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人生苦难重重,我却为此欣喜若狂!
对于我而言,可以给孩子的东西是有限的,无论我拥有多少的物质财富,那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都是有限的。
而生活可以给人的困难,却可以是无限的,而这其实是我的人生里最为宝贵的财富。我希望女儿从小就开始接受苦难,以后寻找苦难,最后享受苦难。
童书妈妈读书会之前读过一本书,相信这本书很多人都听说过、读过,叫做《少有人走的路》。
这个书名,猛一听上去有些“鸡汤”,会觉得是一本很“空”的情感散文。其实呢,作者是一位扎扎实实地行医几十年的心理医生,这本书与其说是个人感悟,不如说是实证与科研。
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会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多年来为世人所推崇。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被这本书开篇掷地有声的一句话给震撼到:
人生苦难重重。
是的,你可能看完了整本书,过了很多天,甚至很多年,你把这本书里的故事、原则、道理……都给忘记了,你也不会忘记这句话!
在这句话之后,斯科特马上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段话的——在北上广深杭州重庆的读书会上,我屡次听到很多人挺“痛恨”这个论断的:
给人的感觉太绝望了。生活本来不易,大家都挺努力阳光地面对未来的,可是这个家伙却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人生注定是苦难的,一场苦难接着一场苦难”,那我们还有什么奔头啊?!
小时侯咱们受点儿苦也就罢了,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之后,不就是想让全家人从此都过上好日子吗?老话不是说,苦尽甘来吗?现在可好了,你告诉我“人生本来就是苦难的”,这不是断了我们的念想吗?让我们怎么面对后面的人生呢?
还有啊,我们辛苦也就罢了,可是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下一代注定还要受苦,那你告诉我,我们还那么拼命干什么?
类似的话,我听到了很多。
可是,我不仅对这个论断丝毫不反感,反而有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么说吧,这句论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诊断书”——有了这句话,我终于可以证明自己喜欢“苦难”,而不是一个变态了!
苦难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质感
小时候,我很害怕吃苦。
怕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那里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娇病”。所谓娇病,并不是指得了病很娇气,而是身体还没怎么着呢,就显得自己很难受,要休息、要照顾、吃好吃的什么的。
这么说吧,就是矫揉造作,很招人厌的那种矫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我父亲是军人,常年在外,而我是家里所谓的独子,上面有一个姐姐。所以啊,全家就我显得娇贵一些吧。
我不仅身体上娇病,性格上也一样的“娘们唧唧”的。和别的小朋友玩儿,动不动就脸红、哭鼻子,以至于后来都没有男孩子肯跟我玩了。
这样的日子,在父亲复员之后的某天结束了。
那一天,我在外面被别人欺负了。父亲知道后,根本没有问是谁,因为什么,而是把我拉到院子里,教我很实用的军体拳。从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在学校里哭过了。
再然后,他给了我一个足球,让我去外边踢球。于是,我开始浑身是泥的回家,也会和别的小孩儿争执、打闹。
再然后,他告诉我,放学后不要马上回家写作业,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同学亲戚家里住。于是,我暑假经常每隔几天住一个地方。
这个过程中,我忽然体会到了“痛苦”的感觉原来是很美妙的。
踢野球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冲突,然后两拨孩子就会群殴起来。但是,那种青春荷尔蒙释放的感觉其实很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反而会因为受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住在外面。有时是邻居家,有时是同学家,因为频繁更换住的地方,我家里人根本不知道我晚上究竟在哪里。而这种“居无定所”的感觉,让我在惶恐和紧张的同时,也感到了刺激。
最变态的,是我还享受身体的伤痛。有一次,在还没在休整的操场上踢球,我抡起腿狠命地射门,结果一脚踢到一块石头上,顿时脚都麻了。等到球赛踢完,我坐下来脱下球鞋,才发现血都浸满了。揭开袜子,看到大脚趾盖整个都脱离了,脚也抬不起来了。
就这样,连医院也没去,自己回家也没告诉父母,简单抹了点儿正骨水红花油之类的应付过去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都是拖着脚上学的。不仅不为耻,还特别以为荣耀,每天都能感受到骨头的疼痛,那种疼痛特别的真实。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当时那是骨折了——我的脚骨有一块儿就此也长歪了。
但是,我感觉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痛苦,变成了我对自己能力的考验。
这么说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自己身心所遭受的苦难,有了一点儿“瘾”。
如果某项运动、某次旅行之类的不够惊险,不够有难度,我就会觉得“没劲”。
苦难的生活无比伟大
在身体上“苦难”,比较容易理解,很多人也都会享受其中。但是,在生活上的苦难呢?我想,谁都不想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吧?
的确,我享受在运动中对身体的磨练,甚至痴迷于运动后的那种特别的痛楚。但是,我从没想到,如果我的生活中也遇到了苦难,我会怎样面对。
苦难的生活都不是可以预期的
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父亲下海后的生意失败了。他整天忙于官司的纷争,身体也被拖垮了。于是,我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家道中落”的痛苦。
几乎在瞬间,我就长大了。
从前门庭若市的叔叔阿姨都没有了,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和同学的亲热似乎也少了一些,母亲在医院里陪护住院的父亲,我和姐姐就要自己做饭持家,自己照顾自己。
一个家境充裕、无忧无虑、学习拔尖、幽默风趣、春心荡漾的少年不见了。我开始感到世态的炎凉,想到未来的生活,想到命运的更迭,想到生存与死亡。
要报考志愿了,以我当时的成绩,只能考排名第二的高中。我让母亲问在医院的父亲的意见,母亲回来只说了一句话,“你爸说,你肯定行!”
于是,我去告诉老师,我要报最好的高中。然后,每天我回家之后自己复习到深夜。最后,以高于分数线四十多分的超高成绩被录取,单科的好几门成绩都是全校甚至全市的前几名。
父亲的病稳定了,我们家也并没有继续破败下去。
但是,我却自此拥有了一种面对苦难的勇气,改变苦难的能力。怎么说呢,我们那里的话,叫做“经了事儿了”。
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雏儿”了。
还有,我对生活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富足的生活幸不幸福呢?的确很幸福,但是,身处其中的时候,感受到的幸福是不那么真切的,不是那么满足的。
反而,我觉得苦难的生活特别的真实。人在苦难之中的时候,会更重视彼此的感情,也会变得更朴实一些。你会发现,身处苦难之中也会有幸福,虽然这个幸福很小很小,但是很容易感受得到,很容易满足。
就像是生意失败,你会觉得没有官司就是幸福;就算是官司失败了,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就算是生病了,不长期住院就是幸福;就算是住院了,一家人能够互相看到对方就是幸福……
幸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家庭千秋万代的富足,谁也无法保证一个人一生的顺遂。那么,如果苦难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可避免的,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当作感受幸福的最好契机呢?
经过了少年的这段经历之后,我并不畏惧生活中任何的苦难,我也珍惜任何状态下生活的幸福。
苦难是生命的本质
大学毕业之后,父亲给我了三千块钱,让我写了一个借条,然后扫地出门。猛一看上去,这个场景是很残酷的。
但是,因为我从小就听惯了父亲“十八岁之后,赶出门去”的话语,所以,我还觉得挺好的。
从此,我再也不能从家里拿过一分钱,而且,还要还借了家里的钱。从那一天起,我就要在社会上养活我自己。
我发现一个人要真正地存活于世,其实是挺艰难的。
我想当记者,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要一边打零工一边养活自己,这一打,就是两年。
这两年里,我从没有自己住的地方,学校的宿舍、同学的租屋、同事的家里、办公室,哪儿能住一晚就蹭一晚,经常是过了中午才去找当天住的地方。
更不用说是吃了,饥一顿饱一顿是常事儿,最极端的时候饿得两眼发昏,拿了枕头套去乡下偷鸡——鸡没偷着,被同事遇到,带到宿舍煮了一大锅白水面条。
就这样,我还是感觉不到那种“绝境”的逼迫感,我还要把自己“往死里”逼。
有时候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就辞职了,也有的刚干了半个月就被开了,打工的钱,不用在吃穿住上,几乎全都用来买书,租书,不好好工作的时间也都用来看书。
很多时候,我都会和几个盲流一样的朋友,坐在马路牙子上感慨人生。
我看到车水马龙,看到万家灯火,看到富丽堂皇,看到功成名就,我想,我用此时此刻的苦难,到底在换取什么,等待什么?我的坚持值得吗,还是我就是一个注定失败的傻蛋?
我一边觉得自己牛逼,一边怀疑自己;一边自寻苦难,一边维持生计;一边满怀希望,一边绝望透顶。
但是,面对现实,我却心有不甘,我到底想看一看,自己会不会被苦难压倒,生活的苦难到了尽头,是什么样子?
还有,这个世界是不是压根儿就不允许有纯真的理想存在,只有妥协,才是生存和成功的唯一途径。
就在我荒废了两年的时间,基本上觉得苦难这个东西根本没有任何价值,而我的意志和理想也被消磨得差不多的时候,我的命运却开始改变了。
苦难带给我的回报是什么呢?我一进入我想做的新闻行业,明明同事的学历都比我高,我却飞快地从实习记者、记者、编辑,25岁做到编辑部主任,29岁做到南方报业集团一本杂志的执行主编、总经理。
就好像是那两年(还加上大学期间被退学)我集中体验了被压缩的诸多的苦难,但是,它的价值却在后面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被反弹式地释放了出来。
我再一次被苦难伟大的魔力所震惊了。
这些年来,我经常唠叨着一句话: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就算在短时间内是不公平的,我也相信从长远上看是公平的——你承担多少苦难,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坚持得有多久,你就能获得多少的回报。
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反正我真的是相信的——我用自己前半生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去印证了,苦难就是成就的试金石。
感谢持续的苦难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人生》。
讲一个农村的小伙子到城市中奋斗的故事。这是根据路遥的小说改编的,有点儿像中国迷你温情版的《红与黑》。
其中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就是高加林回农村跟着父亲下地干活,还没干两下,细皮嫩肉的手就被磨破了。父亲见状,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直接就给捂了上去,说,“黄土止血!”
这个镜头太震撼了。
一是让我感受到来自土地的那种粗砺和痛楚,直接、干脆、有力量;二是我想高加林进城后,恐怕再也不用受这个苦了吧。
话说我到了广州几年,临近三十岁的时候当上了主编,成了家,买了别墅,买了车,这一切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一分力一分钱都没有靠家里。
就这样,很平稳地过了五六年。
在外人看来,是不正是“苦尽甘来”,该好好地享受人生了吗?可是,我却越来越感到一种莫名的惶恐。
就是那种一直以来都在漂泊、挑战的生命状态下,忽然安稳平静了下来之后,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难道我真的是只能不断地遭遇苦难的“贱命”?只要稳定下来就会丧失生命力吗?或者,我前面积累的苦难所带来的幸福,已经被消耗光了吗?
总之,我就是浑身不舒服。
我不需要在第一线采访写稿了,也不需要忙着完成工作量挣工资了,参加选题会也是审核别人的选题了,出差总是吃住都安排好了,到哪儿都有专车司机了……这难道不是我长久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吗?可是,我却为什么有一种快要得忧郁症的感觉呢?
终于有一天,一位挚友问我,“你开心吗?如果不开心的话,为什么不改变呢?”。
于是,十分钟之后,我就决定去北京,从零开始。
接下来,辞职、卖车、租房、给女儿退学,全家老小一起到北京来当北漂。
现在,已经是我们在北京的第六个年头了,我十分庆幸自己又给自己找了这个巨大的苦难。
尤其是我们开始做“童书妈妈”之后,全家近一年分文收入都没有。我记得那天年底,全家所有的现金存款只有四万多元,我和三川觉得还不够“绝处逢生”,干脆全家一起去欧洲旅行,把这最后的四万元也给花了出去!
神奇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
我们从欧洲回来,想着下个月怎么过的时候,刚下飞机打开电话,发现有十几个留言,打过去,全是找我们合作的!
童书妈妈刚开始卖书的时候,就在家里的地下室里,我和三川为了省两百多块的装卸费,愣是把37箱图书给搬到了黑漆漆的地下室。
最早的时候,每一本书的包装、快递单,都是我、三川,还有近70岁的丸子奶奶一起亲手做的、写的。我们家客厅里堆满了书,小丸子只能趴在书堆上写作业。很多时候,我们全家会一直忙到凌晨三点钟。
苦不苦?真苦!累不累?真累。
可是,我们全家却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连奶奶都精神奕奕地忙前忙后,好像是年轻了十几岁,连称“干劲儿十足”。
就算到了今天,我们连续写了四年多的公众号,写了两百多万字,出版了图书,制作了木质玩具,开设了营地,办了儿童写作课,举办了六个城市的读书会,还发起了乡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参与成立了正式的慈善基金会……
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苦难了,有太多太多的痛苦了,有太多太多的泪水了……
但是,我们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每一天的晚上都睡得很踏实,每一天早上又迫不及待地醒来。
我感谢现在的生活,我感谢现在的生命。
我最感谢的是自由,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地给自己增加苦难地自由;当然,也是一种随时随地地享受幸福生活的自由。
对于我来说,这其实是一回事儿!
把苦难的礼物留给孩子
我用了四十年,才发现原来苦难是如此美妙的事情。
所以,我要把这份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我的孩子。
在小丸子8岁的时候,我们全家去澳洲旅行,遇到一位很早就移民的吴老师。他说,他不会把财富、房子留给孩子,要成立基金去帮助他人。
我们也跟小丸子说,爸爸妈妈现在也想做跟吴伯伯一样的事情,我们希望不给你留任何的财富,就像爷爷当年对爸爸做的事情一样,你要靠你自己去面对人生。
我不知道小丸子究竟听懂了多少。过了几天之后,她跟我说,“爸爸,我昨天失眠了,我在想,我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养活我自己。”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们经常会时不时地提到当年的那个建议,而小丸子也会经常和我们探讨她将来如何安身立命的具体想法。
我很欣慰。
对于我而言,可以给孩子的东西是有限的,无论我拥有多少的物质财富,那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都是有限的;而生活可以给人的苦难,却可以是无限的,而这其实是我的人生里最为高贵的财富。
我希望她从小就开始接受苦难,以后寻找苦难,最后享受苦难。
来,接着吧,我最亲爱的孩子!
备注:本文配图摘自绘本《海伦的大世界——海伦·凯勒的一生》多琳·拉帕波特/文 马特·塔瓦雷斯/图
作者简介: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双11特惠秒杀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