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认识这群人,你就不懂佛山|“大城工匠”征集令

2016-03-09 观察君 佛山微观察



他们远离喧嚣

扎根生产线、实验室

执着于造物,用产品发声

 

他们是佛山制造的脊梁

是产业变革推动者

是工匠精神代言人

 

我们正在发现:

专注制造、专注品质、专注创新的

佛山“新工匠”


1分钟宣传片,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7onhsy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城工匠,邀你点将!


推荐方式有三种:


邮箱推荐:请将“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发送至邮箱:nfrbfsbsc@163.com


微信推荐:长按或者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佛山微观察”,在后台留言,发送“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


电话推荐:13727399479(蓝记者)



  今天第一期,我们带来两位“造泵师”的故事,看他们制造的“佛山泵”如何挤走国外的原油泵。

 

“佛山泵”如何挤走国外的原油泵

 

  南海中海油作业平台上,一声声轰隆巨响,原油泵中的叶片飞速旋转,强大的压力掀起一股水流漩涡,储藏深海的原油随之被分离出来,在强气流的推动下将2000海里下的原油吸上来。


  这是中海油工作平台上的一个日常工作场景,整道工序中,带动水油分离的原油泵发挥着极为核心的作用。2014年前,这个原油泵还需要从外国进口,而现在它们大多打上了“佛山制造”的字样。


  或许很难想象,这些“佛山制造”的原油泵就出自佛山禅城汾江河畔的广东肯富来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毗邻的中山公园秀丽幽静,厂区亦是一派安静祥和。在这里,颇有历史感的建筑中,承载着潜心工作的匠人。从他们手上加工出的泵,正一步步地走入海中、走向高原,走进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颁奖大厅……


试错再试错三年报废56个泵


  一说起应用于中海油的原油泵,略显拘谨的莫思永开始兴奋起来。“同规格的泵,相似的质量,我们只需要国外六分之一的价格。”莫思永是肯富来化工泵分厂的班长,正是这些“佛山制造”原油泵的“父亲”。



莫思永。南方日报记者丁铨摄。


  相比起被称呼为“班长”,他更适应“莫师傅”这个称呼。从1988年进入肯富来以来,他已经和泵打了差不多三十年的交道。而这些原油泵是近年最值得他骄傲的“孩子”。


  彼时因为国产泵质量不过关,中海油只能使用国外进口的原油泵,高昂的售价让企业开始“吃不消”,转而寻找可以进行原油泵国有化生产的企业。肯富来在2010年开始了包括原油泵在内的化工泵研发。仅用了四年时间,莫思永就带着他的徒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2014年中海油一下子订了20台泵,价值三四千万元。”莫思永说。


  当然,这个看似短暂的研发过程并不简单,整个研发就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在莫思永的生产车间一隅,堆着满满五大箱废弃的圆轴型叶轮、管道等零件。




  “每研究一种规格就要做一次大型的试验。”莫思永指着五大箱废料,已经完全记不清做过多少次试验,他只知道三年里,至少已经报废了56个规格不同的化工泵。


  多次的试错都是为了推动产品的改进。“以原油泵为例,它如果出现故障,停工一小时就会损失230多立方米的海油。”莫思永说,等于一小时损失最高可达近120万元人民币


  这种不停试错的匠人精神,让肯富来的产品更有保障。以其原油泵为例,寿命可长达三年,完全能与外国进口泵媲美,相比之下,一般国产原油泵仅有半年的寿命。而在价格方面,由于攻克了原油泵的技术难题,肯富来的产品价格仅为国外的六分之一。“我对工匠精神并没有什么太深的理解,我们的责任就是把产品做好。”莫思永说。


追求绝对精度 一道工艺练3年


  和莫思永一样,在一线坚守了20多年的董信邦同样专注。1996年进入肯富来时,董信邦只有17岁,机床工是他的第一份工作。20年后他成为了整个水泵厂30多名高级技师之一。



董信邦。南方日报记者丁铨摄。


  “工厂大多数员工都是一学成就进了肯富来,一干就是多年。”董信邦介绍,尤其是试制与生产这种工位,偏向个人操作,更需要专注。


  董信邦负责加工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泵体,泵体的加工难度位列所有部件之首。他告诉记者,存在几根头发丝的差异,产品便会“失之千里”,而加工过程中充斥着热量等多种影响精度的因素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对精度的绝对追求。”董信邦带过的徒弟在泵体镗孔工艺上的练习时间起码都是二三年。“不在一道工艺上耗时练习,手艺不可能好。”


  董信邦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手艺固然重要,但机器自动化时代,工匠精神如何秉持?他给出的答案是认真的态度。“这是个老答案,但却无比真实。”


肯富来的传统 进厂跟师父,三年方能出师


  无论是不停试错的坚持还是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在莫思远和董信邦看来,都是一份工作感使然。而正是这种最单纯的坚持,让他们同时被评为2015年佛山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得到肯定的莫思永颇为高兴,但他的目标是希望成为像他师父一样的人。他的师父麦远文正是佛山第一代高级技师,载誉无数:全国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技师、广东省十佳技师、广东省优秀技术革新能手……




  “进厂跟师父、三年方能出师”一直是肯富来的传统。如今,这样的“师徒制”依然在肯富来的培训体系中延续下来。继承衣钵的莫思永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要留住人才,激发“匠心”,肯富来在鼓励机制上花了大心思。从国家的考评系统来看,技术类人才的职称主要有技师、高级技师两等。然而,在肯富来,这样的系统却被自主增加到3级,技师、高级技师两者中间还独家设置了一个“特级技师”。获得“特级技师”职称的员工,肯富来会进行额外的奖励,每月高达五六百元,而这也成为考评“高级技师”的准入门槛。


  此外,每年肯富来还会举行“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的评选,奖励员工们在技改过程中的革新,并会以周年为期限,根据革新建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相应奖励,董信邦就曾因一个刀具革新拿到奖励。


  这种“匠人制造机制”给肯富来留下了许多“工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肯富来,第一台车、第一套房也是从这份工作而来。数据显示,肯富来的技术类员工流失率,常年低至3%,从未遭遇过用工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