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对80后来说,红白机、街机的游戏角色和像素风的视觉经验格外熟悉。“游园物语——中日韩潮流艺术展”的参展艺术家张依楠,利用这些童年的记忆结合当下喜好的潮流元素进行创作,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正如前言中,梦话所说的:“张依楠将冰激凌、像素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美元符号等毫无关联的潮流元素植入画面,产生了一种融洽的冲突感。他拒绝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反叛又自由。镜面作为他独特的视觉符号,将现实世界与创作世界串联,画面中的游戏人生也是他现实生活中的游戏人生。”
此篇访谈中,我们与张依楠谈到他的童年记忆、创作经历、东亚三国(中、日、韩)的潮流艺术关系和潮流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挖掘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
“游园物语——中日韩潮流艺术展”访谈
Q:了解到您大学是学油画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尝试制作拼贴作品?
A : 我最早接触到拼接是在高中。当时有一门专业课是上拼贴创作,我们用了杂志作为素材来进行拼贴,这是算对拼贴艺术的第一个初步接触和拼贴作品的尝试,当时的整个创作状态出奇的好,用这种状态做创作我觉得很自由。
张依楠 《FRSH MEAT》 2011
张依楠 《大观园》 2018
张依楠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018
Q:在2020年的时候,什么样的契机让您的创作方向往数字艺术上转变了?A:我早期的拼贴艺术其实都是做成电脑稿,然后由不同的团队帮我进行综合材料的再创作。随着大众对数字艺术、数码版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开始把我的这些拼贴原稿作为数码版画的方式来开始进行销售,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张依楠 2019-2020作品展示
Q:您在“游园物语”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用到镜面的元素,这个材质对您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A:艺术家或创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者。在我最早做拼贴系列作品时,有一个《甜甜圈》的系列,它的中央是镂空的。这个系列的1.0版本在展陈时,我觉得它有一些突兀,于是就尝试在其中央加一面镜子。通过1.0、2.0、3.0的升级之后,整个《甜甜圈》系列就都通过镜面的方式去呈现。
同时,传统的艺术作品都是中间是构图,外部是装裱。我的作品一直强调观众和我的互动性,那么我当时就提出一个概念:把画面中央留给观众,观众才是主体。然后再把我想说的话、我的一些记忆碎片放在镜子的周围进行呈现。
《甜甜圈》系列作品 1.0版本
《甜甜圈》系列作品 2.0版本
《甜甜圈》系列作品 3.0版本
Q:像素风也是您创作中的一个特点,为什么采用像素的感觉进行呈现?A:像素风是用矩阵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当图片放大之后,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模糊会造成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但是当照片放大到更大之后,却变得更加肯定。因为每一个方格、每一个像素会组成自己的一个画面。在我学习传统绘画时,从小稿放到大稿会有一个九宫格的放大作品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用3×4或不同的纵向和横向的方格,将小样的作品放大到大型的油画布上。所以对于我来说,矩阵式的像素化会给我安全感,同时我觉得像素的呈现也是非常有趣的,具有很强的灵动性,这是像素比较打动我的部分。A:会有。因为以前的电视机它不会像现在这么高清,所以我所认识的原来的世界就是像素化的。没有后期这些非常高清的游戏版本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于游戏的认知就是这种电子化的、以颗粒化的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所以像《魂斗罗》、《坦克》、《飞机大战》这些游戏,它对于我来说都是小时候的记忆,我把它形容成一种闪烁的星星或者波光粼粼的光的感觉。Q:您的作品中出现了安迪·沃霍尔的美金、招财猫、魂斗罗、多啦A梦等各种看上去似乎没有太多关联的元素,为什么会想要将这些元素放到一幅作品里进行呈现?是否想要表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冲撞感?
A:你刚才所说到的安迪·沃霍尔等这些元素,对大部分学习过美术的人来说,这些美术史上非常有名的符号化的东西都是非常熟悉的。对我而言,我一直在做的是挑战视觉的陌生感、突兀感,同时又会有一些碰撞火花。我的《甜蜜蜜》系列和《Good Luck》系列,它的外形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汤宝罐子的外形。画面的中央会呈现大家所熟悉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和米老鼠这样大家很熟悉的动漫形象。
《Good Luck》的创作灵感还蛮有意思。是在某一天晚上,我跟一个朋友吃完饭散步回家,聊到安迪·沃霍尔的美金版本中,哪个视觉形式是最好看,讨论的结果是觉得“$”的绿色呈现方式最好看。
同时,眼睛是我在作品当中一直在表达、在呈现的一个出口,所以在我的作品《眼里有光》或者《眼不见为净》系列中,你会看到在米奇的眼睛当中就出现了安迪·沃霍尔的“$”,去呈现一种纸醉金迷的感觉。
《眼不见为净》系列作品
《眼里有光》系列作品
Q:接下来有没有什么新的创作方向呢?
A:因为“游园物语”这次展览开幕,我来了福州三天,感触还蛮深的。福州我第一次来,这个城市能让我慢下来。回到上海工作室之后,将原来收集的Art Deco(装饰主义)建筑当中的一些元件进行梳理,梳理成自己的一个形状、建筑形式或是说张依楠的特殊形态的这样的一个语言。它最终的呈现可能是在绘画上,可能是在装置作品上,也有可能在雕塑上。与此同时我也在进行一些数字编程及AI生成的尝试。我现在在学一个叫TD的软件,它是将不同的元件拼合,最后组成一个触控动态影像。我觉得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作为一个积累者也好、播种者也好,更多其实是在做事情的准备,比如将建筑的元件用 AI进行生成,以及一些作品的互动形式尝试、或是代码艺术的尝试。我现在在进行系统地学习,最终呈现的作品暂时也是未知,但我很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去碰撞出一些有趣的反应。
Q:我们本次展览“游园物语”意在探讨东亚国家潮流艺术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东亚国家的潮流艺术是否是互相影响、和谐共生?其发展的异同点在哪里?本次参展艺术家李庆美她本身是一个基督教徒,所以她的创作中有呈现对于宗教的关注,同时也有对她生活的关注,像《Nana的宇宙》系列和《气球》系列,她以这种方式来怀念自己的亲人。同样的,北林南的作品当中有丛林、海洋、人物,也是大家所熟悉的视觉。从这个切入点来看,我觉得大家都在做一件相同的事,就是大家都在表达自己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基础的东西。乡愁的组成可能来源于故乡的记忆、成长的环境或是一位故人。通过乡愁构成了这三位艺术家的共情的部分,也是与观众最直接的联系的部分。大家都会在李庆美的作品当中想到自己的童年;看到Nana会想到自己收养的流浪猫或者自己的小宠物,这都是共同的记忆。不论是艺术家也好,还是观众也好,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治愈。Q:您认为潮流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A:我分别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我会去考虑潮流艺术视觉呈现的状态,比如说它会是绘画、或是雕塑等等。它最终给人的感觉如果是纯符号化的,那大家会对于这种视觉有些疲劳。这也是蛮矛盾的,它既强调符号化,又是去符号化的;即强调资本主义的状态,同时又是反资本主义状态的。但是我觉得,由于现在受众群体的更迭和区别,大家对于自我关注都在不断的强化,所以从视觉的呈现的结果来看,我觉得它是更提倡有未来主义的陌生感的。
而第二个方面,从作品的结果定向来说,大家更希望其在线上作品或数字作品本身有更多的呈现。但我觉得在一段时间内,视觉形式会是未来主义的状态,但呈现方式还是会以实体的绘画和雕塑。
SEEWELL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于 2016 年在福建福州成立,2017 年 11 月与凤凰卫视传媒集团旗下品牌“凤凰艺术”达成深度合作共识,联合署名成立凤凰·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既往展览涉足综合材料、城市公共艺术、以及科技艺术三大模块。作为福建首家专注于当代艺术推广的艺术中心,我们拥有近500平方可灵活使用的场馆空间,立志于艺术的无边界化及跨学科式,融合当代艺术精神,增促媒介之间的合作、共生、流布与协调,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我们也热衷并期待与社会各界开展更多的跨界合作,将艺术融入各类商业、人文活动,以此推动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SEEWELL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 set up in Fuzhou of Fujian in 2016. It reached a consensus of deep collaboration with the media platform artifeng of Phonenix Satellite Television in November of 2017. A joint signature establishment was completed as PHOENIX SEEWELL International Art Center. The past exhibitions set foot in three modules of mixed medium,urban public art and technology and art. As the first art institution of Fujian focusing on generalizing contemporary art,we have nearly 500 square meters of flexible venue space, it determine to make art borderless and interdisciplinary; to fuse the spirit of contemporary art;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symbiosis, spread and coordination of medium and to bring the whole new art experience.We also look forward to carry out more cross-boundary activities with various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to integrate art into commercia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