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妈妈:中国家长面临的三大教育困境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289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找得到我
提要:中国教育有三大困境,应试教育体系,教育资源不公,家庭教育缺失;作为家长,逃离不是办法,完全顺应也不可取,应该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个潮流中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有些要争取,有些要鼓励,有些要抵制,有些要放弃;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能力。
写在前面:
特别说明,我并不想探讨类似的“大题目”,我只是想在教育领域内,做一些脚踏实地、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但是,有三个事情,让我的思考慢慢由个人出发到所有人的教育这个层面。
第一,是作为外来人口的我,在北京为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这不仅让我有着切肤之痛,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孩子上一个附近的幼儿园、小学,为什么象登天那样难?如果中国的教育资源,暂时还不能均衡发展,那么,作为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第二,是我去上海,很多家长跟我反映,那里的私立学校比公立的更加应试,更加严格。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私立不正是为了躲开应试体系而存在的吗?也就是说,大的教育环境不改变,无论公立私立,都会结一样的果。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应对?
第三,是北京的一些小学,最近几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比如“下午不上正课,改为选修兴趣课”,“三年级之前,不允许留作业”“期末不考试,改为闯关游戏”等等。这些改革,因何而来,将往何处,会否被普遍推广?还是在大环境下无疾而终?
最后,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最终原因,是我对之前曾经呼吁过“减少作业”、“公平上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家长和老师们,从我自身的经历,所带来的感动。
我知道,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牺牲了很多很多,甚至遭受到很多不公平的遭遇。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怎么会有今天“不留作业”、“取消考试”的措施出现?!而且,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无法享受这样的教育环境了。现在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最为崇高的致敬!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几句话。这些话,可能会得罪一些家长,但是我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当别的家长为了教育的公平,在呼吁的时候,一些家长认为“不可能成功”而在旁观甚至嘲讽;当学校开始进行减轻负担的改革的时候,一些家长以“大环境就是如此”的理由反对,而自己给孩子买习题册、学奥数;当一些教育的改革在实际的推进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和挫折的时候,一些家长不仅不支持,反而说“我就知道这不可能成功”……
但是,当他们自己的孩子,最终出现了入园难、入学难,和在学习、心理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本来,最能帮助到他们的,其实正是之前那些他们瞧不起、厌烦讽刺的家长和老师!因为,这些家长和老师,才是真正关心社会、爱护孩子、由己及人、有责任心的一群人!
这个社会需要“哪怕目标还很遥远,今天,我们也要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一步”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也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指望着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想让每个家长,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下,知晓大的趋势,做出正确的选择。
说白了,让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这,难道不是教育最大的功能吗?
三川玲
2015.7.15
第一大困境 应试教育体系
最大的危害,是僵化头脑
考试这种形式,本身没有错;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所做的教学方法,本身也没有错。错的是,考试被异化为“教育圣经”,导致了教学方法严重偏离,最终影响了孩子正常掌握知识、塑造性格、健康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
很多人痛恨考试这种形式,痛恨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育,以及大量的重复练习、家庭作业。其实,我们反对的,不应该是这些“方法”,而应该是“使用的目的”。
应试教育对孩子教育阶段的最大危害,不是疲惫了身心,而是僵化了头脑,让孩子在疲于奔命追求成绩的同时,丧失了“认识自我”的过程、“肯定自我”的可能。
简单来说,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这个权利。但是,很多孩子一进入学校,就迅速被考试成绩分为了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谓的落后一点的孩子,有可能是思考得更有深度,也有可能是还没有引发兴趣。但是,这样迅速地、违背了成长规律的划分方式,会扼杀很多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事例也都在印证着这个现实。比如说,很多小学时期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到了初中就销声匿迹;很多中学时期的落后生,会突然有一天“开了窍”,突飞猛进;很多大学毕业后,在某一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人,整个学生时期表现都很平常。
这进一步说明,过早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学习优秀与否,无论对当时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一般甚至很差的学生,都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根本不是阶段性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价值,从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可以实现的。
在这里,我不想具体去反驳那些认为“考试虽然有缺陷,但却是相对公平的教育手段,所以改不得”,“中国经济还不发达,素质还不高,国情如此,无法改”等等的观点。我只想说,如果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按照应试教育,养成了应试的思维,那么,我们将用不可能进行教育的改革。
什么是应试思维呢?第一、别人给你出题,你来完成答案;第二、答案有标准;第三,标准在别人手里;第四、成绩会被比较。这看似公平地评判手段,其实充满着偶然性、片面性、限制性。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式害了内容”的悲剧。考试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而诞生的一个手段而已,却成为了制约掌握知识的桎梏。
那些看似重要的考试成绩、排名,其实都是不断地去干扰孩子“健全独立思考”,“培养自我认知”,“塑造个性和价值观”的做法。
考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因为“应试”却损害了孩子的思维。当在学习的时候,以考试为目标,那么,就会在就业以入职为目标,创业以上市为目标,深造以考证为目标,就算在生活中去旅行,也会以景点为目标——这就是应试思维带来的全面危害。
我们的家长,很多时候是被“考试”给吓着了,觉得这似乎是天经地义自古到今的永恒之事。其实,很多类似的事情,一旦突然被取消或减弱,你就会发现没有了反而更好。就像曾经的“接班制度”(父亲的工作可以由儿子接替),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多么正常的事情,现在则都知道那是多么的不公平和荒谬。
欧洲很多大学,就不用考试,采用的是注册制。但是,上大学容易,毕业就很困难。有一些热门的专业,大学第一年就淘汰50%,而到了最后,则只有20%的学生能够毕业。当我们的孩子,为了上小学、中学、大学而补课请家教的时候,他们则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请家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进入大学的机会,但毕业只能靠真才实学。
“高考状元”是应试教育的一个集中体现。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明了,“进入大学”和“学成毕业”,肯定是后者更为重要。但是,我见过毕业多年的人,提及自己辉煌成就的时候,还会拿高考成绩、高考状元说事。那只能说明在考入大学之后,他并没有真正获得学习上的突破。
所以,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付出努力后的毕业和学位,而不是进入过哪所大学。我们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大学后,近乎百分之百的毕业率,和别人真正靠努力获得的毕业证相比较,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每次都考100分,而是真正地掌握知识;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压倒其他人获得第一,而是要突破自我;我们的孩子,不需要成为高考状元,而是终身的学习,在一生中真正地取得体现自我价值的成就。
任何社会体制,都应该把人作为第一位来进行设计。考试同样如此。“高考”所带来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之后,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
我们的孩子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应考,而且造成了应试思维的禁锢,丧失了创造性。其实,这些,并非不可以改,改起来也没有那么难。
困境应对
从68分到100分,到没有分数,为什么不可以?
对于考试,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你重视它了,它就绑架你了;你忽视它了,它就自然渺小了。考试,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我们如果知道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也就会知道考试对孩子真正的危害在哪里,自然,也就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下面,结合我经历的事例,聊一聊家长的应对。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比阶段性的成绩更重要
小丸子在幼儿园的时期,因为我们工作的变动,她前后读了公立、私立、国际的三个幼儿园。也就是说,她没有系统地进行任何一种幼儿教育过程。尤其是在最后的国际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有俄罗斯、日本、荷兰、法国、非洲等等的同学,很多小朋友连汉语都不会说,也就根本不可能学习什么拼音、认字、古诗、算术了。
同时,我们在家里也不进行任何的专门学习,我甚至把朋友送的识字卡片都让奶奶给扔了。但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小丸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刚开始,我们和她一起读绘本,后来,她突然有一天开始给奶奶读绘本。奶奶惊异万分,拿出一本书让小丸子读,结果发现小丸子已经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了。
当小丸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还需要“考试”。我认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是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的,为什么还要先进行测试呢?结果,小丸子根本无法应对算术、英语、表演、拍球这些考试项目,铩羽而归。
我还听说北京某小学,在2万多名孩子中挑选两百人。我不敢想象考试现场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但是,我觉得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那绝对不是舒适和愉悦的。小小年纪就面对如此动物世界般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场,让孩子对学校、老师、学习会是怎样的一种印象?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马上带小丸子去训练这些项目,而是鼓励她:“这些测试,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不能代表什么,任何人练习一段时间后都会掌握,你是妈妈心目中最优秀的”。
我一直都认为,如果入学测试是为了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自然是十分好的做法。但是,如果把这个测试作为是否接收某个孩子的理由,那简直就是荒谬了。接受教育本来就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却人为地去设置障碍,造成孩子身心永久的伤害,实在是令人愤懑。
最后,和我的判断一致,针对孩子的技能考试,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对刚刚开始学习的孩子来说,心理上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所谓的幼升小的测试,根本就是在测试家长。小丸子进入到了一个很好的学校,根本没有经过任何的测试。
二、兴趣爱好的发掘,比全面优秀更重要
于是,认识很多字,看了很多书,但在很多学习类型中“零基础”的小丸子,进入了小学。
当时,他们班上和她一样“零基础”的孩子有一半,另一半则是基本上把小学一年级该学的都学了的。老师说,她并不为孩子是不是零基础烦恼,她烦恼的是一个班的水平不一致,大家如果一致的话,教学更有效。而且,她还说了一个趋势,近几年来,零基础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学,也越来越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
说白了,早学的那些孩子,也要和零基础的孩子一起,从头再学一遍。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往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会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分散。
当然,这些早学孩子的家长,会不满意“小学三年级之前不留作业”的措施,自己给孩子上补习班,买练习册。而我们呢,则放任孩子不写作业,在家看书画画,把学习的任务都放在课堂上。
不可否认,那些应试的课程和训练是有效的。第一次语文阶段的测试,小丸子同学得到了68分。
当然,我的心里是有数的,依照小丸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应该得到这么低的分数。只是,她从来没有受过考试的训练,没有掌握要考试的基础知识而已。
同时,小丸子甚至根本不知道“68分”意味着什么,因为,她是很自豪地告诉我们的,“我考了68分耶!”在她的心目中,这个一个很大很大是数字了——感谢老师没有当众公布每个孩子的成绩和排名。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和丸子爸爸认真地商量后,决定:什么也不做。也就是说,我们不想采用一些训练方法,让孩子的成绩迅速得到提高。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于是,我们就给自己设定一个预期:到了期末正式考试的时候,就算再考一个68分,或者更少,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不给孩子补习,不写作业,时间用来干什么呢?用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小丸子喜欢看书,我们就提供大量的书给她看。由于我们不限制她看书的种类,她几乎是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一会儿看低幼的绘本,一会儿看课本,一会儿看全是字的小说,甚至会拿我们工作用的教育书籍乱翻一通。
有一次,她在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姐姐那里,翻看了一本《猫武士》,回来后就想买那本书。于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陆续给她买了37本《猫武士》,她用了两年的时间,看完了这百万字的小说。
同时,她的绘画也基本上开始以猫为主题,每天都花大量的精力去画猫,画各种各样的猫。我们家几乎任何的地方,都充斥着小丸子画的大大小小的猫,怎么也有几千只了。
我们就这么每天看她这样玩着,等待着。令我特别欣慰的,是小丸子从来都没有受到“分数”的干扰。而且,无比地热爱着学校、老师、同学。有一次,我问她,如果我们搬回广州,或者其他地方怎么样?她回答说,只要能够把白家庄小学、老师和同学一起搬去,去哪里都行。
小丸子喜欢学校,喜欢上学,喜欢学习,这对于我来说,就算她一直考68分,都是值得欣慰和骄傲的。同时,我也认为,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知识的真正掌握,比100分更重要
就这样,一直到了期末。已经过了考试好几天了,小丸子都没有主动告诉我们考试的成绩。
我和丸子爸爸私下里说,“肯定考砸了,不敢说”。最后,在憋了很多天之后,我们终于忍不住问她“你们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小丸子像是忽然想起来地说,“出来好几天了,在书包里”。
结果,她像是上次拿出“68分”的考卷一样,平静地说,“两个100分,一个98分”。我们有些吃惊,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零基础的小丸子,考试的成绩提升有那么大。
当然,我们也和上次一样,表示“分数不少”,仅此而已。没有兴高采烈地庆祝,更没有任何奖励。我们想让她知道,考68分我们不会生气,考100分我们也不会兴奋——分数,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后来,几次的考试,小丸子的成绩都挺好的。但是,通过我们和她聊天,虽然他们班级从不公布成绩,不进行排名,但是,她远远不是班级里的优秀生。但是,我们也对她没有任何关于成绩的要求,只是叮嘱她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画猫和考试,都是如此。
有一天,小丸子回家说,他们学校取消考试了。我当时的确一愣,觉得这教学改革的力度也真是很大。于是,小丸子他们的考试,就改为“游戏闯关”了。
后来,我才发现,这不考试的“游戏”,比考试更难。比如,就语文来说,把原来的一张考卷所测试的内容,分解为几个游戏,比如背诵的游戏,朗读的游戏,写作的游戏等等。而每一个游戏,都是抽签来决定测试内容,比如背诵吧,你需要把每一篇需要背诵的都背熟了,才去找老师“挑战”,抽签决定背哪一篇。会给你三次机会,没有挑战成功的,可以另外找时间再来。
也就是说,闯关的游戏,需要每个孩子真正的、全部地掌握了知识,才能顺利通过。这显然更难、更费力,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但这,也最接近教育的本来目的:让每个孩子都通过,都学会。
我问好不容易才全部闯关成功的小丸子,“你觉得是现在的闯关容易,还是原来的考试容易?”,她说,“当然是考试容易了,一张卷子就搞定了。现在闯关,每个关有三或五次机会,相当于考很多试呢!”
作为家长,在孩子考60分的时候不着急,在孩子考100分的时候不得意,在孩子没有成绩的时候不慌乱,在于你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心定了,孩子也就有了抵御考试这种形式的能力了。
四、应试体系下的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
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我们算是经历了扩招前正宗的高考。但是,大学毕业之后十几年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所经受的大学教育,真的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觉得,从我身边的朋友来说,越是做出较大成就,人生的幸福度越高的人,越是和大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就丸子爸爸而言,学的机械和经济,毕业后从事媒体,做记者、主任、总编、总经理,是全凭着自学能力和兴趣爱好才达到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上过大学的还是普遍好一些”。是的,我承认这个现实。但是,恰恰是应试制度让本来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孩子,丧失了继续教育的权利。那些因为不公平的高考制度而没有上大学的人,无论智商还是特长,都不逊于“考上大学”的人。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跑赢了别人,享受了既得利益,就承认不公平的规则。因为,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制度下的弱势一方。说白了,不能因为你有了城市户口,就觉得户口制度本身就是合理的;不能因为你所在省份名额多,考取了大学,就剥夺同样甚至更优秀的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
再说,现在的社会氛围,已经更加宽容;现在的教育资源,已经多样化;现在的孩子,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说实话,如果丧失了大学精神,就算是北大清华,我也不觉得有多么重要。
前时,丸子爸爸去意大利采访了很多大学。在一所世界领先的环保基因的学院里,他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博士。这位女博士毕业于某省普通的大学,丸子爸爸就问她,是怎样来到意大利加入这个实验室的。这位女博士说,“我得知这个项目是向全世界公开招募,有两个名额时,就想,其中一个为什么不是我呢?”
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以及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那么,上哪所大学,甚至上不上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
如果家长总根源上明了了考试、分数、学校,对于孩子成长的最终意义。也就自然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了。
第二大困境 教育资源不公
不逃离,不抵制,努力营造小环境
关于教育资源不公,说起来都是泪。
现实的情况,一是地域上不公,二是制度上不公,三是经济上不公。
地域性,是依附于户口制度之上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户口制度现阶段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至少也应该在教育上实现跨越地域的平等。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每个阶段都严重地存在着地域差别。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都有着严重的差别。
制度性,这是很令人无奈的现象,好的教师、政策,除了集中在大城市之外,还集中在政府资源体系里。我们的身份,经常除了“外来者”这个标签之外,还存在一个“老百姓”的身份。也就是说,你离资源的分配者越远,你也就越难享受到这个资源。
经济性,教育产业化,造成了以经济标准来衡量教育成绩。在投入上,某些极少的学校占据了大量的资金、政策、师资的资源。但是,这同时就剥夺了其他大量的学校的权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当某些学校有专供的蔬菜,有专业的游泳池,开个运动会都去鸟巢的时候,很多学校连干净食堂,整洁的课桌,100米的跑道都没有。
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广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被迫挤破头皮买高价学位房,找关系花巨资来竞争这有限的好学校呢?难道我们就此没有了自由在中国的城市生活的权利了吗?难道就只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
家长应对
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去了解所谓的名校
一,教育的核心,是孩子,而不是学校
在北京,有一种培训课程,收费极其昂贵,却非常受到家长的热捧。这就是熟悉所有小学入学政策以及应对方法的老教师,每年对家长讲解政策的课程。
很多家长几乎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当作入学圣经回家按图索骥地让孩子照着做。同样是这些家长,不仅研究每个学校的升学率,对口中学,教学理念,甚至熟知每个老师的资质,授课特点等等。这样费尽心机的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
但是,他们又很少用同样的精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怎么描画”。我真的不知道这句被很多家长奉为金科玉言的话是从哪里来的,但真的很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遗憾。孩子怎么会是白纸呢,要知道,每个孩子从性格到习惯,从天分到禀赋,都是千差万别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不去了解孩子,而凭想象给予他最好的教育条件。就像是不考虑孩子的胃口,请最好的大厨烹饪出一桌美味的佳肴。问题是,当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需求,而去强调大厨的水平和食材的宝贵。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真的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而且,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施教者,而是受教者。也就是说,教育的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学生。
有次,我和一个意大利的教育机构聊起一个课程,想详细了解老师教授的内容。但是,意大利的老师却提供不出,“我都没有见到学生,怎么知道会讲什么呢”。我思考了良久,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学生。
二、合适的学校,比最好的学校更重要
无论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之下,都没有最好的教育之说。也就是说,这个追求其实是无止境的。你到了最好的城市,上了最好学校,还要上最好的班级,找最好的老师,对你的孩子也要最好。如果是在这样的“人造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算是各项表现都很优异,那么,我想他也同时缺失了自我成长和自我学习的宝贵机会。
曾经,我见到一些家长,花费了巨大代价,把孩子弄进了好的学校。甚至,分到了这个年纪最好的老师任班主任的班级。但是,后来,因为个人原因,班主任要更换,结果,这些家长集体到学校抗议,要求留任班主任。我想,这个事件,无论最后成功与否,都会给孩子造成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因为个人原因,去干扰学校教学秩序。
同样的,很多家长由于过于强调“最好的条件”,一旦发生了对自己孩子不利的情况,就会做出很不理性的举动。例如,给老师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以致于老师谁也不敢得罪,一个班级设置了8个班长;向老师提要求,让自己的孩子当表演的主角,把本来一场正常的演出,搞成了权钱的较量;当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私下请老师单独给孩子补课,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照顾……
这些,都是“要给孩子最好”的思想,导致的扭曲的行为。
所以,家长首先要去除的,是名校、名师情结,因为无论是金钱和权势,永远有比你更加强大的家长存在。一位小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禁止家长给老师送任何的礼物,哪怕是一枝花,“你送一支花,就有人送一束花,还有人就敢送一车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如果某些所谓的好学校,是靠资源投入而获得的良好条件,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学校,不上也罢。我有一个朋友,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了一所名校,但是半个学期就主动调走了。因为他的孩子很内敛,但那个学校的整个氛围都颇张扬,家长也动不动捐几十台电脑什么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压力过于大了。
三、切实做出努力,比强调外部环境更重要
就像前文所说的小丸子的学校,很多家长肯定会说,“北京的学校真好”,“小丸子真幸运”,“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学校,也没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家长所要做的,不是去寻找这些,给孩子上名校、找名师,而是在任何的环境下,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然后,去尽力地呵护。
当小丸子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同样有同学一放学就回家学拼音、算术的;在小学的门口,我也经常听到一些家长互相交流上了那些补习班,在做哪套练习册;减少必修课,增加兴趣课,取消考试的改革,同样会有家长质疑,觉得自己的孩子落后了怎么办;有一些措施,也会遇到阻碍而取消,有着波折和困难。
关键,不在于外界环境,而在于家长的内心。如果你的内心里不够坚定,就算在任何的学校里,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就算学校的环境再不理想,你的孩子也可以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别人学奥数,上补习班,你顶不顶着住;别人当三好生优秀生,你淡不淡定;别人考100分,你孩子考68分,你生不生气;别人考级拿证,你的孩子只会乱写乱画,你焦不焦虑。
这些无论在任何的地方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些简单的关口没有过去,我觉得就不用讨论地域、学校、老师之类的区别。
第三大困境 家庭教育
父母不是投资人、生产商和牺牲品
中国的父母,似乎是全世界最为重视孩子教育的;但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很多家长却过多地强调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
如果说,传统的家长会以“光宗耀祖”为教育孩子有所成就的宗旨,那么,现代的很多家长,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出人头地”为教育的目的。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社会遗传”造成的后果。所谓“社会遗传”,就是文化、历史的某个时期,形成的某种观念和行为模式,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后,还存留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譬如,50年代出生的很多老人家,对饥饿就有着强烈的社会遗传,见人的问候语多是“吃了吗”,请客吃饭永远会说“够吃吗,菜还有”,总是担心别人吃不饱。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其实也有相当严重的社会遗传。比如说,“上学听老师的话,上班听领导的话”,“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考不出好成绩,将来就没出息”等等。这些很多家长顺口都会说给孩子的话,仔细想想,推敲一下,其实很多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中关系,也已经有了变化。那么,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我们生育孩子,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也不是为了养儿防老,孩子既不是你的附属物,也不是你的复制品。亲子关系如果没有随着时代一同进步,那么,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会失之偏颇。
家长应对
陪伴,品格,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一、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不要越界
家长不是投资人。有家长经常给孩子算账,上幼儿园花了多少万,上兴趣班和补习班花了多少万,买玩具衣服花了多少万,去旅行度假花了多少万……然后,说“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呢”。
我想,家长不应该给孩子算这个帐。因为你对孩子的“投资”,并没有征求孩子的同意。这样说,的确显得有些不知好歹,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当家长把为孩子付出的金钱、时间、经历,都算成是对孩子的投资的话,自然会要求更多的回报——哪怕是心理上的回报。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统领家庭教育,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就是说,孩子不愿承受压力,家长觉得投资失败。
家长不是生产商。还有的家长,觉得生养孩子就是完成任务。我尽量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产品的合格。于家长,就问心无愧了。但是,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孩子不是产品,不能在家靠父母,去幼儿园和小学靠老师,兴趣爱好都交给教练,玩乐就送到游乐场,外出旅行就交给旅行团。父母期望孩子幸福和优秀,但源泉在于自己,而不是用各种方法去锻造孩子。
家长不是牺牲品。上个世纪70、80年代,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于是就经常听到“宁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要供孩子读书”的话语。时光过去了几十年,很多家庭没有了经济条件的束缚,但很多家长辞职当了全职妈妈,整天接送陪伴孩子,也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一直都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奉献,是做好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期,时间和精力偏重在孩子身上无可厚非,但父母完全有可能保持自己的学习和进步。过度的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或者,超出能力范围去成全孩子,结果往往是造成了不平等的家庭关系。
二、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可以幸福
我一般很少参与家长圈的聊天,因为他们都在谈论孩子。难道作为父母,不应该聊孩子吗?是的,可以聊,但别聊的太多。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不同家庭,彼此之间过多地谈论,总会让很多家长产生“比较”的心态。更有意思的是,家长往往在别人面前故意
贬低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要是别人真的这么认为了,则会回到家里训斥孩子不够优秀。
于是,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家长更是生活在“三十岁后以子为荣”的期望中。
有人说,中国人是群居的生活方式,任何事都喜欢凑在一起。但是,对于教育,我特别想说,还是每个家庭保持各自的特点为好。从小到大,我看到很多孩子在统一的标准的被迫成为了“失败者”。
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的悲哀。因为一个孩子最大也是最后的支持,正是来自家庭。我们往往过早地把孩子按一个标准教育和生活中了,过多考虑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了。
三、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在中国现有的教育环境中,尤其重要。
不过,真的没有所谓的适合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也没有所谓的家庭教育专家。
我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的来信,咨询关于教育的问题。但是,我一直都认为我不是教育专家,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分享的,往往是我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一起和大家分享。
我认为,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性格,和自己认可的方法,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特性,来教育孩子。
所以,我更为强调的是“家庭生活”而不是“家庭教育”。或者,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首先是陪伴,亲情让孩子有安全感;其次是品格和个性、习惯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再次是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最后才是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生活环境。
备注:本文插图来自于我敬重的丰子恺先生。他以特有的童心,绘制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漫画。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和作品还具有相当的价值。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
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活趣之家活动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
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