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 真 美 | 记朱赢椿的五堂课
本文由《朱赢椿五堂课》学员黑黑撰写,黑黑是自然之友亲子团成员,去年还大力宣传和帮助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以关注黑黑用心撰写的公众号木思黑
最近去参加了童书妈妈三川玲举办的专业工作坊,主讲是《虫子旁》《蚁呓》等书的作者,在国际国内得过无数最美图书大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报这个课之前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因为我不是什么业内人士。不过,凭直觉只要去了就会有收获。事实证明收获远超期望。
朱老师一出场,外表先声夺人,麻布的中式白上衣和宽腿黑裤子,一头卷发,黑框眼镜,很禅意很艺术范。但是一开口就讲起了自己如何后悔接这个任务,为了备课熬夜到两点,打乱了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大家的心时顿时放松了,看,老师也是一样的普通人,也会紧张呢。
全天一共五堂课,设计、文学、艺术、教育、生活。内容很丰满,节奏很紧张,但是说实在的,坐上一天都没有觉得累也没走神。
“慢” 一种态度
之前买书,还真没有太在意过书的设计,也必须承认,大多数书设计的平庸,让人无法通过外表来选择。朱老师大学学美术,进入书籍设计领域后,设计的第一本书,封皮居然是“秋衣红”……后来又设计了无数本教材教辅之类,当然没有什么美感和艺术可言。直到十几年后参观了德国书展,大为触动,才下决心要做一些真正美的书——嗯,是一个有些理想和情怀的人。
于是有了很多慢慢做出来的好书。在这些书里,印象深的有《不裁》,本来是一个人博客文字的汇编。为了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让人的阅读速度慢下来,朱老师别出心裁地,把书的内页合在一起,读者阅读的时候,需要用附送的纸刀裁开才能看到文字。而裁过的边,会毛毛的,带来不一样的质感。其中的插画是作者自己画的,从没画过画的作者不敢下笔,朱老师说了一句:“铅笔在纸上摩擦的痕迹,就是画。”随口一说,都是金句。
还有《不哭》,这是一个记者写的,由18个新闻故事组成,反映的是贫困家庭孩子的沉重生活。没有经费,书号都是通过公益渠道获取的,纸张是利用的粗糙的废纸,书中的文字打开出来后放在雨水中冲刷,让字迹变得模糊,找到一个行将倒闭的印刷厂印刷,墨色不匀……但是,正是这种粗糙、沉重,恰好应和了那些弱势儿童的命运。这本书的利润都捐给了孤儿院,也吸引了更多人对孤儿院的关注,甚至帮助了一个先天疾病的孩子得到美国医生的治疗。书的力量多大啊。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很美的书。《平如美棠》是一对平凡老人的一生,大红的封面和鲜艳的插画,有那个年代的浓郁色彩。《一个一个人》,打造的是70后人的回忆。禅意的《蚁呓》,连每一页留白的多少,蚂蚁的位置,都是精心考虑的。《蜗牛慢吞吞》,“放低自己,才能看到更多的美。”请多人甚至有僧人参与写作的《肥肉》则更脑洞大开……而背后,是一本书长达半年甚至更多的设计时间,是大胆的尝试,用心的打磨,是慢的力量。
朱老师不断提到"慢",这是他的随园书坊外的一个牌子。“细节来自于慢,只有慢才能与生命发生呼应。”生活如此,设计也是如此。感觉现在渲染慢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慢,不等于闲适,而是去聆听心灵,发现生命更多的细节。
“真” 一种温度
朱老师一再强调自己不是搞写作的。但是他却写了好几本很有意思的书,《设计诗》展现了字本身的魔力,《虫子旁》是对虫子们的神奇世界的探索,还有萌极了的《好无聊的一寸虫》,大人小孩都很喜欢。
让我意外的是,朱老师享受当一个“边缘人”。不把自己当作家,当一个绘本创作者,只是一个边缘人,这样就没有压力,在放松的状态下反而能有灵感。
“放空自己,让直觉引导思维。”作品都来自于生活。看到一只飞到白色花丛中的蝴蝶,一条跳出鱼缸的鱼,高铁车窗外高速变化的风景……这些细节之美,如果用文字表达,反而平常,不如寻找一个限制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表达。因此有了《设计诗》,以字本身来表现细节,别开生面,更接地气。
“用真诚去写作,不要用美丽的词藻伤害人。”忘掉技巧,忘掉身份。小小的《虫子旁》,趴在地上,趴在墙上,认真观察。用了五年来观察和写作,去掉了所有的华丽词汇,前后改了21次,一遍遍地读,让文字听起来舒服——怎么想起了白居易?因此才有这样平实而却打动人的力量。
突然明白了,我今天坐在这里,不属于任何一个相关行业,就是一个边缘人。但这样的身份,其实反而更可以放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朱老师用五年写一本书,我又何必着急呢。发愁写不好东西,又是否认真检视过,有足够的真诚在里面,是否抛弃了多余的词汇?
《蚁呓》刚面市时,非常不被理解。但是”只要你认真做了,总会有人能懂。”有没有真心在里面,自然是能看出来的。
这一天的课,之所以觉得有收获,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讲课者的真诚。
“美” 一种力量
朱老师讲到不少创新的写作和艺术教育方式。他归结为五个字:“哇!”“咦!”“哦!”“嗯!”“耶!”够形象吧。从惊叹,到好奇,到领悟,到自己的亲身实践,正是艺术教育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这个“哇!”,也即对美的感受和领悟。自然和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缺乏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
朱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珍贵的宋代官窑碗,还请了一个女孩上前近看,在两人交接物品时,碗突然“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打碎了。全场人异口同声地发出“哇!”的惊叹。当然这不过是一个预设好的环节,但是确实让每个人都体会到了惊奇、害怕、紧张的感觉。“感受美,首先要打破麻木。”以这样别开生面的方式,领会到了这一点,十分难忘。
很向往他带过的大学课程:关上灯,在黑暗中听着音乐,画下“声音的形状”,用废纸制作手工,用色彩表达情绪,用瓶子、脸作为主题创作,毕业考试是到水乡古镇,对着绿色的原野写诗,独自通过黑暗的老巷子……这之后的写作,当然会有感而发了。“你可能会害怕,但是一生都会记住这样一种对黑暗的体验。”嗯,体验式教学,和我们的自然教育有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用到文学和艺术教学上,还真是可以学习探索呢。
还有很多激发灵感的艺术表达方式,两个人在纸上对画,产生思维的碰撞,用画来记日记,用各种材料来尝试书法,让文字带有情绪……总之,打破定势,打破传统,才能释放天性,激发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和表达的能力。“不要把艺术供得很高,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艺术是行动,不是名词。”
对于朱老师来讲,美无处不在,只要有发现的眼睛。他办过一个画展,抽象画看得大家如痴如醉。然后调皮地展示画的来源,墙上的水渍,花叶的影子,桌子上的刻痕……拍下来打印,就成了天然的画。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艺术,就是向自然学习。
创造力来源于哪里?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包容的心。有次他看到一只苍蝇撞到玻璃上死了,给它做了个小被子,并在微信上请大家“为我的邻居苍蝇写挽联”。结果众人十分踊跃,写出的有“此生虽伴污名去,来世焉知不化蝶”、“一生默默无名,一死沸沸扬扬”、“满世界找屎,一巴掌断魂”……很多名人参与,还有为苍蝇作诗,作画的,一时成了个文化事件。
谁见过为苍蝇写挽联的呢?但是为人作挽联,大家能这么放松吗?说的又岂只是苍蝇?看似粗浅的东西,其实是深刻的。反正不会对对子,也来凑个热闹,“一头撞去,众人笑我悼我;双翅合起,焉知戏谁讽谁?”加个横批吧,“嗡!”
这堂课结束后,做夏至的自然笔记时,我去了楼下的草坪,在那里有了很多新的发现。然后和孩子来了一次对画,眼看着我画的叶子,变成了兔子的耳朵,桥上走的小人,变成了音乐家的脸,星星变成扑克,扑克开始流泪,嘴唇变成叶子,叶子变成鸟的尾巴,鸟又变成鱼……灵感不断涌现,思维碰撞出火花。
这一天的课带来了很多思索和灵感,也看到和发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另外,推荐关注“童书妈妈三川玲”的公众号,她用真诚的态度传达有温度的教育理念,也推荐了很多有品味的书和电影,还有这样有内涵的工作坊。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
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活趣之家活动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
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