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院:γ-δT细胞调节微生物群和粪便micro-RNAs以维持粘膜耐受性
背景
肠道含有体内最大量的淋巴组织,在对饮食和宿主抗原产生耐受原性或炎症性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肠道免疫细胞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双向相互作用,以维持稳态。γ-δ (γδ)T细胞因其固有和适应性特征,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驻留在肠上皮中的γδ T细胞由共生微生物群组成型激活,并能以非MHC依赖的方式对T细胞受体 (TCR)信号以及包括toll样受体 (TLR)和包括NOD2的NOD样受体 (NLR)在内的模式识别受体信号迅速做出反应。虽然γδ T细胞是介导黏膜耐受和微生物群组成的关键细胞,但肠道γδ T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以维持耐受的机制知之甚少。
简介
2023年2月23日,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Rafael M. Rezende及其团队在Microbiome (IF: 16.837)杂志上发表名为Gamma-delta T cells modulate the microbiota and fecal micro-RNAs to maintain mucosal tolerance的研究[1]。
研究要点
本研究发现,抗生素治疗削弱了口服耐受性并耗竭了肠道γδ T细胞,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维持γδ T细胞所必需的。我们还发现,缺乏γδ T细胞 (γδ-/-)的小鼠具有改变的微生物群组成,导致小肠 (SI)免疫失调和耐受性受损。因此,用γδ-/-微生物群对野生型小鼠进行定植导致SI免疫失调和耐受性丧失,而用WT微生物群对γδ-/-小鼠进行定植使粘膜免疫应答正常化并恢复了粘膜耐受性。此外,我们发现SI γδ T细胞通过分泌粪便微RNA let-7f塑造肠道微生物群并调节肠道稳态。重要的是,对γδ-/-小鼠口服let-7f,可通过促进γδ-/-小鼠的微生物群在胃瘤球菌中的耗竭来挽救粘膜耐受性。
主要结果
微生物群促进口腔耐受性的诱导,并维持gd T细胞
在健康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群不断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耐受性和稳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口服耐受在维持肠道稳态环境以防止肠道炎症对摄入抗原的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了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塑造口腔耐受所需的免疫应答,我们在口腔耐受诱导期间耗尽了微生物群。喂食OVA的对照小鼠表现出完整的口服耐受性诱导,当用OVA攻击时,可以通过降低增殖和减少足垫肿胀来证明 (图1a)。在OVA 5天喂养期前后3天使用四联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新霉素和万古霉素)治疗可消除口服耐受性 (图1a),这与既往的研究一致。使用16S rRNA测序,我们证实,抗生素治疗3天后,肠道微生物群明显衰竭,抗生素停用后,许多主要细菌群得以恢复。
图1. 微生物群是口服耐受性所必需的,并维持γδ T细胞群
γδ-/-小鼠中改变的微生物群诱导肠道免疫失调
肠道γδ T细胞具有阻止微生物侵入肠道,维持肠道稳态的重要作用。我们假设,γδ T细胞的缺失会导致微生物群的改变,进而诱导肠道免疫失调并损害粘膜耐受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在小鼠的饮用水中用抗生素处理小鼠,如上所述,用来自WT或γδ-/-小鼠的盲肠微生物群定植小鼠,并进行口服耐受性实验 (图3a)。我们发现,定植野生型小鼠的γδ-/-微生物群会损害口服耐受性诱导,但却能恢复口服耐受 (图3b)。此外,微生物定植后3周和口服耐受性诱导前对SILP细胞进行的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用γδ-/-微生物群定植的WT小鼠在LP中的Treg细胞和致耐受cDC1s水平降低,Th17细胞水平升高 (图3c-e)。相反,具有WT微生物群的γδ-/-小鼠的定植将Treg、Th17和cDC1恢复至正常水平 (图3c-e)。
图3. γδ-/-小鼠口腔耐受性缺陷由肠道微生物群介导
胃瘤球菌恢复γδ-/-小鼠的口腔耐受性
然后,我们询问是否可以确定微生物群中与粘膜耐受性缺陷一致相关的特定成分,以及给予单个细菌是否可以恢复耐受性。我们将γδ-/-和野生型微生物群转移到抗生素治疗的野生型小鼠的独立队列中,并再次发现γδ-/-微生物群损害了口服耐受性 (图5a,b)。我们对第二组小鼠肠样本中的16S rRNA基因V4区进行了测序,并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 (LEfSe)测量了小肠和大肠中的差异。我们发现γδ-/-微生物群中有几种细菌减少或增加 (图5c,d)。与上述微生物群转移实验结果一致,我们发现γδ-/-小鼠中胃瘤球菌减少 (图5d)。此外,我们发现,在γδ-/-小鼠中,与排泄拟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未分类的Sutterella物种增加 (图5d)。此外,胃瘤球菌是可能增强口腔耐受性的一种有吸引力的候选细菌,因为它是促进细菌粘附的粘液降解细菌,并且已知细菌粘附到肠道上皮对于口腔耐受性是至关重要的。排泄拟杆菌是萨特菌科 (Sutterellaceae)家族的一员,与炎症性肠病 (IBD)相关。
图5. γδ-/-微生物群在胃瘤球菌中是缺乏的,而在排泄拟杆菌中是富集的
结论及展望
本研究证明γδ T细胞选择的微生物群对于促进粘膜耐受性是必要和充分的,部分由粪便微RNA的γδ T细胞分泌介导,并且在机制上与粘膜免疫应答的恢复相关。
原文链接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3-01478-1
参考文献
1.Rezende Rafael M,Cox Laura M,Moreira Thais G et al. Gamma-delta T cells modulate the microbiota and fecal micro-RNAs to maintain mucosal tolerance.[J] .Microbiome, 2023, 11: 32.
【上方视频为张教授的视频直播课程回放节选,她是如何做到5个本子,4个面上与1个青年连续命中,100%的中标率?完整视频在下方国自然热点方向资源圈】
第二:需要参考历年的高价值标书原文,如何获得标书原文?
请加入【历年高价值标书圈】
本圈内有50份高价值标书原文,欢迎您扫码看看。
【医药加】国自然专家一对一线上评审与修改指导流程方案
(国自然专家正在火热预约中)
医药加平台已经为上千位学员培训辅导过国自然标书,其中相当一部分学员都已经拿到了青年,地区,面上基金。
医药加可匹配上百位国自然评审专家(下文举例了医药加的10位国自然专家简介),都具有丰富的国自然标书评审经验,
流程一:先把标书初稿交给医药加,匹配相关研究领域的国自然专家,并预约专家评审辅导时间
流程二:国自然评审专家做标书评审与指导(一对一指导,腾讯会议1小时)
我们的国自然专家会看你标书的科学价值,创新性与可行性如何?立项是否充分?关键致命问题有哪些?再1小时内具体给您做指导。
流程三(如有进一步的需求,可拉讨论组):经过专家评审指导之后,如有通过修改后命中标书的希望,再做专家一对一持续性互动修改辅导
(持续性指导是一直指导到你在系统提交标书为止),可以大大提升标书的命中率!
国自然专家简介
国自然专家一:T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重大项目。担任过多次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将会以评审专家的角度来解析并回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将与学员们采取现场互动的方式来授课,点评学员所写的标书存在的问题,赏析中标标书,让学员能在现场模拟撰写!自1998年来,年平均一对一辅导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余份,平均中标率达50%以上。特别擅长评审的研究方向是:肠道微生物,代谢,中医药,药理,肿瘤,非编码RNA,免疫,衰老,脑神经科学等领域。
国自然专家二:
M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欧盟Erasmus+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Blood、Cancer Research、Oncogen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著名杂志已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IF>400。主持重点国合等项目。评审重点、重点国合、优青、杰青等不同类型项目,经验丰富。
国自然专家三:
W教授,国内某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研究国家级课题和部省级课题多项,并先后承担多项973计划课题中有关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所带领的团队主要采用代谢组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宿主代谢与菌群微生态交互作用的角度对胃肠道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菌-肠-脑机制进行研究。目前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在肠道菌群、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策略等相关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国自然专家四:
国内知名⾼校教授,博⼠⽣导师,曾在海外从事微⽣态与营养健康相关研究10余年,主要涉及肠道炎症反应、⼤肠癌发病机制以及肌⾁和脂肪⼲细胞⽣理的分⼦机制的研究,拥有⽣物医学、分⼦⽣物学、细 胞⽣物学和⽣物化学等⽅⾯深厚的理论研究及实验操作经验。近年来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PNAS,Cell Metabolism, Gastroenterology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31篇,总影响因⼦~200,累计参与主持多项国⾃然基⾦及美国国⽴卫⽣研究院(NIH)资助的科学研究基⾦,申请发明专利4件,授权软件著作权1件。近年来在中国肠道⼤会、EMBL Conference、中华医学会等⾼⽔平会议进⾏微⽣物领域专题汇报,获得了业界的⼴泛关注和认可。
国自然专家五:
S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及表观组学的生物信息分析与调控机制解析。
S教授长期从事单细胞以及表观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研究。阐明RNA修饰调控多种生理(胚胎发育、精子发生、神经发育等)和病理过程(肿瘤发生、肥胖等)的分子机理,并通过单细胞组学揭示癌症等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其科研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Molecular Cell, Cell Research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上,引用超过4000次。
国自然专家六:
H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重点专项PI、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等30余项课题,累计经费9600万元。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42篇,总影响因子32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25篇,总影响因子186,4篇影响因子大于20。申请专利11项,其中5项已授权,国际PCT专利1项。参加专著和国家统编教材编写9部,承担教学课题和学生创新指导课题8项。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细胞出版社中国年度论文、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国自然专家七:
Q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重塑相关心血管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中国生理学会副秘书长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代谢异常与重塑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潜在靶点研究。在Circulation、Hepatology、J Hepatol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6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及教委长城学者计划等。
国自然专家八:
X教授,脂糖代谢实验室/重庆市重大代谢性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分泌与代谢学科带头人;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生理学会、美国糖尿病协会会员;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通讯作者SCI 论文5篇;获得中华医学会科研奖励1项;培养博士1人,硕士16人。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分泌与代谢学科带头人;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重点实验室PI、脂糖代谢实验室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美国内分泌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生理学会、美国糖尿病协会会员;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等期刊审稿专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
国自然专家九:
L教授,医院病理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病理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USCAP会员,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多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通讯作者SCI 论文二十余篇;培养博士1人,硕士23人,曾作为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分别留学加拿大、美国。
国自然专家十:
中科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2001-2008年任职于美国罗约拉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学部期间,曾与著名神经内分泌学专家Louis Van de Kar 教授、George Battaglia教授等合作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共同主持和参与多项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国家卫生部(NIH)项目。2008年回国以来主持多项国自然,评审国自然经验丰富。
更多的国自然专家教授,可以联系我们来匹配,我们会根据您的标书方向匹配最适合的专家做一对一腾讯会议辅导,经过多轮的一对一腾讯会议辅导,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您的标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