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你是谁的孩子?

2014-04-09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童书妈妈第102篇分享。

这其实是我最早想分享给大家的一篇文章。为此我思考了很久。我一直认为,“孩子究竟是谁的孩子”这个问题是家庭关系、教育观念、养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源头。

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家庭关系,要谈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要理清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但是,当我将所思所想,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之后,却迟迟无法将这篇最重要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告诉给家长的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我知道,这个观点肯定让很多家长为之愕然,觉得我要么是脑子有毛病在说胡话,要么就是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肯定有的人一看标题就会破口大骂了。

于是,我将这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话题先搁置了,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发布。

然后,我就开始从比较轻微的话题入手,陆续写了《小婴儿怎么宠爱都不过分》、《不打不骂会养出熊孩子吗?》、《孩子,你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家》、《让家里充满爱的绘本》、《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坚强》、《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最好的爱,给最亲的人》、《家庭幸福和孩子的性格》、《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你期待你的孩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我们一定要做超级妈妈吗》、《孩子最喜欢什么家庭》、《五问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

我把这些涉及到家庭关系的文章一一列出,是想告诉大家,在每一篇文章中,我反复提及、不断强调的,无论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应该附加条件”“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权利”,还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平等、自由”、“父母应该感谢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等等。其实,我的用心,是希望每位父母重新思考,你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

的确,无论谈论立规矩、打骂,还是谈论给孩子尊重与自由,都触及到了很多父母的底线。他们纷纷表示了孩子如果不听大人的话,那还成何体统的忧虑。那么,我们今天就好好从最为根本的地方聊聊,为什么你的孩子,反而不是你的孩子了。

我觉得,大致有三个层面需要剖析。

第一个层面,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无论身体还是人格。孩子生来就具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要高于家庭属性。

中国父母最喜欢说两句话,一是“孩子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似乎这就意味着孩子天经地义就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大名鼎鼎的《孝经》在谈论为什么孩子要爱惜身体的原因,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然孩子的身体来自父母,自然是属于父母的,那么随意处置、管教也是父母的权力。

因为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们才看到男孩8小时遭父亲暴打17次;温州9岁女孩被父亲用烟蒂烫大腿,被母亲妈绑起来,用火烧红的菜刀烫屁股;广州女孩已被亲生妈妈的同居男友钟某虐待三年,全身被打得体无完肤……而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父母认为随意处置孩子的身体天经地义,而且还对邻里警察的干涉表示匪夷所思。

中国父母最爱说的第二句话叫做“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这句话是说,父母十月怀胎之后,费心费力含辛茹苦地养育了孩子。孩子是父母养大的,父母给了孩子饭吃,给了孩子衣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必须听父母的话。

君不见,在当下的社会中,多少家长热衷于赞扬孩子恭顺懂礼,身为活泼的儿童却说话低声细语,过年跪下来给爷爷奶奶磕头,过节会给父母洗脚,平时家长站着孩子就不敢坐着,对家长言出即从听话的很,从来不敢顶撞家长和长辈……这些行为,与其说家长在培养孩子,不如说在培养下属。

当然,另外一些小孩是被父母培养成5岁孩子开飞机破纪录、8岁女孩2个月从三亚跑到北京,热门节目《最强大脑》里面的7岁男孩李云龙被父亲天天训练大脑;也有孩子被家长带入地下迷信组织,强迫孩子去相信“科学是不对的”,孩子病了不去医院而是靠祷告……

这些看起来都是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了给孩子用,却忽视了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拥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哪怕这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

更可悲的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看得见,管得着,有法可依;但对孩子精神人格的侵害吞噬,却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无法衡量,也无从保护。

7岁的李云龙,最大的愿望是不训练大脑玩三天,我不知道“最强大脑”是否是他真正的人生志趣,但是,他显然没有选择的权利。而他的父亲,粗暴地侵占他的人生理想、青春时光的人,却可以在电视上洋洋自得;那个把孩子扔到雪地里面训练的狼爸还可以著书传世。

那么,我要说的是,你孩子的人格不被扭曲,思想不被禁锢,唯一指望的,只有你们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品。

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越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妇女、有色人种、同性恋,甚至动物,都逐步取得了更多权利,我希望在此同时,你的亲生小孩也可以拥有身体和人格的权利。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层面,孩子不是父母投资的产品,不能以计算投入和回报的方式,来塑造家庭关系。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从来都缺乏安全感的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数字和金钱来衡量一切。包括职业、婚姻、家庭,当然,也包括最不应该被计算的,孩子。

我记得,有一位北京的经济学家,给养育孩子的家庭算了一笔账,据说北上广的养育成本都在200万元以上,而北京最高,达到276万元;而另一位经济学家,则算出了现在的父母,以后的养老费用是1000万元。于是乎,很多家长就算了起来,现在投入多少钱财养孩子,到我们老了,孩子要赚多少钱才能给我们养老啊!

要我说,我丝毫不关心经济学家是如何计算的,因为我认为无论怎么算,都是一个混帐。

是的,生养孩子是需要花费金钱,但如果把投入都计算出来,然后期望孩子以后给予一个高回报,达到所谓“养儿防老”的效果,那还真是令人悲愤不已。

父母养育孩子,只计算了为孩子的投入,没有计算孩子已经给你带来的回报。当孩子降生,父母创造了新的生命,算100万不多吧;当孩子成长,父母双方的基因得以延续,100万不多吧;当孩子叫你爸爸、妈妈,你第一次有了新的身份,100万不多吧;但孩子学会了走路,跑到你的怀里,依偎着你,让你体会到不可替代的幸福和满足,100万不多吧;当孩子学会写字画画,送你一幅写着“我爱你”的画,100万不多吧……

而且,自从有了孩子,家长不得不减少了应酬,减少了出差,调整了作息,锻炼了身体,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让家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1000万绝对不多。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算帐,你根本算不过孩子的。孩子给你带来的,比你所有付出给孩子的,要多的多的多。家长所要做的,是感谢孩子,感恩孩子,而不是向孩子索取。

前面我们说过了,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一旦成年,将拥有自己的全部权利和责任。换句话说,父母应该是和孩子在经济上互相独立的,父母不应该为成年后的孩子继续支付金钱,而孩子也不应该承担过多的为父母养老的责任。

现实,是的,现实并不如此。我们的社会没有良好的养老保障,让父母可以晚年无忧;同样的,也没有良好的就业、住房环境,让孩子一旦成年,就可以经济独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但是,现实也可以被改变。以我们家为例,丸子爸爸和我,都是大学毕业后再也没有依靠过家里,而我甚至在大学期间甚至通过兼职还给家里寄钱。

我们很想从这一代开始,一不给孩子留过多的金钱,二不向孩子索取金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至少不在经济这个层面,受到影响;把家庭该有的亲情,还原到最本质、最朴实的面貌。

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层面,这个层面颇具有迷惑性,就是以爱的名义,实施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满足自我的自私行为。

破除了“养儿防老”的思想,还有一种特别隐蔽的,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种思想以爱为旗帜,特别容易蒙蔽天真的孩子。

为了你好,一出生就买进口奶粉、高价纸尿布;为了你好,穿最贵的衣服,买最贵的玩具;为了你好,带你去婴儿游泳,上早教班;为了你好,看最贵的私人医院,用最好的药物;为了你好,请客送礼进最好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你好,旅行坐头等舱,住星级酒店;为了你好,给你报高价的兴趣班、学习班,请最贵的老师;为了你好,报最热门的专业,进最好的大学;为了你好,替你安排最铁的饭碗,找最放心的伴侣;为了你好,住在一个城市,为你照顾下一代……

这些父母任劳任怨,无私付出,不图孩子的钱,更不要求孩子回报什么,只求孩子有出息,是多么伟大啊!且慢,孩子出息的标准,是谁定的呢?是啦,就是父母给制定的。也就是说,孩子为了满足父母制定的要求,就要用自己一生的代价去换取。

成功,是的,孩子要成功,背后隐藏的,是父母“光宗耀祖”的潜台词。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把自己的伟人梦、英雄梦、富豪梦、科学梦、明星梦……统统强加给了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能得到的东西。

凭什么!这样的家长多么自私,又多么懦弱。要知道,一个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什么时候不算晚,80岁开始画画的也能成为大家。而且,对于梦想,不是达到了目标才叫成功,只要有勇气去付出,本身就是成功。孩子不是你的替身、不是你的附庸,更不是任你摆布的棋子。

有时候,我很同情那些在大城市职场奋斗的年轻人,他们背负了太多太多的责任,也承担了太多太多的压力。从事着表面光鲜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过着没有个人趣味的生活,从一个目标到达另一个目标,疲于奔命。

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整个家庭而活,为了还父母培养自己的债,不敢寻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我真想奉劝家长,放过这些可怜的孩子吧!

我的一位朋友,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总裁。而他的妈妈,一位陕西的淳朴的老人家,她不想儿子多么有钱、有名、有地位。她对儿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被别人安排的生活。希望这样的父母越来越多。

最后,我想表达我一贯的态度:孩子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灵魂属于未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给予他适合成长的环境,给予爱和自由。这,已经足够。

送给大家一首我经常阅读的,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与大家共勉: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备注

1、本文封面和内文插图,是我特别喜爱的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威利的杰作》。安东尼·布朗以诙谐的方式“复制”了一系列世界名画。

2、结尾的配图,是天才诗人、画家纪伯伦为自己的诗歌配的图。

延伸阅读

回复 宠爱 可看《小婴儿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回复 不完美 可看《孩子,你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家》

回复 夫妻 可看《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回复 焦虑 可看《五问家长,为什么那么焦虑》

回复 规矩 可看《要不要给孩子立规矩》

回复 脾气 可看《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回复 活趣 可看《孩子最喜欢什么家庭》

回复 氛围 可看《家庭氛围和孩子性格》

回复 心理 可看《家长应该知道的儿童心理》


请支持童书妈妈,如果觉得“童书妈妈”的文章有价值,恳请分享到朋友圈、家长群中,让文章走得更远,让更多家长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