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把穷游变富,又如何把富游变穷

2016-07-12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458篇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童书妈妈曾经写过一篇儿童为什么要去旅行(点击可进入阅读),那是我们第一篇十万加的文章。也有人据此写过一篇《千万不要带孩子去旅行》,据说那是一篇百万加的文章。 


我一直相信,旅行能够改变人生,旅行能够使人生幸福,甚至旅行就是幸福生活的本身;我也一直知晓,旅行可能是赶潮流慕虚荣遭罪和找麻烦,甚至是给孩子负面教育挖的一个最大的坑。


那么,同样的目的地,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花费,同样的带着孩子,为什么有些旅行值得一生回味,而有些旅行让人倍觉人生失败?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试着整理了这九条”千万要“和”千万不要“,与各位共同探讨。热烈欢迎留言赞美&拍砖。


第一、把担心麻烦的时间用来憧憬和享受旅行。

掐指算来,尽管我们三口已经旅行过几大洲十几个国家,但奶奶已经明确表示非常不喜欢跟我们出去旅行。每次临出门,奶奶都会用同情、担心等各类复杂的表情包来面对我们:


担 心:到了地方一定要给我一个电话!(潜台词:阿弥陀佛,千万不要飞机失事,不要火车出轨)


同 情:丸子,多吃一顿饺子,出去外国只有面包汉堡,连口热粥都喝不着(深切同情中)


心疼钱:出门吃饭喝水上厕所都要钱,瞧一眼山也要钱,看一眼水也要钱,看你是游客就提价……(太难理解为什么要出门找罪受了)


心疼身体:赶紧好好休息,出去人都晒黑了,也瘦了,赶紧好好睡觉吃饭补一补。


我必须承认:出门旅行肯定比宅在家里麻烦,会遇到不习惯的食物,可能会生病,也可能有安全问题,肯定会旅途劳顿。简直是自找麻烦,简直就是找罪受!


旅行也许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麻烦、未知和困难组成的,但这远远不是旅行的全部,就像我们的人生。如果把时间和心境都沉浸在担心这些麻烦上面,那么你也许永远都出不了门,也永远享受不到旅行的乐趣。


而在我看来,旅行的大部分乐趣,来源于心理上的憧憬和想象,到了目的地之后的一一印证,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鲜的意料之外的发现。而种种麻烦、困难,反而会令这些快乐更加丰满而富有层次。


另外,我还想提及一个有点悬乎的“吸引力法则”,那就是乐观激情的人总是有更多好运气,担心生病的人真的更容易生病——不信你去看两本书《吸引力法则》和《秘密》,这两本读起来非常流畅的书也许会让你以后的岁月过得愉快很多。

第二、让孩子参与其中,而不是服务孩子。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家长特别怕孩子遇到麻烦。恨不得把孩子放进一个保险箱里,最好什么困难也不要遇到。

 

于是,带孩子去旅行,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就算去旅行了,也把孩子可能遇到的所有麻烦都屏蔽掉,似乎,这样的旅行才是完美的,才是让孩子真正享受的。

 

殊不知,这样的旅行恰恰是剥夺了孩子从真实的世界中,真实的生活中学习的权利。要知道,从来都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世界,那么,在旅行中,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一种体验。

 

我觉得,这是带孩子去旅行的一个前提。

 

我们带孩子去旅行,不仅不要怕麻烦,甚至还有故意制造麻烦,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有了麻烦,才能成长。而解决麻烦,享受未知,那才是旅行的快乐。

 

不要图省事,把行程交给旅行社,让别人安排;要带着孩子一起制定计划,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旅行。

 

一次家庭旅行,会涉及到日程的选择,目的地的选择,交通工具的选择,酒店公寓的选择,玩乐项目的选择……这些工作,是家长委托给旅行社,还是自己来制定,完全是两种效果;如果家长能够带着孩子一起来制定,那就会有第三种效果。

 

第一种委托给旅行社,看似轻松省事,其实就是浪费钱。很多人说旅行体验不好,去了也白去,甚至是“负去”,指的就是这类旅行。

 

第二种家长自己制定行程,不让孩子费事,看似家长很负责任,其实效果也会打折。家长往往要体现出旅行中教育的重要性,给孩子排满了参观和学习的项目。但是,如果孩子根本就不感兴趣,那么,这趟旅行注定也是不愉快的。

 

第三种家长带着孩子制定,则让孩子从小学会规划一个项目的能力。去哪里,怎么去,住哪里,玩儿什么,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数据与资料的收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然后是不同条件的比较,最后是综合地做出决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掌握这些很重要的能力。更重要的,自己参与的事情,他就不会在那里抱怨,而是全力地去感受每一个细节。

 

第三、在一个地方呆下去,而不是七天十国,旅行的本质是体验,而不是收集去了多少地方。


不要贪多贪炫耀,七天十国的旅行,基本等于没去;在一个地方呆下去,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当地的文化。

 

带孩子去旅行,自然和商务旅行,还有年轻人的旅行要不一样。其中一个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

 

因为孩子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所以,孩子需要慢慢地感受,才能有所领悟。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地赶路,那孩子基本什么也记不住了。

 

我们带孩子旅行,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基本上在每个地方都住一个星期以上。有了充裕的时间,就不会有急匆匆的心态,就不会全家都忙着去拍照留言,而是可以从容地去慢慢感受。

 

只有用很长的时间,去慢下来,才有可能让旅行在心中留下印记。

 

第四、去自己内心想去的地方,而不是去潮流流行的地方

 

很多人带孩子去旅行,明显看得出来是跟风;很多人带孩子去旅行,主要是为了炫耀。

 

其实,我们去旅行,不是为了拍照片发朋友圈的——分享自然会增加旅行的乐趣,但绝对不是目的——孩子在旅行中接触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遇到新的朋友,增强某种性格,这些才是旅行真正宝藏。

 

别人的孩子去迪斯尼,自己也要带孩子去迪斯尼;别人的孩子暑假要去美国,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去美国。其实,真的是大可不必。别人有别人要去的理由,你如果没有内心的冲动,去多少次也是白搭。

 

带孩子去旅行,一定要是孩子从自己内心的角度,特别想去的地方。那么,有家长说了,“屁大点儿的孩子,怎么知道自己想去哪儿”。是的,当家长不让孩子大量地阅读,不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不陪伴孩子的生活,不倾听孩子的声音,自然会这样说了。

 

但是,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热爱的东西的,这些东西,就是旅行的源头。喜欢自然的,喜欢运动的,喜欢动物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科技的……甚至,喜欢某一本书的,喜欢某一部电影的——这些都可以成为一次旅行的出发点。

 

前一段,小丸子看了BBC的《新福尔摩斯》,又找来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图书来看,然后跟我说,“很想去英国,去贝克街221B”。这就是去英国旅行的一个很美好的动机,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五、跳蚤市场、市集、菜市场、面包店和美术馆博物馆同等重要。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来一次不容易,于是,就恨不得每次旅行都跟上培训班似的,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一个博物馆接着一个博物馆——直到看吐了为止。

 

别说孩子了,就算大人也会觉得痛苦的。

 

旅行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是旅行不是让孩子去上课的。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旅行的性价比上去考虑问题,觉得如果不去到几十个地点,不学习到具体的知识,“那旅行的钱不就是白花了吗”。这样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厌恶旅行,反而什么也收获不到。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当然要快乐和有趣。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要如此。

 

跳蚤市场、市集、菜市场、面包店,这些生活中的场景,虽然每个地方都有,但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对于孩子的旅行来说,能够发现同类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也就增长了见识,学习了知识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菜市场和美术馆其实是同样重要的。也所以,不要追求面子,旅行是一项长期的培养, 

第六、旅行不是体验超出自己能力的奢侈生活

 

很多家长秉承传统的穷家富路的观念,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坐商务舱,带孩子就坐;平时不住贵酒店,带孩子就只住五星级;平时自己生活简朴,带孩子出去就大手大脚,吃贵的,买贵的……这些做法,还美其名曰:旅行,就是体验好东西!

 

是的,旅行是体验,是要体验好东西。但是,不是体验奢侈的生活,更不是体验超出自己能力的奢侈生活。

 

孩子见识好东西,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自信。但是,如果过了头,那么孩子会觉得这些是他应该有的,反而会瞧不起自己日常的生活。那么,真的是适得其反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旅行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任何经济能力的人,都能够从旅行中发现独有的乐趣。游轮直升机七星级酒店是旅行,背包露营吃自制便当也是旅行。


我们和孩子都要从发现和体验中去寻找旅行的乐趣,去体会到人生的自信,那其实就是你一直想带给孩子的幸福生活的能力。


 

第七、找当地人的优点,不要找当地人缺点,因为找缺点对于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对旅行者本人没有好处。


不要找别人的缺点,动不动就和自己家里比较,旅行不是为了让我们更狭隘;而是让我们更宽容。只有抱着发行美欣赏美的心态,我们才能收获更多。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信心,带着孩子去旅行的时候,动不动就去贬损旅行地的各种情况。

 

“你看,巴黎的楼真矮的,比我们上海的差远了”

“还用手抓着吃饭,太不卫生了,太落后了”

“满大街都是破旧的小车,连豪车都没几辆”

“城市里还是石子路,咱们村里都有柏油路了”

“这都穿的什么衣服啊,白给我都不要”

 

难道,我们旅行就是为了去别的地方“找缺点”的吗?难道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优越感的吗?

 

殊不知,你以为别人的缺点,有的是宗教的信仰,有的是传统的文化,有的,恰恰是对方的优点,只不过你根本不知道、也不理解而已。


这几年,我的很多朋友在做出国游,我都跟他们建议:一定要抱着向这个国家和民族学习的态度去旅行,甚至要让孩子在旅行中尽量用当地人的优点,比如日本团要讲究收拾整洁精致,法国团要艺术化和浪漫,而德国团要强调严谨和理性之美。


让孩子在旅行中,更多地去发现,有一双“发现别人美好的眼睛”,比“给别人挑刺的眼睛”要好得多。

第八、有一条国际舌头比有一颗中国胃,对孩子有用得多。


很多人出来旅行,行李里装着方便面、榨菜、大米和熬粥电锅,出门必寻中餐馆,不时刻强调自己有一颗强大的“中国胃”就无法生存。


我觉得如果老人家已经一大把年纪,很难改变就算了。父母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并且盼望孩子成为国际化的地球公民的话,还是应该做一些表率出来。


事实上,日本的寿司,印度的飞饼,美式牛排,土耳其烤肉、法国料理……世界各国的美食,本来就是旅行的一大快乐,多去吃一些正宗的当地食物吧,大餐馆小吃店,甚至在菜市场买了现到网上找食谱,都能让全家都舌头和胃过得幸福。

 

对于孩子来说,有一条“国际的舌头”比有一个“中国胃”要好得太多太多。


第九、整理照片比秀照片更重要,旅行给自己看比给别人看更重要。

去年童书妈妈整个团队在巴厘岛呆了一周,我们在海边的度假酒店泳池边晒太阳时,发现有不少打扮入时的女子,拿着自拍杆,在海景前、泳池边摆出各路姿势,拍了照片就走了。


这令我非常惊讶,我知道很多跟旅行社的人旅行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我也知道大家戏称黄金周旅行为“朋友圈摄影比赛”,但看见旅行甚至度假本身,真的变成了自拍杆拍照和秀朋友圈,那一刻我真的是呆掉了。


如果要我说我最不想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首选是这些把旅行当成秀照片的人,因为这意味着她的人生将充满虚荣和华而不实。


照片能够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但拍照炫耀不能代替旅行本身。我们在旅行过程中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拍照,那是因为摄影也是记录旅行的重要方式,摄影如果变成创作,那么那也是对旅行的一种深度理解。这跟我们写作游记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我们甚至在旅行过后,会整理成PPT做家庭看片会,跟孩子一帧一帧回顾旅程时,我们曾经热泪盈眶过。


把一场穷游变富,或者把一场富游变穷,其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是否诚恳地面对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否从内心体验出发去实践我们的旅程。其实,人生这个漫长而伟大的旅程又何尝不是如此?

备 注 本文封面及插图来自法国著名插图师桑贝的作品。他特写喜欢画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民百姓,而法国《20世纪大事百科大全》则誉他为“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学”。 


-END-


白滔滔  前媒体人,曾经供职于《新周刊》、《南方都市报》,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新媒体“童书出版妈妈”联合创始人。他是八岁女孩小丸子的爸爸。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


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