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逃出纳粹集中营?这部超高口碑新片让人惊叹又感动

袁云儿 艺绽 2021-09-30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二战,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你要如何做才能活着迎来胜利那一天?



这个有点“逃出生天”的问题,正是最近一部上映中的电影讲述的故事,它就是《波斯语课》


影片的男主角名叫小卷,是一名犹太人。二战期间,和许多无辜的同胞一样,他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场屠杀犹太人的残忍场景,不过我们的男主角很机智,被杀害前谎称自己是波斯人,因为当时德国和伊朗关系比较亲近,外加集中营有一位军官正好想要找一位波斯人学波斯语,小卷侥幸逃过一死,被士兵带了回来。为了活命,小卷只能生生编造出一套语言,教军官假冒的“波斯语”。这就是片名叫做《波斯语课》的原因。

 
怎么样,这个能用一句话概括的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刺激?
 
影片根据沃夫冈·科尔哈泽的作品《一门语言的诞生》改编,饰演小卷的法国男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曾主演高口碑电影《每分钟120击》,导演则是来自俄罗斯的瓦迪姆·佩尔曼。《波斯语课》目前豆瓣8.3分,属于超高评分了。

 
这类讲述二战期间传奇故事的电影其实有很多,比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前几年的高分作品《冒牌上尉》(讲述一个德国小逃兵偶然捡到一件上尉军官军服、屠杀了几百名自己战友的恐怖故事)。它们的共同点之处在于,一听到这个故事的梗概就会发出“怎么可能”的惊叹,让人产生极强的观看欲望,这恐怕就是所谓“高概念”二战片吧。

 
具体到《波斯语课》而言,吸引观众来看这部电影最大的点就在于,这个可怜的犹太男主角是怎么在绝境中产生强大的求生欲和潜能,硬生生创造出一门语言瞒天过海,让自己得以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中活了下来。

 
——以下是轻微剧透的分割线——
 
影片开场不到3分钟,小卷就完成了几个惊人操作,顺利通过第一关“免于处死”。
 
能够顺利过关的一大原因是因为他的善良和机智。

 
在通往屠杀现场的车里,一位同被关押的男子向小卷提出,用一本波斯神话书换他的一个面包。小卷一开始并没有同意,因为他也不懂波斯语,要这书没用,但看到那个人饿极了的眼神,出于善良,他还是用半个面包完成了这次交易,并顺嘴得知波斯语中“爸爸”怎么说。
 
这个影片一开始的情节看似微不足道,随即马上成为小卷活命的关键铺垫。

 
屠杀开始时,小卷急中生智,趁枪还没响就躺倒装死,这个办法虽然略显搞笑,但好像大部分人在面临这类无妄之灾时都会想到。它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没用……
 
执行屠杀的刽子手士兵马上看穿了小卷的小把戏,嘲笑他居然想通过装死蒙混过关,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小卷大叫“我是波斯人”,扭转了命运之门的钥匙。
 
随后,电影马上开始假冒“波斯语”教学的主线剧情,小卷如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如履薄冰地活下来,化解一个又一个生死危机,成为影片最大的悬念。主演纳老师有着小鹿一样的大眼睛,把角色的恐惧、犹疑、脆弱、敏感诠释得入木三分。

 
凭空生造一门语言,其实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并没有那么大,语言的本质是符号,只要自己制定好能指和所指,理论上就能开发出一套语言系统。但这个事情最大的难点在于,花花世界事物那么多,随口编几个单词糊弄一下还行,一旦需要重复,需要造出大量发音存在明显区别、听起来不像在瞎说的词,难度级别立马指数级提升。更别说还要创造相应的拼写规则、语法规则,更更别说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镇定飙戏,即兴freestyle。

 
小卷是如何做到的呢?影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很妙的双关点。在小卷成为军官的一对一波斯语老师后,因为他的字写得不错(技多不压身啊),军官还让他誊写集中营关押者的花名册。小卷正愁不知道怎么凭空编单词呢,看着一行行同胞的名字突然灵感大开:这难道不是现成的单词么?于是,他截取这些关押者名字的部分音节,再赋予它们一个比较好记忆的意义,从而生成一个全新的词。比如,他看到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关押者名叫Marco Polo,他就决定“Polo”在他创造的“波斯语”中代表“爷爷”的意思。

 
电影里,小卷靠这个方法生生造出了2840个单词,它们既是小卷得以逃出地狱的原因,也是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是他们曾经鲜活存在、最后却被残忍杀害的证明。

 
片中的一次屠杀过后,小卷在集中营的空地上捡到一个布娃娃,这应该属于一个曾经被关押在这里的小朋友,娃娃上缝着一个带有“AVIVA”名字的布条。小卷撕下布条,将其赋予的单词意义是——“生命”。

 
影片最后,小卷逃到了同盟国国家的帐篷里,当工作人员告诉他,他曾经所在的集中营,关押者全都被杀死了,他们的名字也都被纳粹烧掉,小卷说:我记得他们的名字,我能记住2840个。在众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中,他开始逐一背诵那些名字……这无疑是全片最令人泪目的一幕。
 

除了小卷创造“波斯语”这条线,影片还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集中营各级别工作人员的状态,从另一角度反思二战。

 
在大部分二战电影中,纳粹一方的形象大部分比较单薄,他们只要负责邪恶、暴力、残忍、无人性就好了,但《波斯语课》用了一种职场剧的手法来展示不同层级的纳粹,赋予了他们更立体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片中的集中营就像一个公司,里面有老板、有中层、有基层员工,大家喊的口号一样,但其实工作状态和心境却大不相同:有的表面上每天正常上班,内心却早早打起小算盘,为战后的自己寻找出路;有的为了“上位”,跟高级军官大搞“潜规则”,背地里却传领导闲话;有的追求隔壁的美女同事,谈谈办公室恋爱;集中营还偶尔搞搞野餐团建,大家一起吃饭喝酒……

 
这些桥段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德军官兵的另一面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另一方面也以略带戏谑的口吻讽刺了他们在二战中做下的恶。

 
片中的另一主角,也就是那个学波斯语的纳粹上尉科赫,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出身寒微,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加入纳粹完全是随波逐流外加混口饭吃。他在集中营的工作也比较特别,并不直接处决犹太人,而是主管后勤,有点类似司务长的职位。他做饭特别好吃,所以他的梦想就是战后去伊朗找他哥哥,开一家餐厅,这也是为什么他要学波斯语。他对男主角小卷也还相对不错,留了他一条活命,甚至后期说小卷可以直呼自己姓名。

 
听起来这个人还不错吧?但事实上,他也是整个纳粹系统中的一份子,他和他的上下级一样,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对犹太人犯下的罪孽,而是认为他们就是“犹太猪”、是劣等民族,就应该被奴役、被屠杀。即便在片中他成为小卷的“保护伞”,他也只是利用小卷而已,每天战战兢兢的小卷就像蝼蚁一样,生死完全被他拿捏。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辛辛苦苦学了这么久假波斯语的科赫军官,最终结局如何呢?艺绽君在这里也留一个悬念,期待大家在电影里找到答案。

END


▼艺绽热门阅读文▼

看完《吐槽大会》内幕,任谁都会理解范志毅
12部原创舞台佳作上新,这是我和春天的约会
听“碎片”辨好坏,一档节目能否定义好歌标准?
陆帕的《狂人日记》,是中国观众心目中的鲁迅作品吗?
都说喜剧片挣钱,可这部怎么咋看都不得劲儿呢?

本期作者、编辑:袁云儿本期监制:周南焱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