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6岁的她被尊称女先生,但你可知她曾历经苦难才大彻大悟

王金跃 艺绽 2021-10-01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100余部线下展映单元的影片中,电影票最快被秒光的居然是一部纪录片《掬水月之手》,而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今年96岁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


    

 “我应该站着来看这部电影才对,因为受惠于叶先生的太多。”8月29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左衡老师在放映前为台下300多位观众做导赏,他激动地说,虽然自己已经看过两遍电影,“但看过两遍就来讲它,很惶恐。”
    
是什么让叶嘉莹先生在这些挑剔的资深影迷中拥有如此高的人气呢?
艺绽君就来说一说叶嘉莹先生的故事。

    

    

6岁开始学《论语》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书香世家,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其父叶廷元熟读古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亲李玉洁也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老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叶嘉莹三四岁就开始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1930年,6岁的叶嘉莹开始跟家庭教师学《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后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


    
叶嘉莹的祖宅是北京察院胡同里的一座四合院,叶嘉莹就在这座祖宅里度过了她诗词创作的萌芽期,庭院中的一景一物都成了她写诗的题材。有一年秋天,她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绝小诗:

记得年时花满庭,

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

忍向西风独自青。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入院,术后不久便去世。母亲的离世对叶嘉莹打击巨大,她连写八首《哭母诗》,以此悼念母亲。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


    

婚后经常被丈夫家暴

    
哪个青春少女不怀春,在追求叶嘉莹的众多男士中,有一个叫赵钟荪的年轻人苦追叶嘉莹数年,终于被叶嘉莹接受。1948年叶嘉莹南下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

    
幸福时光总是太短暂,到台湾后不久,赵钟荪入狱,叶嘉莹也受到牵连,叶嘉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一同入狱,不过她很快就出来,但却失去了教学工作。为了生活,只能投奔亲戚,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后来把这段艰辛的经历写进诗里:

转蓬辞故土,    

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       

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    

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    

深宵忍泪吞。

三年后,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出狱,叶嘉莹本以为苦尽甘来,但万万没想到,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动不动脾气粗暴情绪失控,还经常对叶嘉莹家暴。
    
难过的时候,叶嘉莹想过自杀,一了百了!但最终她放弃了这个念头,选择了对丈夫宽容。她也想过离婚,但多年的传统文化观念不允许她这样做。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学问上不断精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靠着对事业的执着,她终很快有了名气,因为叶嘉莹课讲得太好,常常被邀请到其他学校授课。


  

▲ 上世纪五十年代,叶嘉莹在台大任教时给孩子们讲课。

  
20世纪六十年代后,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她将中国的古典诗歌传播到了国外。后来叶嘉莹定居加拿大温哥华,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 叶嘉莹与《掬水月之手》导演陈传兴在一起。


但命运再一次捉弄她,1976年,52岁的叶嘉莹接到噩耗:大女儿夫妇因车祸双双罹难。
    
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已到中年的叶嘉莹精神一度崩溃,在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连写十首哭女诗,既是对女儿女婿的纪念,也是宣泄自己心头无法排解的悲痛!
    
她突然领悟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能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1979年,当回国讲学的申请被批准的那一刻,叶嘉莹欣喜若狂,写下长达1870个字的长诗《祖国行》,其中有一段写道:

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   

眼流涕泪心狂喜。

晚年为教育事业捐出全部身家

    
在很多次接受采访时,叶嘉莹都重复过下面的这段话:
    
我的先生不是我的选择,我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我去美国、去加拿大也是迫不得已。
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国教书。
    
从此,叶嘉莹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数十所内地高校的课堂上。有她出现,教室里往往都挤不下人,学生们坐满了过道,都想来听听叶先生的中国古典诗歌讲座。


 

2018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师生们的簇拥下过生日。

   
左衡研究员认为,叶嘉莹讲解诗歌,“很淡、很柔、很雅、很准地把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逻辑讲得很清楚,而且不隔;跟她比,后来的那些更多受到西方文论影响的评论家,在讲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往往就有隔的感觉。”
    
而叶嘉莹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她对诗歌的理解互相影响,随着岁月的推进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包括她在《掬水月在手》片子中谈到的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片中有一个细节,叶嘉莹轻描淡写地说道,“其实杜甫早期的一些律诗也不好,直到后来的《秋兴八首》,才好。”
    
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93年,她担任该研究所所长,捐献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约合人民币90万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去年叶嘉莹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累计捐赠3568万元,用于中华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曾说过:“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污秽中的一点光明。”
    

她的女儿赵言慧这样评论母亲: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也是继杨绛之后称先生的人。
    
在《掬水月在手》放映结束后,一位名为薛定谔的观众告诉记者,自己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对叶先生神往已久,一直希望能够看到陈传兴导演为叶嘉莹先生拍摄的这部《掬水月在手》,观影期间自己几次流泪,“画面太美了,就好像一幅幅流淌的中国画;日本作曲家佐藤聪明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灵感,为影片配的音乐也极具感染力。在这样的气氛中,情绪不自觉地被放大,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而左衡研究员认为,《掬水月在手》并没有刻意表现那种天翻地覆、白云苍狗的痛苦和伤感,而是有一种时过境迁后的淡然,这也是符合叶先生内心的写照,“这部影片我真心认为值得二刷三刷”。
   

END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情难舍,36年后邓婕为这件事决意复出
北京文艺日历(8月31日~9月6日)

2020最受期待国剧片单来了!选择困难症者绕过

别被Angelababy劝退了,《摩天大楼》足够悬疑也足够有现实表达

写歌先问有没有模板?张亚东:当今乐坛创造力少,复制力太多!

本期记者:王金跃

本期编辑:关一文

本期监制:周南焱

点下“在看”,你最文艺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