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令人心碎!他是国宝级古陶瓷学家,却一度住院睡过道无人问津,如今已仙逝……

2018-01-12 王广燕 艺绽

2018年1月2日,杰出的艺术史论家、古陶瓷学家、书法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离休教授叶喆民因重症肺炎不幸去世,享年94岁。



他走得静悄悄,消息湮没在嘻哈歌手PG_One与李小璐的八卦新闻里。人们没有意识到,一位毕生致力于古陶瓷研究的国宝级人物,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而在去年11月,叶喆民老先生曾因几张照片引起媒体关注——因病入院的他,睡在狭小的医院走道,打着点滴,双眼紧闭。往日仙风道骨的须发,显得凌乱而苍凉。


图片来源:@小古董杜


叶喆民的再传弟子、北京艺术博物馆梁小军去医院看望叶喆民老先生,见此情此景,心痛地在朋友圈说:“悲凉到了极致。这位蜚声中外的古陶瓷研究学者蜷缩在医院的走道上,如同今年冬季的枯叶一般。”


图片来源:@尔马问茶

他还说道——

“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叶喆民先生的成就,但是搞古陶瓷研究的人是绕不开叶氏家族的。叶喆民先生的父亲叶麟趾首先发现了定窑,他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让日本著名的古陶瓷研究学者小山富士夫如晴天霹雳般地震惊。叶喆民先生本人也继承家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他的《中国陶瓷史》是继康有为先生《广艺舟双楫》之后唯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成日文广泛发行的著作。他还是最早指出宝丰清凉寺是宋代汝官窑址的人。宋代五大名窑的发现,叶老父子贡献了两个。这位纳兰性德的后人,虽为贵族出身,但在严于律己、鼓励后学上是孜孜不倦、老而弥笃的。在生活与教育上,先生对身边的朋友、学生都是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我翻了翻叶老留给我的片纸只字,可以说是至今支撑我留京求索在学术道路、追求理想的航灯。对于师祖的鼓励之言,我将其视如零金碎玉一般,珍爱保藏至今。”


在相关人士的关心下,叶喆民老先生后来被转到病房。当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医院医疗资源的确紧张,但即便不论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让九旬的垂垂老人睡在人来人往的楼道,的确令人寒心。


如今,斯人已逝,我们却不能忘却这位文化老人留给世界的美好。



1924年,叶喆民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字丹枫,满族人。他是清代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京城八旗子弟的贵胄。


叶喆民与陶瓷研究的缘分始于父亲的影响。父亲叶麟趾生于1888年, 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陶瓷专业。1934年,46岁的叶麟趾出版了《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填补了当时陶瓷学术研究的空白,叶麟趾也成为了当时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现代陶瓷工业的重要创建者。


△ 20世纪40年代,叶喆民与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合影


16岁就读北京大学时,叶喆民师从当时北京“四大书家”之一罗复堪先生,罗复堪被称为“现代章草第一人”,因此叶喆民也一生推崇章草,并以得章草真传闻名于世。后又师从溥心畲、徐悲鸿两位先生学习书法,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在中国书法史研究方面,叶喆民有着重要贡献,曾发表多篇论文,著有《中国书法通论》(2007)、《中国书法史论》(2013)等著作。


△ 1943年大学毕业时的叶喆民

△ 叶喆民书法作品


1962年-1979年,叶喆民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研究,兼及书画。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17年,不仅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瓷片,更为他观赏书画作品提供了便利。


△叶喆民笔下的金鱼与松树


在书画艺术之外,叶喆民人生最精彩的篇章留给了陶瓷艺术的研究。


1979年,叶喆民任教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后调至工艺美术史论系(今艺术史论系)。历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咨询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日本中国陶艺交流协会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委员会顾问,中国古陶瓷学会顾问等职务。他曾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选为“民族优秀艺术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选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20世纪70年代,叶喆民在邯郸磁州窑窑址考察


为了探究古瓷器的秘密,叶喆民踏遍了千山万水。


叶喆民曾考察邢窑、越窑、汝窑、钧窑、定窑、官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及景德镇窑址,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安徽、四川、湖南等地。


由于窑址总是选择在山里便于取材的地方,这为前来考察的研究人员的探访之路设立了重重障碍。有一次,叶喆民一行去河南考察,趴在地上寻找瓷片,被当地人当成了“神经病”


1977后,叶喆民和故宫的冯先民对北方的民窑进行普查,在河南发现了一片近似儒窑的瓷片,后来,将这枚瓷片带回故宫进行比较研究,经过化验,这枚瓷片的成分和故宫收藏的汝窑瓷器成份基本一致。1985年,叶喆民首次指出河南宝丰清凉寺是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叶喆民的著述颇丰,先后出版《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1960)、《中国古陶瓷研究》(1980)、《中国陶瓷史纲要》(1989)、《汝窑聚珍》(2002)、《隋唐宋元陶瓷通论》(2003)、《饮流斋说瓷译注》(2005)、《中国陶瓷史》(2006)、《中国磁州窑》(2009)、《耄耋琐记》(2017),最新一本著作出版时,叶喆民已经93岁高龄。



在研究著述贡献卓著的同时,叶喆民的人格魅力更是打动了无数曾与他交往的人。他的生活简朴而纯粹,治学严谨细致。



1979年以后,叶喆民先生系统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两门课程,并培养中国陶瓷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评价他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对学生严格要求。原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回忆说:“叶喆民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多次来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为古陶瓷鉴定班授课。先生擅长章草,师从罗复堪先生,有出蓝之誉。先生生性刚直,卓尔不群,然对普通劳动者,悦色和颜,有求必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夫也教授评论他:“他是著名的陶瓷艺术史和书法通论研究专家,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老先生脾气很大,心直口快,嫉恶如仇,最令人钦佩的是至今笔耕不辍。



五年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一次分享会上,叶喆民还教导学生们:“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不敢拿孔老夫子自比,但是,你们一定要记住,要自强不息……做学问先要做人。”


一位位离去的文化老人,燃烧自己的人生,留下永恒的芳香。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知名学者杭间说:“我的大学时代老师已离世的有:庞薰琹先生、雷圭元先生、吴劳先生……袁运甫先生……我想按他们离去的先后排列出来,但是记忆已经模糊,历史只通过他们的名字记住对文化的贡献,优秀的学者总是通过无私的学术奉献,而超越基因与生俱来的自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古陶瓷学者,却无私到令人有些心酸的境界。


叶喆民的学生唐庆年2017年曾探访老师住处,深受震撼:“……住在方庄一个小区的公寓楼里,大概是三室一厅,面积不大,家里显得十分壅塞凌乱,家具都很陈旧,靠墙的沙发已被书报杂物占领,兼用作饭桌的小圆桌上也放着笔筒文具和药瓶。窗台上的另一个笔筒插着几只毛笔。博古架前的地上堆起一堆装点心的铁盒,铁盒外面的标签写着各种内容的录音,讲课的或者访谈的。和这些铁盒堆在一起的还有一些书籍和纸卷。这样的居住条件不要和当今北京的文人相比,即使比起三十多年前我去过的他住的公寓,也只能令人心酸。”而就在那时,唐庆年了解到叶喆民老先生的老伴因为骨折住进了医院,唯一的养女旅居德国,家里两位保姆倒班照顾他的起居。老先生的保姆说他已经有点糊涂了


近年来,时有老教授、老学者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学校疏忽等原因而晚景凄凉。其中自然有一些不得已的难处,不过在各方重视下其实可以做到更好。艺绽君(ID:bjvariety)期盼,文化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他们用激情的付出迎来学术高峰和桃李满园,而人生的最后一刻不应令人唏嘘和伤感。


铭记国之瑰宝,怀念叶喆民老先生。


文中其他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史办公室




-End-

向叶喆民老先生致敬


本期作者、编辑:王广燕

订阅号:艺绽 · 微信号:bjvariety


至 臻 文  ·  放 如 花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诚意奉献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或发表。违者将由北京日报社依法追究责任。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王广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