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小时大戏《静静的顿河》震撼人心,观众看完感慨意犹未尽

王润 艺绽 2024-01-18
2019年,由俄罗斯著名戏剧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执导,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演出,改编自著名作家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巨著的8小时超长戏剧史诗《静静的顿河》,作为“首届驱动戏剧邀请展”重磅大戏在中国巡演,引起轰动。
时隔四年,阔别近1500天之后,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作为“俄罗斯总统文化倡议基金会”资助项目,终于重返中国舞台,继11月3日至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之后,11月10日至12日又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
“哥萨克啊哥萨克,顿河边的哥萨克……”悠扬动人的哥萨克民歌再度响起在中国观众耳边,波光粼粼的“顿河”也再次“流淌”在中国的舞台之上。长达8小时的演出不仅让人观之不倦,心潮澎湃,剧终时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
最令人感触的是,四年的风云变幻,当下的战争冲突,都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承载着历史时代、民族命运、个人情感的“顿河”,经过时光的淬炼与岁月的沉淀,依旧波澜壮阔,更加震撼人心。
《静静的顿河》四年前来北京演出时,就吸引了众多文学界、戏剧界、演艺界人士前来观剧,当时90岁的原北京市政协主席王大明、81岁的导演陈薪伊等很多高龄观众都一气儿看完八个小时演出,濮存昕、陈丹青、幺红、郝戎、王学兵等众多业界大咖也都对演出赞不绝口。
濮存昕曾感慨道:“这些演员非常年轻,但是他们能量很大。巨大能量的精彩表演,巧妙简捷的舞美设计,俄罗斯、哥萨克民族独特的性情、品质强烈地震撼着我。看别人的戏,想自己的事,我也很想在舞台上像他们一样激情又充满舞台想象地创作角色。”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看完该剧后惊叹道:“导演将原著四本小说的体量处理成8个小时的作品,张弛有度,手法娴熟自如,娓娓道来,让观众毫不枯燥,他的导演功力和对戏剧艺术的解读能力,都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欣赏。观剧过程中,我没有感到疲劳和困倦,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很喜欢这部作品,受益匪浅!”
艺术家陈丹青也说:“这个戏唤起我很多年轻时对俄罗斯文化的向往和激情。我昨天做梦都是戏里的场面,醒过来脑子里也都是剧中那些动人的片段。能够引进这样的作品,真的是太牛了!
此次《静静的顿河》再度来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买票前来观看这部诺奖改编之作,刘欢、杨立新、张凯丽等众多文艺界人士也都前来看戏,北京人艺众多演职人员更是纷纷赶到自家剧场观摩学习。
普通观众中,有很多人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厚情结、看过小说原著或电影的中老年观众,也有不少被该剧口碑吸引慕名而来的年轻戏迷。还有观众原本只买了上半部的票,打算只看一两个小时感受一下,没想到被演出深深吸引,不仅看完了上半部四个小时的票,而且立刻下单又购买了下半部的票,并表示:“原本以为自己体力扛不下来看这么长时间话剧,而且还是需要看字幕的外国戏,但没想到太好看了,完全不觉得累!如果不看下半部肯定会觉得遗憾,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坚持下来!
整个演出过程和中场休息时,都几乎没有人中途退场。演员谢幕时,观众们起立为精彩的演出热烈鼓掌喝彩。散场后,还有很多观众聚在剧场前厅热烈讨论。“没觉得累”是绝大多数观众的感受。
正如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李龙吟所言:“观众能不能把戏看下去,和戏的长短没有必然关系。关键要看戏的内容能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演员的表演值不值得观众看下去。像中国传统连本戏,可以演多个晚上,观众追着看。但现在有的戏一两个小时都让人坐不住。《静静的顿河》之所以要演七八个小时,是因为时间短了表现不了要表现的东西。但因为整个演出故事感人、内容紧凑、表演生动,所以戏结束了,观众仍然意犹未尽,如果再演下去,大家也还会继续接着看。”
让很多首次观看该剧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特别感到吃惊的,是这样一台时空跨度巨大、人物和场景都非常繁杂、长达八小时的史诗巨作,整个舞美设计竟然是只要一个集装箱物资就构建而成的“一景到底”,但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单调沉闷,反倒更加突出表演的重要和演员的光彩;并且节省出来换场时间,让演出节奏更加紧凑,也让时空变化、场景转换、人物调度、心理活动都更加自由顺滑无缝衔接,同时带给观众更大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土墙、麦草、秸秆、木栅栏构成的布景,充满乡村田园诗意气息,随时可以切换成梅列霍夫家、阿斯塔霍夫家、科尔舒诺夫家、莫霍夫家,或是田野、庄园、军营、酒馆……无论是集体收割的劳动场景还是颠沛流离的战乱场面,无论是月下情人的幽会还是热闹的家庭生活,也都在同一个景中展开;
舞台两侧铺满干草的木质台,既可以是床、桌、椅,也可以变成飞驰的马车;女人们手中挥舞的围巾、男人们高高举起又重重砸下的大衣,象征着收割庄稼的工具和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而舞台后方一扇时开时闭的大门,既是一些重要的生活场景,也是一道象征着生死的“天堂之门”。
最让人惊叹的,是舞台正前方竟然还有一条承载着哥萨克人民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顿河”,波光粼粼,水花四溅,姑娘们在河边洗衣、洗澡,村民们在河边钓鱼、劳动,小伙子藏在水里和心爱的女人捉迷藏……
这些或真实或虚拟的场景,随着人物和情境随时转换,以小说和影视都无法取代的戏剧假定性,深深吸引着人们目不转睛、毫无倦意地始终跟随着演员们细腻自然、激情饱满的表演,以及一曲曲恰到好处出现的哥萨克民歌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沉浸于波澜壮阔的宏大史诗和纷纭复杂的幽微人性当中,感受着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个人,情感与命运的碰撞,在心中激荡出共鸣与感动。
《静静的顿河》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是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家、国家奖金获得者,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教授。由他创建并担任艺术总监的圣彼得堡马斯特卡雅剧院,创立于2010年。
剧院中的所有演员,几乎都是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导演在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教授的学生,所以这个剧院就像是一个大师班。在这十多年中,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导演举办了六期演员培训班,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演员,为他们提供各种演出机会和创造性学习。
像《静静的顿河》中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班的同学,这些80后、90后演员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基本功训练,培养了扎实的表演功底。十年前,格里高利·科兹洛夫导演在为这群80后、90后演员排演该剧的时候,带领他们去考察生活,跟真正的哥萨克民族交流,学习舞蹈音乐和生活方式,但在改编剧本时淡化了战争和政治,而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命运凸显在大历史背景前
因此,虽然《静静的顿河》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的动荡年代,但贯穿该剧始终的是恣意的青春、狂野的生命,以及哥萨克人用歌声、欢笑、呼喊,甚至打架斗殴来表达痛苦、不平、苦闷的生命状态。即便男欢女爱、恩怨情仇在时代风暴中被击打得支离破碎,但他们永远都在用笑、用唱、用舞来表现面对痛苦绝境时的不屈意志。
2013年他们首次演出《静静的顿河》,就获得了业内极高肯定。毕业后他们都留在了剧院,继续跟随恩师导演排演一部又一部新戏。而《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他们演出时间最长的作品,但他们都表示,每次演出这部戏的感觉“就像第一次一样!”
这些年轻演员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他们在共同学习、排戏的过程中,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其中有一些人还在“激情澎湃的顿河”中产生了爱情,成为了眷属,更让剧院有着家的氛围。
如今,经过十年共同成长和不断表演磨练,并且有了更加丰富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演员们,激情依旧饱满,台风更加稳健,而对剧中有关婚姻、家庭、战争、生死的内容,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领悟和切肤之感,表演火候也更加炉火纯青。而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也有了振聋发聩的当下意义。
这样质朴又智慧的舞台处理方式和艺术审美焕发的光彩和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充斥着各种奢华制作、豪华舞美、耀眼灯光、泛滥多媒体、各种感官刺激的当下舞台形成强烈反差。也让人不由得思考,戏剧的魅力到底与何有关?我们到底该追求怎样的艺术审美和舞台表达?在拥有了丰富高超技术之后,是否还能以返璞归真的状态,真诚表达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和探讨国家和时代的问题?当我们以为走得更远时,是否已经在舍本逐末中忘记了出发的初衷?
因此,这样一台看上去似乎传统、朴实甚至带有粗糙质感的俄罗斯戏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典名著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永恒魅力,更是当下文艺创作所应具有的反思与自省。

END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坚如磐石》后,于和伟“个人演技大赏”又来了

90后王音棋亮相《新闻联播》后,康辉只说了两个字……

“白衣男子一路狂奔”震撼人心!《极限震撼》归来依然人气爆棚

一个盲人登上顶珠峰时在想什么?


本期记者、编辑:王润

本期图片:驱动文化供图

本期监制:周南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8小时大戏《静静的顿河》震撼人心,观众看完感慨意犹未尽

王润 艺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