作物,而且收成之后必须趁鲜立即食用。”
这里面有几个重点:

一是“新鲜”。

大多数食材新鲜时营养成分最佳,储存时间过长会引起食物的内在质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例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维生素的含量最高,尤其是维生素C,储存过程中维生素会氧化。并且,新鲜的食材色香味俱全。

二是未经农药和化肥栽培出的作物。

新谷弘实认为作物和昆虫间有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它们彼此需要、互动,维系着生态平衡,比如昆虫可以促进植物合成一些对植物自身生长有利的营养物质。而当今这种营养链被农药切断了。含有未完全分解的农药的作物不仅危害人体的健康,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土地失去了原本的生机,变成了缺少生命的土壤。

三是含有丰富矿物质的肥沃的土地。

“土壤生物原是农作物的能量根源,但是农药扼杀了这些土壤生物的生命。定期喷洒农药的土地,蚯蚓等虫类和土壤细菌都无法生存。这种失去生命能量的贫瘠土地无法种植作物,于是在土地上使用化学肥料。作物虽然靠化学药品的力量而得以生长,但是产品只有形状而没有能量。”“在大自然中生长的蔬菜,可能有虫咬过的痕迹或形状大小不一的状况,外观确实不佳。但是这种蔬菜才真正具有‘能量’”。

对于这三点,我有一些亲身的体会。

说到“新鲜”,记得在阳台上养过一盆西红柿,当亲手将长成的小西红柿掰下来时,闻到一股浓浓的西红柿味(枝叶散发的气味),咬上一口,滋味太醉人了,浓郁的味道加上新鲜的香气,好吃。还有去桂林旅游时,吃到从漓江里打捞的鲜鱼,形容不出来那种鲜美的感觉,和在北方经常吃到的蒜瓣肉差别很大。相信这最佳的滋味里也蕴含了某些营养物质。

也曾体会过土壤的差别。去某些农村出差时,见过连年打农药、上化肥,越来越板结的土壤,没有什么生机。农民说不打不行,每年的打药量还会多一点,粮食才能有产量,至于未来能不能持续,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土壤给人的感觉是“贫瘠”,少了“生命”。也曾在北京郊外的生态农田,踏上过松软的、含有不少落叶等腐殖质的土地,土壤里有小虫子拱动,人踩在上面神清气爽,感觉和大地连接在一起。这样的土壤里,撒下种子就会发芽吧。

大自然中,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相生相克,互相依赖,形成生态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后,后果很难想象。因为人的欲望,菜农才希望种出个头均等、大、漂亮的没有虫眼的蔬菜,如果我们知道自自然然生长的蔬菜是什么样子,放弃对外貌的追求,会得到更具“能量”的食物。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图片来自张蓓

说了那么多吃的事儿,新谷弘实转而说,吃绝对不是全部。不论吃得多么健康,如果每天生活在恐惧、担忧、不幸等负面情绪下,身体很难保持良好的状态。 “人靠动力活下去,最强烈的动力就是爱。无论男女、亲子、朋友之间,由衷地爱一个人就产生很强的精神力量,带来健康、快乐。”

由血液检查中发现,当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时,能活化免疫机能。形成了“感觉到幸福→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压力减轻→肠内平衡改善→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传达至脑视床下部→心中充满了幸福感”的幸福循环,促使身体各方面机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相信精神力量是看不见的“养分”。比如家庭关系融洽,心情好的日子,吃得好、睡得香,每天精神头十足。遇到一些事情,心情低落的日子,饭少了滋味,睡眠辗转反侧,身体愈加疲惫,久之则容易生病。

另外,生活中如果缺少了“动力”,身体也会受到影响。见过退休后心理落差特别大的老人,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很快就生病了。也见到过把退休生活安排得充实快乐的老人,有自己的爱好,读书、看展、定期参加老人合唱活动,身体杠杠的,还可以自己一个人背包出游。

可见精神的力量,对人身体的影响很强大。

图片来自西西

新谷弘实的观点中也有一些,我不太拿得准,比如提到食用比人类体温高的动物肉,其脂肪容易在人体内凝固(如鸡的体温为41.5摄氏度,比人体高);常喝富含丹宁酸的茶(绿茶、红茶、咖啡等)的人,常可发现胃部粘膜变薄的萎缩性变化。对于这些说法,你怎么看待呢?

《不生病的生活》里,还有新谷弘实的更多关于健康的观点。

最后想引用他的话收尾: “身体是不会骗人的。一个人走过什么样的人生,都会表现在他的身体上。”“吃好的食物、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喝好的水、充分休息、适度运动、提高动机,亦即生活在幸福之中,最高兴的是你自己的身体。因为,不论你如何过着不健康的生活,身体总是每天努力维护着你的健康。”

关于作者

西西:爱好美食。从向外探馆子到寻找好食材、向内发展自己的厨艺。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和一切美的事物。

编辑:Jing

延伸阅读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