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名校的六个“潜规则”
《大学之路》:去美国留学的一定要读,不去留学的也要读。这本书不是讲择校,而是在讲教育;这本书不是在讲大学,而是在讲一生;这本书不是在讲如何获得知识和学位,而是在讲如何找到自我的价值和幸福。
美国名校好不好,很好。但是,我们想要孩子上名校的时候,却发现“毫无头绪”。
因为这些美国名校很奇怪,一点儿也不标准,一点儿也不清晰,一点儿也不公开,让家长为此头痛不已,无所适从。
还有的家长,研发各种的“攻略”,比如哪些特长可以有优势,参加哪些公益机构占便宜,怎样填写报名申请更有利等等。
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一些去了解名校背后的逻辑,其实这些都是皮毛,也很容易形成套路,学校很容易识破这些套路。
最为关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也就是说,就算你的孩子费尽心机上了名校,也不能够成为学校最核心收获最多的人,毕业后也不能够真正融入校友的圈子。
所以,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家长,把大致应该了解的美国名校背后的一些“潜规则”,列出来给大家,希望对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这都是我在阅读《大学之路(第2版)》这本书的过程中自我感受到的,所以并不严谨和完备,也有很多的感想或许并不成熟,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潜规则
名校大都是私校,靠校友捐款维持运转
要让学生毕业后感恩学校
我们要想了解名校,就一定要先了解“公立”和“私立”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企业中的国企和私企一样,作为私立大学,说白了就是企业中的私营企业。
这样的大学,对谁负责呢?当然是学生(顾客)负责了。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办不办得下去,办得好不好,不能靠政府,只能靠学生。真正服务好学生,是私立大学生存的唯一途径。
那么,创办一所大学的钱,到底从哪里来?运营一所大学的钱,又从哪里来?
名校的运营思路就是靠校友捐赠——这就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学生毕业后几十年才会有大额捐赠的可能。
所以呢,这真的是一个“长线的生意”。
这样的话,学校的教学宗旨肯定不是学生在学校里的时候让他感到满意,而是让他毕业后工作生活几十年后,慢慢领悟到大学曾经真正地帮助了他的人生。这样他才有可能捐赠。
这也就是美国名校在这种经营思路之下,有了很多我们中国家长看起来“匪夷所思”“不公平”“歧视”的种种做法。但我们了解背后的逻辑之后,也就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能很客观地对待它。
比如,这几年来,名校录取亚裔的学生逐年在减少,这肯定让华裔的家长觉得不公平,为此还经常闹上法庭,发起诉讼。但是,校方提供的数据也很现实,就是亚裔毕业生大多数都没有给学校捐赠。那么,校方也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哥伦比亚大学是藤校里录取亚裔学生比例最高的,这跟日本籍华人傅在源先生给予该校的巨额资助有关;而香港慈善家陈乐宗2014年向哈佛大学捐赠了3.5亿美元,也直接导致了2015年华裔学生录取率几乎翻了一番。
来自大陆的校友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中国毕业生张磊就向自己的母校耶鲁大学捐款了8 888 888美元,创了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的纪录。但是,这在哈佛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近50%,普林斯顿大学高达近70%的比例中,还是太凤毛麟角了。
所以,作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并不能马上改变这个事实,就要坦然接受。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和回报,至少让学校感到招收你是有可能回收成本的。
第二个潜规则
名校录取本身就是
不公平、不标准、不透明的
美国名校大多是私立学校,也就是说拥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严格上来讲,它想录取谁,不录取谁,是他的自由。
具体的现实,白人、校友的孩子、特殊影响力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录取。那是因为美国主流社会的组成部分就是以上三个特征。
很多人,包括美国人,也都会诟病名校的这些歧视性的不公平录取手段。但是,说实话,虽然这些做法的确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但并不违反法律。
比如,你开了一家服装店,有一个老主顾,光顾了几十年,现在他的孩子还来这里照顾你的生意,你自然会给他优惠。
所以,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公开说了心里话:录取校友的孩子是私立大学建立自己社区的一部分。
美国名校的本科教育就是如此,而且,如果亚裔族群不在政治上去给这个群体争取政治上的权利(如被照顾的非洲裔、拉丁裔等),那么,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但是,名校毕竟要出成绩,要有研究成果。那么,如此随意的本科招生制度,怎么能保证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美国名校大多都把本科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到了研究生、博士阶段才是专业教育。
所以啊,有名校情结的华人家庭,大可不必为此纠结,读完本科直接上名校研究生就可以了。而且,这个阶段的录取那可是十分公平公正的。去哈佛和斯坦福读硕士的难度,比起上本科的1/10都不到。数据显示,很多名校的理工科硕士毕业生,华裔能占到90%。
第三个潜规则
先有兴趣和特长
再有好成绩,而不是相反
哈佛主管录取的资深官员修斯承认,在顶级私立大学(包括哈佛本身),单纯靠成绩进来的学生连5%都不到。
这个事实肯定会让中国的家长为之震惊!事实上,很多华裔家庭由于孩子考试成绩满分而没有被哈佛录取,最近十几年屡屡有各种的抗议行为,甚至直接起诉了哈佛大学。
我们要承认美国的社会现实,使得“按照成绩录取学生”不可能实现。正如流传在麻省理工的一个段子说,“如果按照成绩去录取,那就会有三分之一的华裔,三分之一的印度裔,还有三分之一的东欧和犹太人”。这个结果,无论是麻省理工的校长,还是教育部部长,甚至是美国总统都无法接受吧。
那这些名校这么不重视成绩,不是自毁学校的前途吗?
其实,学术上的质量主要靠硕士和博士阶段来实现,前面已经说明了。那么,本科生就不需要成绩了吗?还是需要的,因为名校的招生首先要照顾“特招生”,政要、名流、本校子弟、校友的孩子……在这个之后,还是可以选出很多优秀的学生的。
那么,作为普通的中国孩子,到底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不要为了“加分”学特长。这是在名校不成立的。很多华裔的孩子,除了读好书,还按照一些“名校攻略”去搞音乐、学绘画、参加球队,办俱乐部、去扶贫做义工……但是,一路辛苦下来,结果全都白费了!
为什么?因为名校的录取不是采取单项加分的方式,即并非每增加一个特长就会多一分把握。所以啊,这种“多学一种,多一种保险”的思维,是绝对不行的。
其次,要根据孩子的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来学习。名校招生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90%都是特长生。
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先要有一个特长,再加上学业不错,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反过来,以学业为主,特长加分。因此很多人讲美国孩子的负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轻,是有道理的。
吴军说:“我在美国的一些同事朋友的孩子,有得过全美滑冰冠军的,有在乐器比赛中进入前三名的,有打球打到专业水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国的朋友的孩子,则不会在课外活动中花那么多精力。”
如果在运动单项能够拿到美国,甚至世界上的排名和奖项,很多名校也都会直接录取——不过,我想能够达到这个水准的孩子毕竟是极少的。
最后,学校要考察的是孩子是否以后可以在某个领域内做出突出的贡献,而不是为了进学校而特意去学习的东西。这一点一定要中国的家长特别注意。因此,孩子的天赋要靠挖掘,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东西。
第四个潜规则
写作、演讲、辩论,表达的能力
为什么如此重要?
既然成绩只是名校录取的一个条件,那么,如何准备申请材料就很关键了。
在这个时候,华裔的学生往往会很犯难,因为有很多“写作”的任务在等着他。其中一个,就是主要来阐释自己对大学、人生、对未来的认识的大作文。
乍一看,这个作文挺平常的,很好写。但实际上,要想写得好,非常难。难度就在于这篇作文不是比谁写的辞藻华丽、故事动人、立意高远等等,而是要真实坦诚地表达自我。
亚裔的孩子很少在自我认知上有很好的成长,以至于成绩拿出来一个个都是亮眼的全A,但是,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实在是说不出来。有很多学生为此专门请有写作能力的人代笔——这往往会在审核中被查出来,而且会被学校视为作弊,后果非常严重。
也有很多的学生,生怕自己被忽视,于是就夸大事实,还写出很多看似大而全水平高,实则非常空洞的内容。吴军为此评判说,“要是交出这样一份作文,可以很负责任地讲,顶级私立大学根本都没戏”。
这真的对中国孩子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从小写真实的感受,记录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想法,抒发真实的感想……这样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
以哈佛大学为例,他们的本科一年级是不分专业的,学校为本科生开设了3500多门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而唯一对所有学生提出要求的只有一门,那就是:写作课。
也就是说,无论未来学生学的是法律、医科、政治、工程、商业、艺术……他们都必须先学会一个本领,那就是“写作”。美国大学注重写作能力,可见一斑。
第五个潜规则
先上大学
再挑专业,还可以换
2016年4月,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份声明:奥巴马夫妇宣布,他们的女儿玛利亚将于2017年秋赴哈佛求学,并将于2021年毕业。在正式入学前,玛利亚会度过一个间隔年。
这是一个让很多中国家长觉得“不理解”的举动,好不容易上了哈佛,还不赶紧好好学习,去什么间隔年?!花一年时间去旅行、参加社会实践项目或是积累工作经验,这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哈佛非常鼓励新生做此决定,因此,每年约有80-100名新生会选择间隔年。而哈佛法学院的新生大约有四分之三在报到前,休息一年以上。
上了大学之后,哈佛的本科教育秉承的是“非职业专科的”教育,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选这方面很多课程,但哈佛不会授予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会渐渐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过,有三分之一会改变想法。所以,哈佛的课程只有一半与专业有关,其余的则是人文教育。
哈佛本科生只有6000多名,但却开设了3500门自选的课程,除了一门写作课是所有本科生必选的之外,其余的任意选择,这真的是太多了。但是,这正是哈佛把“教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就教什么”教学思想的最好实践。
第六个潜规则
上了不意味着毕业
毕业不意味着有好工作
很多家长把大学视为“找好工作”的跳板,所以,读名校就意味着能够进“名企”。
实际上,很多家庭节衣缩食供孩子到海外读书,发现孩子毕业后不仅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就算回到国内也找不到好工作。
其实,美国名校的毕业率出奇的低,比如斯坦福大学2011级的本科生毕业率仅为76%,这就意味着四分之一的人拿不到文凭。再比如,哈佛的毕业生去的地方可谓五花八门,而且大部分都不是什么挣大钱的地方。
大家都还记得那个著名的“虎妈”蔡美儿吧,她花尽心血把女儿索菲亚送入到了哈佛,但索菲亚毕业后决定参军!这可让培养了索菲亚二十年的老妈大吃一惊!
但是,这正说明了索菲亚在哈佛得到了真传,没有白读——因为哈佛的宗旨,就是毕业生要拥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大学如果分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话,中国的大学大都是专才教育,就是培养专业的职业人才,甚至,如果没有了大学自己的精神,就更像是“高级职业培训班”“高级技术学校”了。
我们不否认名校其实在结果上,也会达到更能找到“好工作”的事实,但是,无论是学生的求学、教师的授课,还是学校的宗旨,都不会着眼于此。
团 购 预 告
《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第2版
新 书 首 发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
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知名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撰写《大学之路》。
《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2版)》增加了公立大学的内容,包括公立教育的意义和美国的公立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典范伯克利,此外还有大学排名和大学申请的相关内容。
作者:吴军博士,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吴军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是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在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中国世纪基金和ZPark风险基金)分别担任董事和顾问,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及该校国际事务委员会的顾问。他曾经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从2012年起任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和顾问。
吴军博士于2002年加入谷歌公司,与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吴军博士还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他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2012-2014年回到谷歌,领导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2014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风险投资公司。
简要目录
上册
序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序二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第二章 两种高等教育理念
第三章 我的大学之路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第五章 美国大学的管理
第六章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并不公平的竞争
第七章 田园诗般的常青藤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下册
第九章 标杆大学哈佛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第十五章 教育改变命运—公立教育的典范加州大学
第十六章 关于美国大学排名
第二版后记
索引
童书妈妈三川玲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愿广大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新知,使用新知,传播新知,教育成就未来!——吴军
成品尺寸:32开(上下两册)
装帧:平装,内文四色印刷
适合年龄:家长及14岁以上孩子
定价:99.00元
童书妈妈团购价:69.3元
(7折包邮)
如何购买: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
发货时间:周一陆续发货。
客服方式:在微店商品页面左下角,点击“客服”,即可与客服对话。也可以加市集总管微信18513587393,进行售后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