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都给孩子帮了哪些倒忙?

2016-04-12 三川玲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407篇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为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就帮孩子吃,帮孩子穿,帮孩子学习,帮孩子屏蔽危险;可是,我们很少去问问孩子,“你需要父母的帮助吗”,“你对父母的帮助感到开心吗”;这导致父母辛苦的付出,其实是帮了孩子倒忙!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做事,快快地进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为孩子做出一些付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这些凝聚了父母殷切的期望和浓浓的爱意的付出,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有用还是没用,甚或,起了相反的作用呢?

 

很多家长会嗤之以鼻,“我们为孩子好,为孩子辛苦地付出,难道还会害了孩子不成”,“你这样质疑我们,是和家长站在一起的吗”?

 

但是,就如同爱会伤人一样,付出也会害人。

 

父母爱孩子,如果表达的方式孩子接受不了,那这种爱就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父母为孩子付出,如果付出的东西是孩子无法感受到的,那这些付出就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

 

我们都知道,真正地帮助一个人,就是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所需要的。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忘记这一点,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就把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在我们认为的适合的时间,全都给到了孩子。可是,我们很少去问问孩子,“你需要父母的帮助吗”,“你对父母的帮助感到开心吗”?

 

下面的这些行为,是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会对孩子做的。我列出来,并不是要批评什么,而是给大家,也给我自己,提一个醒。

 


第一个倒忙:过度关心孩子的吃穿


有一次,我带小丸子去医院拔牙——新牙长出,乳牙还未掉——那位牙医感慨说,“这样的情况,比前些年要多的多了。原因呢,就是现在的父母,给孩子吃的太精细了,太软了,结果导致了牙齿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

 

我忽然惊觉到,我们心疼自己的孩子,看似是对孩子好,其实,反而是帮了倒忙呢!

 

作为父母,哪有不关心孩子的健康的呢?我们想让孩子吃的卫生,吃的营养,长的健壮,少生病。但是,实际上,我们是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保护”好就可以了。

 

但现实中的情况呢?恰恰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吃的粗糙一点才是正确的。我也要反思下要注意的几点:

 

1、家里平时饮食是什么水平,孩子就是什么水平。品类上,可以为孩子有区分,但不是在档次上的划分。不能家长吃青菜米饭,给孩子包饺子喝鸡汤。

 

2、正常的吃饭是什么形式,就给孩子什么形式。鸡蛋,不用大人剥了皮再给孩子;吃鱼,也不要大人挑了刺给孩子吃肉;吃虾,也不用替孩子剥了皮;吃青菜,也没有必要大人吃茎孩子吃叶子。

 

3、大人不要盯着孩子吃饭,命令吃多少怎么吃。不要盯着孩子吃饭,“多吃点儿,这哪儿够”,“别光吃饭,夹口菜啊,注意喝汤,多干啊”,“我看你就没吃饱”。气氛这么紧张,孩子吃饭的心情都被破坏了,长期以往,每次吃饭都如此,还会影响消化呢。

 

4、孩子不是客人,要参与到吃饭的整个环节。就算孩子再忙,也可以花几分钟帮助拿下餐具,摆下碗筷。吃完了收拾下桌子,扫下地什么的。家长为孩子省下来的那些时间,其实并不起到什么作用的。

 

在孩子的穿衣上,也同样如此,家长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再加上担心,来为孩子挑选衣服的。结果呢,总是比正常的多一件,孩子穿起来不舒服,也影响身体健康。

 

1、比大人穿的少一件。

 

孩子的体温,普遍比大人的要高一些,这是科学已经证明,且大家都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孩子们不仅热量大,还爱动,一动就满头汗。我去问过儿科的医生,现在的孩子感冒最大的原因,不是穿少了,而是穿多了——穿的多,就容易出汗,汗沾湿了衣服,反而造成了感冒的诱因。更何况,绝大多数的大人,是让孩子比自己穿的多一件。而我们应该给孩子穿的,是比自己还要少一件。这一来一去,就是三件衣服啊!

 

2、要让孩子有挑自己选衣服的权利。

 

哪怕你觉得厚薄不合适,场合不合适,搭配不合适,也要让孩子选。孩子现在是在学习如何穿衣,如果你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当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了,他们就会穿出你想都不敢想,看都不敢看,让你噩梦连连的奇装异服的!

 

3、不要过于强调品牌而非穿着的感受。

 

很多的家长会给孩子买超过消费水平的衣物,也就是说,自己都舍不得,没穿过的,买来给孩子穿。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并不是说名牌的东西不好,而是该怎么看待的问题。如果家庭过于强调衣物的价格和品牌,对孩子说,“这可是半个月工资给你买的,这可是某某名牌”,那么,孩子也会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

 

其实,无论品牌如何,还是穿起来要舒适,这才是评判的最好的标准。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对待生活要实在一点,本质一点,不要在乎外在的,别人的眼光。

 


第二个倒忙:过于关注孩子的安全

 

前几天,童书妈妈参加了一个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组织的儿童保护的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不仅有佟丽华这样的法律专家,还有北师大宋英辉这样的学者,以及最高检察院,教育部的官员,还有国际救助儿童协会这样的国际组织。

 

大家在谈到具体如何去救助、帮助更多的儿童之外,也发现另外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根据实际的数据显示,在儿童身上发生的危险事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那为什么很多的家长感觉到每天有那么多危害孩子的事件呢?很简单,现在的媒体比以往更发达了,现在的父母也比以往更关注孩子的安全了,这就造成了大家普遍对孩子安全的恐慌心理。

 

我理解,就算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更安全了,但是,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是受害者。因为无论几率再低,受害者就是百分之百。

 

那么,我们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危险,该如何面对呢?这才是每个家长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防范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趋势,就是过度的防范。


给孩子戴上GPS定位的手表,穿上安装了跟踪系统的鞋子,在所有的教室都装上摄像头,给学校增加保安增高围墙,取消课间的室外活动,给所有的操场、跑道都铺上塑胶,不给孩子安排餐食,减少集体外出的活动……

 

这些措施有的有必要,有的没必要,还有一些,是起到反作用的——因为干扰了孩子正常成长所需要的运动、饮食和健康。试想下,孩子如同被“关在牢笼”里,怎么能指望孩子会成长为健康、活力、坚强、聪慧的年轻人呢?

 

让孩子更安全的方法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运动和锻炼。当然了,这里的运动,不是那种家长帮忙穿衣拿装备,在体育馆里跟着教练学习的那种。而是野外的、自由的,和真实世界接触的那些运动。登山、徒步、骑行、攀岩、露营、定向……这许许多多的运动,都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能力更强。

 

1、让孩子参加多样的、自由的、有强度的运动。

 

这主要是观念的问题。我们太注意孩子的安全了,连孩子正常的运动也给剥夺了。我们的孩子,每天连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都没有,更何况专门地去学习和热爱一项运动了。

 

家长把孩子的运动直接和“考级”、“比赛”、“证书”等等挂起钩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家长专门接送,找教练和老师,在专业的场所,上专业的课程。

 

我不是说这样的锻炼不好,但“太正规了”、“太文明了”。很多时候,孩子是在“野玩儿”中得到真正的磨练和提高的。比如踢野球,打街头篮球,爬山,玩滑板,骑自行车等等。


这些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和装备,孩子们凑在一起就能玩,玩的时候难免发生碰撞、冲突的运动,才是最能锻炼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的。

 

2、适度的危险,是孩子更加安全的保证。

 

在很多的运动中,划伤,崴脚,碰撞、流血,病痛,都会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为了避免这些危险,就放弃掉相应的运动,实在是太可惜了。

 

要知道,适度的危险,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更让孩子有了对应安全的能力。

 

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是“孩子不能离开我的视线”。把一根长长的、无形的绳子,牢牢地拴在了孩子的身上。一旦孩子有了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刻地冲到前面去挡住。

 

问题是,当孩子面对一个小的困难的时候,可以摔个跤,可以划破手,可以碰个包。但是学会了避让,学会了跳跃,学会了奔跑……甚至,学会了使用刀子,学会了使用锤子,学会了野外生存。

 

但是,如果父母因为前面小小的危险,阻止了孩子去学习的话。那么,孩子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老,当孩子面对新的危险的时候,结果就太可怕了。

 

3、经过冒险,才能有更好的心理素质。

 

这一点要特别拿出来说。因为,我们孩子的心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很可笑的是,家长一方面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竞争力,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孩子关在保温箱里。可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素质。这一点,几乎所有家长都知道,也几乎所有家长都忽略了。

 

学的再好,临场发挥不出来也是白搭。那么,我们家长在做什么呢——就只会帮助孩子缓解紧张——这可真是南辕北辙。要知道,这个时候,反而是应该让孩子呈现出更兴奋,更自信,更渴望的状态。

 

我和最强大脑的Dr.魏聊天,他说在比赛的现场,问选手“紧张不紧张”的时候,外国选手最大的不同,是在“紧张、激动”之余,更加的是“兴奋和渴望”。也就是说,有一种为比赛而“摩拳擦掌”的冲动。而这,和外国的选手大多喜欢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来自南美的那个小伙子,甚至是极限运动的热爱者。

 


第三个倒忙:过多强调竞争与责任

 

可能是很多家长自己工作的压力所致,他们会特别强调未来社会的残酷性,“就是弱肉强食,你不努力,就会失败”,“失败了,连饭都没得吃!”

 

并且,把孩子的未来规划成一个不能断裂的链条:

 

“不好好学拼音和算术,怎么能考进好的幼儿园;不上好的幼儿园,怎么能进好小学;不上好的小学,怎么能升重点中学;不上重点中学,靠什么进名牌大学;不上名牌大学,怎么能找到好工作;没有好工作,怎么能成家立业……”好像在这条路上,任何的失误都不能有,有的话,整个的人生就失败啦!

 

然后呢,把孩子每天的最小的行为,都和这个挂上钩来。

 

“这个单词都不会,英语不学好,将来这么办?”

“这道数学题都不会算,数学不学好,将来怎么办?”

“这篇日记写这么差,语文学不好,将来怎么办?”

 

说白了,就是吓唬孩子,以期得到逼迫孩子努力学习的结果。但是,这种方法如果每天都用的话,那就是对孩子的打击了!我可不敢相信,有什么样的孩子,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来应对这样的“激励”。

 

还有的家长呢,过多地去强调所谓的家庭责任。常见的现象,就是现在虽然很多家长已经没有了“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很多家长还是想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或者说,想帮助孩子能够学到一些孝道,多一些责任感。

 

于是,他们就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拿一些问题去引导孩子,


“你有钱了,会给父母买大房子吗”

“你成家了,会不会就不要父母了呢”

“如果父母有病了,你会不会伺候我们啊”

 

我觉得吧,其实很多这样问的家长,并不是要求孩子长大后真这么做。说不定孩子真这么做了,他们还会不接受呢。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渴望听到孩子“答应”的话语,觉得这样会让孩子学会“感恩”。

 

我不得不说,立意是好的,但效果是反的。也就是说,孩子其实还不理解什么是家庭责任的时候,就算根据你的意思,回答了“是”,但是,内心其实是模糊的。如果家长强调的多了,还会产生逆反的效果。

 

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长大后如何对待你,首先是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如何对待他。同时,还有作为父母的你,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朋友,这些,会对孩子影响的更大。

 

换句话说,父母如何面对现在的这个世界,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怎样对待你。与其费劲巴拉地去教孩子如何感恩,如何孝顺,不如做好父母自己该做的,就足够了。

 


第四个倒忙:每天无用地唠叨说教

 

这一条写在最后,但应该是评为孩子最讨厌的“帮忙”。


为什么要排在最后呢,恰恰是因为这种现象非常突出,威力十分巨大,完全可以涵盖以上的几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唠叨和说教”的这种形式,可以是以上任何一种的内容。


 “多喝水!”

“吃那么少,能行吗”

“别老是吃肉,多吃点儿蔬菜”

“多穿一件外套了,小心外面冷”

“跑……慢……点儿,小心摔跤”

“上课好好听讲,听老师的话”

“我培养你,那么辛苦,容易吗?”

“只管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别做”

“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上好大学”

“考不上好学校,什么都完了”……

 

可是,请问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我们也经历过童年,难道唠叨真的有用吗?难道我们身边的杰出的人,都是因为老爸老妈的唠叨而成就的吗?

 

唠叨所造成的后果,会让孩子愈加反感,而父母借此加重唠叨。最后,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而父母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把唠叨的时间,用在观察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有需要父母的地方,就是对他们的关注,理解,陪伴,支持。

 

2、把唠叨的内容,变成对孩子的鼓励。很多父母生怕孩子骄傲,就老是打击孩子,但由此让孩子丧失了自信,那真是得不偿失。

 

3、如果你想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自己的口水。从来都没有听说口水有什么价值的,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4、不要把目标设立得太高,也不要太着急。孩子总归是会成长的,为什么不给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呢?而且,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你总是爱你的孩子的,你总是希望孩子快乐和幸福的,不是吗?

 

备注:本文封面和插图,来自法国著名绘本大师旁帝的作品《卖爸爸卖妈妈的商店》。书中列出了几十种类型的爸爸妈妈,如果小朋友不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就来这里换哦!


更多有趣的绘本和图书,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了解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


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