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个故事:拼爹不是拼物质,而是拼精神

2016-05-31 三川玲&许应花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434篇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家庭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自从童书妈妈的读书会成立以来,每个月三个周末,一共会有一百个家长在一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对教育的理解,互相地交流和碰撞。

 

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喜欢大家彼此坦诚地探讨。

 

孩子,挑战》,《教养的迷思》、《爱的教育》、《可汗学院》、《夏山学校》,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共同读了五本书。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陷入一种深深地苦恼,那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也就是说,当我们憧憬、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学习、参考、借鉴好的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现实中出现的很无奈而现实的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户口,或者父母的社保,甚至你从来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去哪里办理的一个证明,而无法“正常入学”——是的,不是上什么名校,就是上一所最平常的学校而已。

 

比如,无论你让孩子上公立的学校,还是私立的学校,都要面临教育产业化和商业化之后带来的所谓“资源竞争”。就是说,这些学校都是在拼硬件的资源,师资的资源。而家长则带领着孩子,一样地去拼,去争,去斗,去抢。

 

再比如,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痛恨我们的过多无意义的作业。但是,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仍然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重复地去做大量的作业。

 

…………

 

可是,无论是中国的教育家,还是一线的校长和老师,还有我们的家长,都知道教育的几个最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即生活”、“学习以孩子为中心”,“先有兴趣,再有学习”等等。

 

可悲的是,我们就此在原地打圈,已经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了。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每次读完一本书,我们都会追问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才是童书妈妈读书会最大的价值所在。

 

是的,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家长可以做什么?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该怎样做,通俗地讲,就是如何“拼爹”。

我觉得,同样地是拼爹,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拼爹,拼的是物质条件。既然现在的教育资源是不公平的,那么,我就倾尽全力地去占有最好的。

于是,很多家长以此为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花费巨资为孩子买高价学位房,送孩子上贵族学校;报最好的培训班、兴趣班;请私人家教,一对一辅导;送孩子去国外演出、比赛;带孩子进行社交,铺垫人脉资源。尽可能地把所有的资源附加在孩子身上。

这甚至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很诡异的现象。就是好学校的生源不足,某名校一个班级才20个同学,原因就是上着上着,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陆续转入国际学校或干脆出国了。而普通的小学里,一个班里挤了90个学生,老师上课要用到麦克风,一个学期下来,连班里的学生名字都记不住。

第二种拼爹,拼的是精神条件。既然现在的教育资源是不公平的,那么,我就给孩子更多的精神资源。

这些家长,没有那么多的财富,也不愿意花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去争夺这些资源。那么,他们可以做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上不了名校,就给孩子买很多的书籍;不上培训班和兴趣班,就全家一起去博物馆、美术馆;不送孩子去国外演出、比赛,周末假期就去野外运动、露营;不请私人老师一对一教学,晚上就陪孩子一起讲故事。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总觉得,家庭教育其实并不是指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多少的物质和资源,而是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构建怎样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人生志趣。

前天晚上,我在看几乎是唯一在看的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窦文涛充满着情感地读了一段话,让我一直以来的思考,有了共鸣。

 

他读的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日本物理学家中村修二对亚洲教育的批评,由于中村修二本人出身于普通渔民家庭,考试成绩也平平,上的是日本三流的德岛大学,这个学校甚至都没有物理系,所以,他对教育的反思,更值得我们思考:

 

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级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

 

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是的,我知道,很多家长听了中村修二的这段话,又会说“人家是天才,我们的孩子没法比”,“说的好听,孩子不上名校,就是起点低”,“孩子那么多,不竞争怎么能成功”……

 

对于这样的想法,我真的只想说,如果我们作为家长的,知道什么是好的,却强调各种客观的条件,把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不给他;不愿意真正地相信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那,和斯巴达把孩子扔到山谷中来考验体质,中世纪用体罚来管教孩子,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家长千万不要再打着“我这是为了你将来好”,而自己不负责任地把孩子推给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了。

 

家长其实可以做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

 

而我们的家长,往往觉得这些太麻烦,太虚幻,太费时费力,找各种的借口,花费大量的金钱,把孩子推向一个个的“民校、名师、培训班、兴趣班、竞赛、考级”的深渊之中。

 

其实,家长可以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我们就是堵着自己的耳朵,捂上自己的眼睛,捆上自己的手脚,不肯相信这个简单的事实,不肯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刚开始,在读《爱的教育》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里面的故事是不是太完美了,或者,太不真实了。而且,那个时代的背景,是不是在一些导向上和现代不符合。

 

但是,最终,我们仍然回到“我们可以做什么”的原点上。


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生活中。每一个阶层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最普通的家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的。我们认为,这才是最伟大的教育。

 

下面的这九个小故事,是读书会的成员许应花所整理的,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读书会中,也分享了很多自己家庭里的真实的爱的故事。我们也很想知道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故事,也请你讲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川玲

2016年5月31日




第一个故事:帮助他人,不要做声

午后,母亲带着我和姐姐,送布给报纸上记载的穷妇人


来到那里之后,我发现这家的儿子原来是自己的同学,“一只手有残疾的克洛西”。于是,乘着这位妇人收拾东西的时候,我轻轻地告诉了母亲。


“‘不要做声!’母亲说,‘如果他觉到自己的母亲受朋友的布施,多少难为情呢。不要做声!’”(P11 贫民窟)


第二个故事: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


我邀请“小石匠”安东尼奥来家中做客。

“小石匠”上衣上粘着的白粉不慎染到椅背上了,我想去擦拭时,父亲阻止了我。过了一会儿,父亲自己偷偷地把椅背上的白粉擦拭了。(P43 小石匠)


第三个故事:平等对待所有人

驼背的耐利来家里做客。


结束后我回来到食堂里,发现平时挂在那里的驼背的滑稽画没有了。这是父亲故意除去的,因为怕耐利看见。(P65 友人的来访)


第四个故事:与他人分享

我的朋友泼来可西和卡隆一起来家里玩。


我们游戏的时候,我的火车好像很中了泼来可西的意。家境贫寒、父亲经常醉酒无暇关爱的泼来可西从未见过这样的火车玩具,惊异极了。


”我想把火车送给他,“正踌躇间,忽然有人把纸条塞到我手里来,一看,原来是父亲。


纸条上用铅笔写着:“泼来可西很喜欢你的火车哩!他不曾有过玩具,你不想个办法吗?’我立刻捧了火车,交到泼来可西手中。”(P83 玩具的火车)


第五个故事:以己之力,真诚助人

“谢肉节”时,我家窗下的布棚有从威尼斯来的马戏班在卖艺。


这天颇冷,看客不多,卖艺的孩子为使看客喜欢,非常卖力。父亲很可怜那小孩子,听了一个画家朋友的意见,于是执笔作文,把我们从窗口所看见的情形等,很有趣地很动人的写下来,画家又画了一张与真面目无二的肖像,登入星期六的晚报。


第二日的日戏,观众大增,场中几乎没有立足的地方。后来表演马戏的人知道谁是投稿者,父亲似乎怕受他们的感谢,出场去了。(P98 小小的卖艺者)


第六个故事:勇于承认错误,坦诚道歉

我和克莱谛吵架了,觉得实在是自己不好,想要道歉,可是谢罪总有些不情愿,觉得那样屈辱的事,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后来克莱谛主动道歉,与我和好。


回家把这事告诉了父亲,不料父亲把脸板了起来,说:“你不是应该先向他谢罪吗?这原是你的不是呢!”


又说:“对比自己高尚的朋友——而且是军人的儿子,你可以擎起尺子去打吗?”说着从我手中夺过尺子,折为两段,扔在一旁。”(P125 争吵)


第七个故事:尊敬师长,懂得报恩

父亲从报纸上得知自己小学一年级的先生尚在人间,于是很欣喜的带着我乘火车去看望。


到了先生家里,叙旧过后,请他去街上吃午餐。老人家担心自己“手这样颤动,恐怕妨碍别人”,父亲代他割肉,代他切面包,代他把盐加在盘子里。


临走的时候,车要开动了,父亲“从老人手中取过手杖,把自己执着的镶着银头刻有自己名氏的华美的手杖给了老人”,当做纪念。(P147 父亲的先生)


第八个故事:同情他人,将心比心

卡隆的母亲去世了,大家心情都很沉重。


下课后我看到母亲来了,就跑过去想求抚抱,母亲将我推开,只看着卡隆。


我看着卡隆独自哀伤的神情,才悟到母亲推开我的缘故,是因为母亲不希望卡隆因见到他人母子亲昵而伤心。


于是,就不待母亲携我,自己出去了。(P157 卡隆的母亲)


第九个故事:关心他人,比照自己

母亲领我去“畸形儿学院”,到了那里,却叫我留在外面,不让我入内。


后来,母亲在信里写到:


我为什么叫你进学院区?……因为把你这样康健的小孩带进去,给不幸的残废的他们看,是不好的。(P164 畸形儿)


备注:本文由童书妈妈读书会成员许应花,根据《爱的教育》(上海译文名译插图珍藏版)整理而成。



三川玲 教育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CKDP(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联合发起人。新媒体“童书出版妈妈”联合创始人。


许应花,全职妈妈,同时也在中科院学习儿童心理学。女儿点点三岁,坚信“身教的力量大于言传”,做一个好妈妈,先要做最好的自己。






征 稿 /留言 启 事


将《爱的教育》这本书列入读书会书目之后,我一直好奇,这样的一本书,如何能被大家讲出花来,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在发言人和讨论环节中,大家贡献了这本书的N种读法,视角涉及思维方式、人类发展指数、身教的力量、爱如何参与教育、践行爱的教育……丰富而意义非凡。


此身教的力量一文,由二组成员许应花整理自《爱的教育》一书。


父母能够带给子女的,最宝贵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足,不是学区房,也不是名校,而是

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孩子以善待生命和生活的道理,带领孩子在最普通的时刻里,也能够体会到自己身上所能闪耀的精神之光。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父母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却经年累月地滋养着自己的生命。


你有哪些关于”言传身教“的故事和经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童书妈妈读书会第一辑书目《孩子:挑战》《教养的迷思》《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爱的教育》

童书妈妈读书会第二辑书目《夏山学校》《全脑教养法》《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团购价购买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这些


爱是全宇宙最伟大的能量《爱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不了多大作用

6分40秒读懂最烧脑的《教养的迷思》

颠覆地解读颠覆性著作:《教养的迷思》读书会

46条荧光笔金句!来自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

如果可汗学院开设实体学校,你会让孩子去吗?

童书妈妈读书会成立感言: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


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