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影节连年有人开炮:最耿直的炮手竟不是冯小刚?!

2017-06-21 聂宽冕 艺绽

上海电影节正在热热闹闹地举行,前两天冯小刚导演怒批垃圾电影太多的言论又上了各大头条。每年论坛的“炮轰”快成上影节保留节目了,不放几个大炮,嘉宾们好像都有种没写完作业的感觉;


艺绽君(ID:bjvariety)简单梳理了梳理,上海电影节的开炮历史着实不短,这些年来攒下的炮手也不少,每个人都敢说、能说,金句贡献起来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冯小刚以炮轰数量、质量领跑其他所有炮手,“最温柔的炮手”当然是去年的李安啦,还有专门跑来中国吐槽斯皮尔伯格的外国“愤青”奥利弗·斯通,连平常看上去安静温和的陆川、黄真真、王小帅、吴宇森都有着想不到的耿直过往……


满满的“炮轰史”里,是电影人对电影的责任感。而中国电影,就在这片隆隆的“炮声”中慢慢成长着;也感谢这些“炮声”,让很多怪现象得以及时讨论,很多投机者被淘汰出局。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海电影节的“炮轰”历史,盘点一下各位炮手们都有什么精彩语录。


2004年 · 吴思远剑指合拍片


炮手:吴思远

开炮对象:合拍片、内地院线制度

开炮背景:

其实当发现上影节有据可考的第一位炮手是吴思远先生时,艺绽君是拒绝相信的。毕竟在大家的心目中,UME集团董事长吴思远是一位非常温和儒雅的绅士,没想到他批判起来也如此不留情面。2004年的中国电影正处于积蓄力量、探索路子的阶段,应邀出席当年上影节论坛的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却认为,当时的电影市场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并且在论坛上连开三炮,提出“要塑造本土偶像”“中国的电影厂都该取消” “院线有软肋,盗版太猖狂”。

金句

合拍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杂种电影”,观众看杂种电影不是长久之计。香港电影之所以能走过那么长的路,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们培养了一批像成龙、周润发这样的演员。没有健全的本体市场,想打入国际市场是不可能的。拍戏时不应该讲究堆砌大卡士(大阵容),不要把所有的大明星都放在一起,要有培养新人的概念。当然培养新人不是刻意的,一定要有好的剧本。我又要举周润发为例,在拍《英雄本色》之前他曾是票房毒药。所以并不是什么选美出来的就可以做偶像。


内地院线的现状是限制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地院线没有任何特色,一部电影往往在所有的影院放映。



2005年 · 年轻导演力怼“影霸”


1号炮手:陆川

开炮对象:影霸、电影节

开炮背景:

这一年的电影新势力圆桌会议上,陆川和香港导演黄真真双双把矛头指向时下影坛屡见不鲜的“影霸”现象。尤其是陆川从处女作《寻枪》之后,和姜文的矛盾就一直在坊间流传,在这次论坛上他也算承认了两人的矛盾,表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同时他还对电影节本身开炮,表示自己根本不想来。

金句

我对明星的看法,就像童年做了什么噩梦,一直心理上有阴影;如果童年记忆很阳光,就会一直很愉快。当然我的第一次拍片(《寻枪》)虽然不能算噩梦,反正挺艰难的。


对导演来说,主要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法,对某些剧本而言,明星的存在反而会对电影的表达起到本末倒置的作用。


电影节就是个名利场,就像是块很强的磁铁,它扭曲着每个导演的形状,参加得多,会忘了自己拍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2号炮手:黄真真

开炮对象:香港明星 香港电影圈

开炮背景:

黄真真当时在自己的新片《六壮士》里首次使用了明星,汇集了李克勤、杜汶泽、郑伊健等人,不过这次接触却并不美满,让她直感慨作为新导演想驾驭大明星真难。

金句

拍摄时每天都是在和其中两位大牌演员的对骂中度过,香港的明星太不专业,拍戏前根本不看剧本,到了化妆间就一阵闲聊,连给他们当天的剧本,也不认真看。作为导演,我希望和演员有足够的沟通、交流,但他们根本没兴趣。


香港电影是个怪圈,在香港做新导演,真的会精神分裂。每次当我去找老板谈新片时,他们第一句话就是‘想找郑秀文还是刘德华’,我连故事大纲还没跟他们说完呢。



2007年 · 小刚炮上影节“开炮”首秀


炮手:冯小刚

开炮对象:电影人、媒体、贾樟柯

开炮背景:

要说电影节上开炮最多的,冯小刚排第一,每人敢排第二,不过这次应该算是他在上影节的“开炮”首秀。这一年,他的首部战争题材大片《集结号》在上影节上公布了官方海报和片花。当天下午,他又被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在随后的“冯小刚纵论华语电影演讲会”上,冯教授火力十足频频开炮,对中国电影工业、媒体恶评《夜宴》以及导演贾樟柯评价“大片占用资源”等算了一笔总账。

金句

第一炮——《集结号》合作韩国团队有感

我们中国的工作人员有个缺点,就是很怕我提要求,他们会找无数理由说这不可能,而韩国工作人员总是说,‘请导演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韩国人去好莱坞打工当徒弟,学会了就回去给自己的国家做。但我们不少人就用很粗糙、低级的方式去蒙电视剧,也能挣钱。所以,我说中国电影导演大师不少,但电影工业水平很低。


第二炮——反击某些媒体恶评《夜宴》

我非常喜欢《夜宴》,一部电影当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一个观众就和我说,他其实很喜欢《夜宴》,但报纸采访他时问他:你认为《夜宴》最大败笔在哪里?你这么问,他当然找些失败的东西了。

就像当年《卧虎藏龙》在内地上映,票房1400万元。在北京民族宫放映完,每个人都说不好看。后来人家拿了奥斯卡,结果所有人又都说这片子好看了。你不信可以去问李安。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变色龙。


第三炮——回应贾樟柯吐槽“大片侵占公共资源”

我觉得对大片的仇恨没道理。中国内地现在票房构成,4000万元到1亿元的基本是香港导演的作品,6000万元到1亿元的基本是好莱坞电影。1亿元票房以上的只有张艺谋、陈凯歌,还有我的电影,也就是说,我们仨撑起中国电影半壁江山。很多人骂,说你们这几个人害了中国电影,我就没想通,是不是我们不拍,中国电影就好了?那好莱坞电影很快就把市场给占了。现在,最起码我们仨把前三名给占了。



2008年 · 陈可辛奉劝华语大片“回头是岸”

炮手:陈可辛

开炮对象:大片现象

开炮背景:

自《英雄》起,华语电影就走上了“大片救市”路,彼时陈可辛刚刚来内地拍片不久,也为要不要拍大片而困扰。就在当年的第十届上影节论坛上,陈可辛的郁闷显而易见,他也指出了大片之路存在的危机。不过,比起其他人,陈可辛的“开炮”更像一番劝说,对于爱看热闹的人来说有点索然无味。

金句

好像我们都离不开一条路,就是大片,现在我们的华语市场,60%以上都是大片赚回的票房。


本土市场才是支撑本土电影的基石,将成本控制在1亿元以下,如果电影真的很好,两三亿的票房不是不可能。纯粹的本土票房就能收回成本的话,中国文化才能有自己的作为。



2009年 · 王小帅炮轰同行成焦点

1号炮手:姜文

开炮对象:中国电影质量

开炮背景:

第十二届上海电影节主席论坛上,姜文作为嘉宾对话国际名导丹尼·博伊尔、史蒂芬·戴德利,共同讨论“如何拍摄简单的电影”。那时姜文还没有拍出《让子弹飞》,整个人相比之后要谦逊温和许多,所以开炮的火力上完全无法和之后相比,单论敢说的程度,连同一年的王小帅都比拼不过。

金句

中国电影不能全都是一种样子,也不能人人都在吹泡泡,总得有人负责质量,尤其是电影制作人。导演就不能老想着怎么卖电影的事情。


如果人人都不关心质量问题,就会产生很多豆腐渣工程……有人负责吹泡泡就成,如果人人都想着这件事,中国电影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


2号炮手:王小帅

开炮对象:商业片、同行

开炮背景:

要论开炮的精彩程度,王小帅才是这一年的扛把子,良心程度远胜另一门“大炮”姜文。也因此一役,王小帅在上影节“炮手火力榜”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可能中国电影重商业轻文艺的弊病越来越严重,一直被戳着心窝子的小帅导演终于忍不住在这一年的“中国制造——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电影”这一主题论坛上发飙,甚至还把火烧到了同场的三位导演陆川、魏德圣和宁浩身上,搞得场面一度很尴尬。

金句

我正儿八经拍的片子,还没一些乱七八糟的数字电影价钱高,商业片的价格也很好,但其实那些片子在电影院已经赚够了。


我们一窝蜂去拍商业片,就愉快吗?信念都倒掉了,人不可能愉快。


我来的时候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平心静气地说话,千万不要激动,千万不要得罪人,可是现在看来他们三个(陆川、宁浩、魏德胜)这么平心静气,我就没有办法比他们更平心静气了。他们三个人的票房都太好了,他们的票房都是过亿元的,但他们作为导演是失败的。


有很多人把电影市场做得很好之后,赚了很多钱,钱多了就要做善事,这很好。但是电影本身也需要保护,保护一下文艺电影、艺术电影,可能一两部电影不挣钱,没关系,这其实也是做了大善事。我现在没你们赚钱多,没什么,我扛着,人有一口气,人有尊严。



2010年 · 小刚炮第二战:韦恩斯坦就是骗子!

1号炮手:冯小刚

开炮对象:好莱坞、中国电影

开炮背景:时隔三年之后,冯小刚又一次坐到了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域”论坛嘉宾的位置上,这一年也是,冯导把矛头集中对准了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迷信上,一旁的美国发行商哈维·韦恩斯坦却拿《卧虎藏龙》和《英雄》来反驳他。随后,这位著名发行商提前离场赶飞机去了。孰料冯导开始拿对方说事,直斥这位曾出品过《低俗小说》《魔戒三部曲》,并成功将《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卧虎藏龙》带进北美市场的好莱坞知名制片人韦恩斯坦是骗子,此番言论的爆炸程度在当时完全不逊于今年对小鲜肉的指责。(又一个怼同场嘉宾的!)

金句

一部中国影片刚到国际市场上,他(韦恩斯坦)老早就宣布800万美元买断了海外发行权,并且先交付20万美元的定金。其他买家自然都撤了。这时,他才跟片方说,不想买这部片子了,20万定金他也放弃了。可那会也没有别的买家了,他再跟片方说,要不100万美金卖给我吧……以前很多中国的导演、制片人,都把他当作救世主,你现在再跟他们提他,‘哦,骗子’!


好莱坞是想打进中国市场,才象征性地买几部中国电影,作为官方谈判条件,其实买回来的中国电影都扔进库里。有的导演,去欧洲放个片子,看到有三五分钟的鼓掌,就觉得了不起——鼓掌只是个礼仪……人家说你的片子interesting,只是客气话,其实是说‘你丫脑子有病’,不知道你丫在拍什么。


十年前,如果有投资人,不管是做什么的,跟我说要投资我的电影,我一定会很高兴。但现在,我会反问:我为什么要把这个赚钱的事情给你做呢?中国电影的技术就和中国足球的技术一样,跟世界差距非常大。《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我都不敢把最核心的技术问题交给中国的公司。


先拍给中国观众看的故事,你要是想着法国的观众也能看懂,话都说不利索了,这对创作伤害特别大。幽默的话最后变成一杯白开水。伍迪·艾伦从没想过北京的观众能懂,只想过纽约的观众能懂。


2号炮手:吴宇森

开炮对象:电影投资、广告植入

开炮背景: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去年王小帅开炮的影响,这一届的上海电影节很多嘉宾都变得特别敢说,出现的炮手也不少,除了殿堂级的小刚炮,就连身为这一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一直与人为善的吴宇森也忍不住在主席论坛上抨击一些电影圈里的怪现象,和王小帅、钮承泽等集体向内地诸多不专业投资人、制片人开炮,把主持人——导演何平也感染得当场加入炮轰联盟。

金句

中国电影有个性的导演太少了,看到有的导演作品,一个镜头,拍一个人的背影,拍五六分钟,拿了个奖(似乎是暗指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年轻人也跟着学,以为这样可以拿奖。事实上,那样拿奖的只有一个。


现在的内地电影圈很像20年前的香港,流行什么拍什么,没有长远的计划,就像炒房子一样一窝蜂,最终只能维持一时。造成这种现象,中国的一些投资人和制片人要负一定的责任。



2012年 · 文隽批明星片酬增长过快

炮手:文隽

开炮对象:明星高片酬

开炮背景:

因为当时参加的是“新生产力明星制片”主题论坛,所以文隽的言论主要围绕明星当制片人是否会成为电影界的“新生产力”,他毫不客气地炮轰明星制片人不懂行只想赚钱,还有片酬虚高、助理成群等等。

金句

把很多明星堆在一起,慢慢培养这些观众经常吃鱼刺,到最后吃鱼刺已经不能满足了。所以面临为什么有号召力的明星经常都是那么几个,因为他们有号召力,所以他们的片酬急速增长,七八位数都已不止了。


投资方也会造成明星片酬虚高。没有人拿枪指着你,出那么高,人家肯定愿意收。有些一线明星的片酬,故意抬高身价,就是不想那么累,一年拍两三部就可以了。


如果明星不好好当明星,只是自以为是地以为可以把该赚的都赚了的话,便会本末倒置。华仔(刘德华)当制片人一直在赔钱,中间甚至官司缠身,日子很不好过,直到去年《桃姐》才让他大赚特赚。在内地的电影市场就很不健康,发行的人不光是发行,他们还在想如果片我是拍的,那不是赚了吗?



2013年 · 外国炮手加入:奥利弗·斯通批好莱坞

炮手:奥利弗·斯通

开炮对象:好莱坞战争观、超级英雄大片

开炮背景:

三次捧得奥斯卡小金人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这一年来到上海电影节,与香港导演杜琪峰对谈“电影的现实影响”。一向以敢说著称的斯通在中国依然语出惊人,由于他本人就曾上过越战战场,所以对战争的疯狂和惨痛有切身体会,他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与很多其他美式战争题材电影不同,充满了深厚的反省意味。也因此,斯通对于一些好莱坞战争片、好莱坞爆米花片不屑一顾,借上影节极力炮轰,充分彰显了愤青本色。

金句

好电影不一定反映现实,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美国军队在登陆海滩时短时间内就死了很多人,太夸张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片中为这场战争大唱赞歌,并对英雄过度渲染,让观众觉得十分精彩。我却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恶心的电影,它宣扬暴力的正义性,而这会让民众觉得战争是合理的,杀人是正当的,这太离谱了。又比如2011年的《珍珠港》,电影本身为“二战”喝彩,推崇暴力,并获得了奥斯卡奖,真是非常荒谬。


这一类美式主旋律战争片造成的后果,就是为战争赋予正义,挑起观众对于战争的向往,而不是反思。比如《巴顿将军》,巴顿将军说美国人是不愿意输的,美国人只会赢,这部影片后来成为尼克松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看了甚至有七八遍之多,并且从该片中获得鼓励和勇气,以致发生导致东南亚地区300万人丧生的战争。


那些好莱坞3D超级大制作,是用钱堆出来的,不可能堆出好电影。很多好莱坞的大制作都徒有其表,是最糟糕的爆米花电影,比如《超人》《速度与激情》这样的系列电影。但它们却不断被引入中国,而真正的好电影在电影院却看不到。


2016年 · 李安“温柔一刀”

炮手:李安

开炮对象:中国电影急功近利的心态

开炮背景:

如果说去年上影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活动,既不是明星如流水的红毯,也不是任何一场发布会,而是李安参加的一场论坛。有意思的是,这场论坛的主题是“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但作为嘉宾的李安没有接这个茬,反而一直说着“慢慢来”“大家不要急”。作为一个炮手,李安未免太温柔了,他不高声不吵架不打鸡血,只说问题本身。但他的话就像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剖开了一片令人深思的领域,让所有人慢下来、静下来。上影节这么多年,各路炮手的金句固然精彩纷呈,但若论震撼效果,艺绽却最服李安这位安静的炮手。

金句

关于电影明星在行业中的正确位置

我常常跟不是太大牌的明星讲(笑),我说你不重要,你永远演不到观众想象得那么好,观众是借你的脸来想象他想象的东西,所以不要把你想得那么重要,很诚恳地跟他说做该做的事情、该做的反映,观众自己会想象。你越少的话,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越多,你是为人民服务,不要是“大家来崇拜我”的感觉。


关于青年电影人该如何快速成长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长得太快。不是说压抑他们,而是说不要去偃苗助长,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给他一个时间自然发生,给我们自己一个健康环境,晚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急。

我是36岁才开张,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漫长的幼稚期。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孕育,我觉得都要鼓励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用同样的话大家互勉,现在医药很发达,我们都可以活这么长,急什么呢。

现在市场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觉,争相想出头,我觉得这样的话对幼苗来讲有偃苗助长的影响,电影资源分配不平均。香港和台湾都经过这个路子,我希望大家不要循环,不要像港台一样,走向恶性循环,不能去抢明星,抢资源。


内地电影行业都有哪些大陷阱?

第一个是抢钱的陷阱,跟风很明显。因为观众会审美疲乏,同样的东西会看腻。所以拍电影很艰辛,比如说拍《卧虎藏龙》,我们的武术指导袁和平,他晚上要吃两片安眠药,睡不着的,因为他总是想着要创新。观众对新鲜的东西要求非常高。

另一方面,大家会疲乏。疲乏到他连电影都不想看了,现在不像小时候,不看电影看什么呢,那时候电视都没有。现在不是这样的,你要把观众拉到电影院很困难的,所以特殊性很重要。

第二个陷阱,刚才徐峥导演也提到过大家去“抢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好发挥。这样久而久之,市场已经把这个明星定了,你只需要交货就可以了,不管他好坏,这也是另外一个陷阱。然后就是下面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把电影的制作和场景做得都不够好。其实台湾是最早发生这种情形的,后来台湾市道下去,最后把香港也给害了。因为以前电影最大的市场在某一个年代是台湾,不是香港,最后台湾把香港搞下去了,现在都来这边(内地)了。要自救啊,此风不可长。


关于自己

我是一个老实人,我扪心自问,好像大家就会被我吸引,其实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我这种人来讲,诚信、正心、讲实话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也承认自己有一些天分,我过去是不好意思承认的,比较害羞一点,但是现在年纪也不小了,也不害羞了,我确实有一点天分(害羞地笑)。



炮手这么多,谁的发言让你最过瘾?

是金句不断的小刚炮?

还是循循善诱的李安?

亦或是难得开一炮一炮动天下的王小帅?

欢迎留言给艺绽君噢!


-END-

评论是一种分享

点赞是一种鼓励

转发是一种幸福


本文作者、编辑:聂宽冕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艺 · 绽 放 如 花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