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百变女神”到“直播新人”,这位京剧名角美得让人看不够!

王润 艺绽 2021-02-13
文武昆乱不挡
唱念做打俱佳
叫好又叫座
既传统又时尚
当今中国戏曲界有这样一位
能够称得上如此难得褒奖的名角
 
她的从艺经历和个人性格
也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从学习武术体操跨界到专攻戏曲;
从武旦开蒙跨行到文戏青衣;
从梅派跨流派到学习程派,
又大胆挑战“四大名旦梅尚程荀”;
从传统戏演到
改编世界文学经典、香港武侠电影;
从国内大江南北
演到登上美国、日本的舞台;
…… 


她得益于两位特立独行的恩师栽培指点
却没有拜在任何名师之下;
她年少成名
一早就获得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
但却不留恋名利,不畏惧争议
一直尝试各种探索和挑战;
她明明是舞台上的名角
却去长江商学院学习
还创办了“弘依梅公司”
勇敢迎接市场化的挑战;
…… 


她在一个传统艺术受到冲击
戏曲演出走向衰落的时代
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让耄耋老者和年轻一代
都愿意为其走进剧场
去感受京剧艺术
依然生机勃勃的美和魅力
就是史依弘


史依弘原名史敏
并非出身梨园世家
也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戏曲事业


幼时因为身体孱弱
6岁那年
被父母送去上海体育宫学习武术与体操


经过几年勤学苦练
她能轻易踢腿高过头顶
也能熟练地将红缨枪舞得虎虎生风
但是两次骨折
使她有些跟不上体操队的进度
一位拉京胡的老师慧眼识金
建议她去学习戏曲
 
适逢上海戏曲学校招生考试
年仅10岁的史依弘凭借自身优势
从3000多位报名者中杀出重围
成为了17名录取生之一
而那时的她
对戏曲还懵懂无知


进入戏校
史依弘幸运地师从
有着“中国第一武旦”之称的
京剧名家张美娟老师
以“武旦”开蒙



张老师性格内向,教学专注
但也非常严厉
学生们练功“走虎跳”
老师就拿着一个木制道具在底下抄
如果学生的动作不够利落
就会磕碰到道具

这种严格的训练和皮肉之苦
无论是学戏曲还是练体育都要经历
但让原本学习体育
性格爽朗的小依弘最不适应的
是梨园行种种“含蓄、内收”的规矩

不能大笑、不能迟到
不能随意打闹
称呼师长前辈要用尊称
站要有站姿、坐要有坐相……
各种耳提面命,言传身教
日子久了
终于让史依弘出落得有模有样
有了梨园旦角的样子


不过张老师也很尊重史依弘的艺术个性
不用太多条条框框禁锢限制她的特色和发展
只要觉得是美的
就欣然接受
史依弘自己也格外努力
别人休息或者玩的时候
她依然每天都在练功房不停练习
没有春夏秋冬
也没有寒暑假


那时南方冬天没有暖气和空调
每天6点出早功
必须赶在5点半前就到练功房开始活动
史依弘回忆:
“当时手上脚上都是冻疮,
随身带着创可贴,
一抓枪,冻疮破了就赶紧贴上,
真的是体无完肤。”

而到了夏天
硕大的练功房只有2个电扇
为了防止在舞台表演时因中暑而倒下
需要在37度的高温里穿着棉袄练习
半天功夫下来
厚厚的胖袄一拧就是一把水
这样的勤学苦练
不曾有一日间断
3年下来
原本跟着张美娟老师的5个学生
只剩下史依弘一个
这让张老师也对她格外器重和培养


史依弘11岁第一次登台
张老师从化妆开始
帮她穿水衣
帮她系鞋带
从上到下帮她弄好
还到台下跟观众一起看她演戏
看她演得好,不怯场
还奖励她一盒散粉
这些都让史依弘对老师充满了感激


1986年
年仅十四岁的史依弘以《挡马》一剧
参加上海戏曲武功电视大赛
在激烈竞争中斩获二等奖

然而
张美娟老师对史依弘提出了更高的期许
她希望史依弘不止于武戏
“今后的路,文戏七分,武戏三分。”


为了将史依弘培养成能独当一面的梅派大青衣
张美娟将史依弘推荐给了
曾是梅兰芳大师琴师的
著名戏曲声乐研究专家卢文勤
卢老师听了史依弘两段唱后说道:
“张老师,你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吧,
我能把她培养成一个很好的梅派青衣。”

此后
史依弘就一边跟着张美娟老师学武戏
一边跟随卢文勤老师学习发声


用史依弘的话说
跟卢老师学声乐是她一生修来的福
卢文勤用科学的方法教她练嗓
一练就是十年

十年期间
即使身处异地
史依弘也会每天通过电话给卢文勤唱几嗓子
不曾有一日间断
在史依弘印象里
卢文勤老师是个脾气颇怪的“老头子”:

他毕生钻研梅派艺术
研究梅兰芳先生的唱腔
但他给史依弘上声乐课
自己从不开口唱
只是让她一遍遍听梅兰芳的录音
一句唱能讲半个学期;

翻京剧杂志
他对着众名家的定妆照拷问史依弘
到底谁扮出了人物的气质?
看电视听广播里的名家唱段
他让史依弘点评谁唱得好?
为什么好?

史依弘当时理所当然地说名家总归唱得都好
结果却被卢老师嗤之以鼻
史依弘不服气地顶嘴:
“你光给别人挑刺,自己怎么不唱来听听!”
没想到卢文勤一本正经地说:
“我唱的,哪有资格让你学?
你就得听梅兰芳的!
眼低了,手肯定高不了!”


卢老师除了把自己一生积累的
对梅兰芳大师研究的精髓传授给史依弘
还让她必须学习昆曲、评弹
甚至去看木偶戏……
因为这些艺术形式都和创作人物有关
卢老师一直在帮助史依弘建立好的艺术审美观
他的传授教导令史依弘终生受益


就这样风雨无阻学了十几年
在老师的精心调教下
史依弘终于练成了
华丽动听、控制自如的音色
出落成一个真正的梅派青衣
也培养出了艺术眼光与自信


虽然刚登台的时候
有人诟病史依弘“派头像武旦不像青衣”
而卢老师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可能现在很多人觉得你平凡,
总有一天你遇到懂的人,
会视你若珍宝。”
张美娟与卢文勤两位老师
在艺术态度上非常开明
从没有拿圈里的陋习来约束史依弘
这样的学艺经历
让她有了特立独行的气质


但她走进社会
却赫然发现许多同行
哪怕年纪轻轻
思念观念却非常陈腐保守

“常常看到一个青年演员,
因为被人夸演戏像他的老师而沾沾自喜。
那一招一式,
是他老师的理解,
而他只是依样画葫芦,
在台上根本没思考、没灵魂。
这有什么可喜的?”


    成名后
有许多名家向史依弘伸出过橄榄枝
但她没有拜入任何一位门下
很多人问她
为何不拜名师
也好归了梅派的正统

史依弘答:
“我虽没有拜师,
但一路走来却深受诸多老师的赏识与帮助,
他们中的一些人拿我当亲闺女,
恨不得我超越他们。
这样的缘分,
不是我靠磕头、交学费能够得来的。
珍惜现有的,我就非常满足了。”
 
1990年
史依弘从戏校毕业
进入上海京剧院
梨园界隔行如隔山
因为武旦出身
在剧团根本轮不到她演青衣
但她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为了获得更多从武戏转文戏的机会
史依弘不惜在上海大世界驻场表演
她第一次作为青衣登台
是在上海大世界演出《霸王别姬》
  “上海大世界"是上海当时最大的室内游乐场
素以游艺、杂耍、曲艺为特色
环境嘈杂,人声鼎沸
人们三三两两嗑着瓜子聊着天
不时有人进进出出
然而这些丝毫未影响史依弘的专注度
每一场她都尽力呈现出最专业的状态
坚持认真演戏


1993年
剧团里几位青衣演员相继离开
史依弘抓住机会
在梅派经典戏《贵妃醉酒》中大放异彩
获得认可


一年之后
22岁的史依弘凭借《扈三娘与王英》
一举拿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
还被评为首届中国京剧之星
但她毫无骄傲自满
反而诚惶诚恐
“当时真的吓一跳,就被砸昏了,
觉得怎么可能给我呢?
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梅花奖很少给年轻的演员,
我就觉得自己受不起,有点儿恐慌,
觉得一定要更加努力
才配得上这个奖,
不然要被人说话的。”


凭借着勤奋努力和不俗实力
她又获得了“白玉兰戏剧奖”
可谓年少成名
但她没有依赖成功,停滞不前
而是一直在继承和创新当中前进


她将他们这一代戏曲演员形容为
“承上启下的一代”
应该在传承的同时
“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2007年
她出现在综艺节目《舞林大会》的舞台上
跳探戈、斗牛舞
令很多人惊艳也觉得好奇

第二年
她将世界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
改编搬上了京剧舞台
大文豪雨果笔下美艳多姿的吉卜赛女郎
变成了穿红裙跳斗牛舞唱京剧的“艾丽娅”
人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她是去博采众长了


史依弘演绎的艾丽娅
不同于传统梅派戏中含蓄温婉的角色
而是既有青衣的唱
花旦的念白和表演
也有刀马旦的舞蹈
具有多面性
令人耳目一新
相比起把《巴黎圣母院》改编成京剧
2011年
史依弘作为梅派青衣
演出全本程派经典《锁麟囊》
则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但史依弘却毫不畏惧
虚心求教,认真钻研
就连程派名角张火丁也对她十分支持
 在学习过程中
史依弘发现:
“其实每个流派都有局限。
每个流派现在所剩的戏并不多,
如果让这些戏慢慢流失,
太可惜了。
另外将来排新戏时,
要塑造更多的角色,
仅仅依靠某一个流派的技术手段是不够的,
所以多学一些戏,
多掌握不同流派的优点,
才有能力驾驭,有手法去演绎,
用京剧的技术手段解决角色需要的表现手法,
而不是话剧加唱。”
 
2012年
史依弘又与昆曲王子张军合作
上演了新版昆曲《牡丹亭》
京昆不分家曾是梨园届的传统
也是梅兰芳、程砚秋、俞振飞、言慧珠
这些前辈们身体力行的实践
而史依弘在探索创新的同时
从未放弃传统

她说:
“无论怎么变,
创新首先要有牢牢的根基。
根基越厚重,你走得越远,
创造的东西也就越多。
而抽离了传统,创新也就成了空谈。”



2013年
史依弘以“昆乱不挡”为名
在国家大剧院连续5天演出
全本《穆桂英》、全本《白蛇传》、
昆曲《贩马记》、昆曲《牡丹亭》
及京剧《玉堂春》
引起轰动
业内评价说:
“一个上海的京剧演员以传统戏在京‘打擂’,
这种魄力久未有之。”


2018年
史依弘又推出了京剧专场
“梅尚程荀史依弘”
一天之内
连续上演京剧“四大名旦”
极具代表性的四出传统老戏:
梅派《苏三起解》
尚派《昭君出塞》
程派《春闺梦》
荀派《金玉奴》
这样的演法
在京剧界可谓创下纪录

    
作为一个京剧人
史依弘还一直在思考
如何让京剧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长江商学院文创EMBA班的学习经历
为史依弘打开了思路
成为她艺术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期间
史依弘发现
周围同学虽为企业老总、社会精英
但他们对京剧知之甚少
这就更坚定了史依弘推广京剧的决心
“让更多的年轻人、社会精英看到京剧的魅力,
这个事业才会有吸引力。”
    2016年
史依弘与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
共同创办了
上海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在上海京剧院的支持下
开始进行市场化的尝试

史依弘说:
“我不想玩噱头,也不想哗众取宠,
我要寻求的
是古老的京剧艺术与现代商业运营的最佳模式。”


 弘依梅公司成立不久
就开始运作全国巡演
之后
又将京剧《霸王别姬》
演进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外国观众们用
 “Touching”, “Beatiful”, “Poetic”
(触动、美丽、诗意)
来形容京剧《霸王别姬》给他们带来的震撼

一名美国观众兴奋地说:
“这样的京剧演出十分美妙,
优美独特的剑舞让我觉得兴奋又紧张。
当君王饮酒看着虞姬舞剑,
多么动人的画面啊,
在那一刻,
我完全被感动了。”
史依弘还参与了
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剧《门》
和《2000Today》新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
尝试过带有实验意味的
多媒体京剧音乐剧《白蛇传·爱情四季》
以及交响京剧《大唐贵妃》
……
2019年
史依弘又将经典的
香港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
改编搬上了京剧舞台
不仅在其中一人分饰两角
快意恩仇笑傲江湖
还尝试了将多媒体等形式融入京剧
并亲自担纲制作人
台前幕后探索京剧的新出路

去年
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赴日一百周年
史依弘还携昆曲《游园惊梦》《贞娥刺虎》
和京剧《贵妃醉酒》《百花赠剑》
赴日演出
这也是史依弘个人首次赴日三十周年纪念
因此有着更为非凡的意义


几天的演出场场爆满
观众有从大阪专程坐车赶到东京的
也有十几年之前就看过史依弘演出的戏迷
他们带给史依弘的惊喜和感动
跨越了时空和民族

 
无论演到哪里
无论何种形式
史依弘所进行的各种创新尝试
都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观众领略到京剧之美
由此接触并爱上京剧
让史依弘感到欣慰的是
京剧观众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今年

为了纪念程砚秋在上海首演锁麟囊80周年

史依弘原本要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锁麟囊》

然而由于疫情原因

演出不得不取消了

但她却用最流行的“直播”方式

在网络上为观众们演戏

和戏迷们交流


当她看到全国各地的观众

在屏幕上排成了长长的队列

当她看到网络中的自己

被粉丝们戴上了“眼镜”“耳环”

还有各种“鲜花”纷纷涌来

不停刷屏的文字

各种可爱的表情包

隔着屏幕收获到的无数点赞与掌声

都让她又新奇又感动


“直播的过程很温暖,

就像跟天南海北的家人在一起,

互相陪伴,交流,

我特别感动,心里暖暖的。

很享受这种跟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她和大家分享最近读的书、看的电影,

告诉大家她每天除了练功

还插花,抢菜

学习日语和英语

享受难得的休整时光


“演员需要时间休整,

这几年我一直在排戏、演戏,

和时间赛跑,

忙起来连台词都来不及背,

现在挺好,

晚上睡得早,

早上四五点醒来,

天朦朦亮,鸟叫了,

车辆声越来越响。

路上有绿色的树、红色的花,

生活特别美。

以前我满脑子都是戏,

从未关注到这些美好。”

除了直播
史依弘还将她的一系列珍贵演出视频
上传网络
供戏迷朋友们观看
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以后的商演
她坦言
”这些剧目日后确实有可能还要巡演,
但是特殊时期,
大家都在做特殊的事情,
分享最重要。
像我的‘梅尚程荀’专场在武汉演出非常受欢迎,
我对武汉有感情,
希望把最好的戏献给最需要的人。” 


勤奋的史依弘依旧天天练功
每周坚持与乐队坐唱
“即使一年不上台也没有关系,
但我对自己有要求,
只要一登台,
我就会拿出最好的状态。
也祝愿大家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一同努力战胜疫情。
待四海安宁,
再登氍毹为大家演好戏,
把这个冬天和早春的未履戏约,
一并践行!”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收藏了!小编吐血整理了这份最新最全的“五一”北京游玩指南

没冲突,没重点,《清平乐》全靠弹幕拉动了

梵高画作又丢了,偷盗过程简单到不敢信!盘点被偷的悲催名画

一个年轻导演找投资到底有多奇葩,这部影片让人啼笑皆非

本期作者、编辑:王润

本期监制:周南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