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育上,是“穷人的思维”吗?
我们的很多家长,在学识上和收入上,已经很富有了;但是,他们在教育上,很可能还是“穷人的思维”。
前几天,我和三川一直在讨论着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变起来如此之难?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包括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曾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个自我经验之中。然后,就算他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受到了教育未来的趋势,也亲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改革——不仅是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
但是,他们仍然信奉:中国现有的教育就算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我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时代远远脱节了——就像我们的父母一代,对于饥饿和寒冷的记忆一样,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现在早就衣食无忧了,但是,他们永远会担心我们吃得不够多,穿得不够暖——
我们对“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应试的方式”……同样也存在着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
怎么办?我们很是为此头疼,在我们和家长的交流中,在我们读书会的讨论中,在家庭营、独立营的营地里,在我们的写作课堂……我们总会遇到有些家长这样的态度:三川老师、白老师,你们说得很好,也挺对的,但是,我觉得不适合中国,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和三川很郁闷: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不用和别人去比较;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体美劳都优秀,也能过得好;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经济学的书籍,叫做《贫穷的本质》。本来,这本书是我研发暑期日间营的商业写作的参考书,我自己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三川好奇就拿过去先看了。看了之后,她很兴奋地对我说:
我找到答案了!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穷人的思维”这种模式。有这种思维的穷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还会一代代穷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这种思维,也会让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学,却没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处。他们拿到了知识上的文凭,却还是教育上的文盲。他们的未来,也不会幸福。
我赶紧把这本书拿过来,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用了15年的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对全世界近9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研究得出的报告。他们用专业的分析,总结出来:
为什们有些人的生活总是困顿的?
这些人,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体力,也有社会的阅历,也没有很明显的恶习。但是,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他们发现,无论这些人是在中国、印度、印尼、肯尼亚、乌干达……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总是在“贫穷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也就是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有了起色,开始好转,但是,他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选择,导致他们继续踏入“贫穷”的泥沼,最后在深陷在“贫穷的陷阱”之中。
我看完了书之后,和三川总结出来了六条“穷人的思维”,我们惊奇地发现,有很多和中国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维模式极其类似。所以,我们梳理和总结出来,供大家思考、交流。
第一、太过于实用主义。
研究者曾经在印度农村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供了一堆五颜六色的杂志,让家长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以表现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金钻石首饰,还有各种名车的模型。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
他们对于任何的东西,都要考虑“有没有用”,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有没有用”。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世界上其实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提供了免费的六年义务教育。但是,越是贫穷的地方,家长默许的、孩子主动辍学的情况越是严重。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用来找工作的一门技术。于是,当这个技术不能够用来找工作的话,就不用去学了。
但是,用这种极其实用的思维来看待教育的话,即便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往往也会因为“技术的过时和淘汰”——那几乎是必然的——而再次面临着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贫困的局面。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些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业。由于没有继续学习,断层太多,重新学一门新的手艺,为时已晚。、这个年龄去从事体力工作也没有了可能。就像那个在高速公路上当了十几年收费员的大姐的哭诉:我什么也干不了了!
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境界,认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给他们多少钱。他们经常用来逗孩子的话语,就是“我现在对你这么好,你以后有钱了,要不要给我买房子呀,要不要给我钱花呀?”
一旦孩子顺着他的话说,就会夸孩子“懂事,孝顺”,否则的话,就会骂孩子“没良心”。
他们对于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产出比。哪个学校就业好,哪个专业赚钱多,这才是他们对教育的最高标准。但是,抱着这样的穷人思维的人,往往是最后在教育上吃亏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越是终身学习的人,把教育当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而把教育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当作垫脚石的人,会越来越贫穷。
第二、不相信简单而美好的东西。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在非洲,因为疟疾肆虐,每年大约有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有一种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10美元一个,可以有效使用五年。但是,就算是免费发放给他们,真正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
痢疾的治疗,早就有了极其简单而廉价的药物,如用开水、糖和盐混合的口服补液。但是,在印度,根据联合国儿基会的资料,在5岁以下的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补液,印度还是每年有150万儿童死于痢疾。
原因呢,就是大多数母亲都不相信口服补液可以治病,他们想得到自己认为能够治病的药——抗生素和静脉注射。医务工作者每年都会看到很多儿童因此而死亡,但他们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防止疟疾的专用蚊帐
就像很多印度和中国的很多农村,一旦发烧就要去医院打抗生素、输液一样。当医生告诉他们,有很多的症状,其实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如果不注射药物,就坚决认为医生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会打更多的针,吃更多的药,买昂贵的保健品,会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愿意相信,很多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问题的途径,其实是简单而美好的。
同样的,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培训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一天学会书法的广告,总是能够吸引他们……
实际上,他们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学位房培训班有效得多的多的教育效果,可是,他们却偏偏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第三:只注重眼前看得见的东西。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虽然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穷人的思维”模式上。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说: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地腐蚀人的耐心。
储蓄太漫长,放弃;教育太漫长,放弃;健康太漫长了,放弃;改变太漫长了,全部都放弃。
我们眼中穷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那些买烟草酒精垃圾食品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他们只关注当前,得过且过,而不关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穷困的家庭,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因为预防这件事,太长远了。而且,更为奇特的是,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又会选择超出正常的昂贵的治疗上,比如购买没有治疗效果的各种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我想,在中国算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了吧。
每次,我看到家长对幼升小着急,孩子为小升初掉层皮,为高考丢掉半条命——可以说,从孩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父母已经把孩子的成长精确地划分为每一个阶段了。
然后呢,家长们就开始根据这个时间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计时”!为了达到阶段性的目标,其他的都可以舍弃。
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我在任何的场合,学校的家长会上,孩子们的社区活动中,更不用说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上,还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我就没有见过几个淡定从容的家长,大家都跟拼命似的争夺每一个小小的目标。
对此,我有一个总的判断标准:对长远有好处的,不要怕短期内的坏成绩。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爱画画,如果很早就学了素描,当然可以快一点出成绩,但是,也会束缚孩子的艺术感觉,甚至,因为过于刻板和枯燥而丧失了画画的兴趣。那么,还不如先放弃掉短期内的成绩,看人家孩子画得好也不要羡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还保持着画画的乐趣。那么,至于孩子以后是否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画画技艺,让孩子自己来把握就好了。
其实,无论是三川写的“二十年后的同学会”,还是我在“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的文中,都在反复地强调:
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格局要大,毕竟,一个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种子决定的——每个阶段为了长得快,化肥施得太多,会出问题的。
第四、多余的钱花在烟酒上,多余的时间用看电视、游戏上。
要看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余的钱用在了哪里,多余的时间用在了哪里。
无数的调查显示,越是穷人,越是会把钱用在“阻碍他们上升的地方”。比如,他们很少去购买书籍,获取信息,观看演出,学习技能……令人惊异的是,就算是很多的极其贫困的人群,一旦有一点闲钱,多用于购买糖、烟草、酒精上。
乔治·奥威尔在描述英国穷人的生活时说:
特别遗憾的一点,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的东西,总是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你。
在世界各地,实际的贫穷救助的工作中,出现被救助的人,把救助款和物资,用来喝酒和赌博的情况比比皆是。
▲贫民窟抽烟的少年
越是贫穷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哪怕是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他们一年只有70天的农活儿,30天的建筑活儿。那么,剩下的很多时间,他们的生活就是看电视——他们的家里连温饱都还没解决,家里没有水,但是他们却整天在那里看电视,家里甚至还有专门的天线和DVD播放机。
这几乎是他们贫穷的基因,伴随着他们生活周而复始。
我其实并不知道中国家庭中,家长在家里当着孩子面抽烟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家长回家后,每天坐在那里看电视的时间有多少——或者,自己打游戏的时间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当我们有了家庭,也奋斗到了一定时候,得到了一些物质的条件之后。
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能再把自己当作单身汉每天抽烟喝酒应酬不回家,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那么,我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实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摩洛哥的贫民区
第五、相信优胜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穷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当作一种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学,万一学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当然,如果学得不够好,没有考上名校——这个几率更大一些,那么,也就认命了呗——就像是买彩票一样,没有中大奖,也怪不了谁。
所以呢,在穷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往往是孤注一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确保这个孩子接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将教育的投资分摊给所有的孩子。
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在某个聪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个的教育体系也都包含着这种思想——反而,往往越是富有、发达的西方国家,越是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在贫穷的地区,教师们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而不是在那么几次考试中脱颖而出。
于是,教师会忽略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也自认倒霉不再对孩子的教育感兴趣。他们就产生了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贫穷陷阱”。他们对孩子的放弃,导致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这个孩子或许能够取得成绩。相反,那些不愿意放弃孩子的家庭,一般是富有的家庭,会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在那些中途退学,或者被学校和家长“过早放弃”的孩子,很多(或许大多数)都是某种错误评估的受害者。
可惜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家长,反而是受害者的推手——问题是,没有人去做最应该做的事情——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长处!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一个孩子提供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第六、想让孩子受教育后当公务员。
这一条太特别了,值得把它单独作为一条。
研究者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结果令人震惊。无论他们在哪里提出这个问题,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穷人并不期望孩子成为企业家。
比如,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经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
对“政府工作”的特别憧憬,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渴望,一位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很稳定。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就是穷人往往自己没有一个固定收入的工作,并因为这个原因吃了很多的苦头。所以,当他们对孩子的未来进行设想的时候,公务员就是他们对“好工作”最极致的想象了。
我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并不贫穷的家庭,也会要求孩子受教育之后去考公务员。我猜测,这或许是他们认为公务员体面、工作不辛苦又稳定,或者是看到某些公务员得到了人生中不应得不合法的回报,可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现实的环境,已经不会允许再出现那种情况了。
不过,按照应该出现的结果,是家境好一些的家庭,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才是对。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如果说穷人家的孩子做不到,那么,家境好的家庭应该让孩子去尝试。
不着急 慢慢来
好了,我就写到这里吧——其实,还有很多的话想和大家说。
在这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最大的感触,不是孩子——我真的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比我们的那个时代更加的聪明,更加的漂亮,更加的有前途——但是,我真的遇到很多来自家长的焦虑。他们的这些焦虑,总会着落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有些着急。有时候,我会跟家长聊聊,甚至给他写一封长长的信,谈论教育和他的孩子——当然,也会被撅回来,弄得我挺沮丧的。
后来,我渐渐释然了,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究竟会有多难,那基本跟登天一样难——所以啊,我想,能做多少是多少吧,不能着急,
不着急,教育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咱们下次接着聊。
又:这个周末,我和三川会在上海做一个教育的脱口秀。我们会坦诚地分享我们这些年在教育上的所思所为。同样的,虽然我们有千言万语的肺腑之言,想和你们交流,但是,我们更想知道你们现在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希望你们告诉我,我们一起来聊聊,欢迎你给文章留言,更欢迎你来到现场,我们面对面地对话。
“幸福的家庭教育”脱口秀
首站将于5月12日登陆上海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主题的脱口秀;这是三川玲,白滔滔第一次公开联袂的大型教育演讲,并与读者互动的一次汇报演出;这是童书妈妈经过了四年的思考、实践之后,终于发现了一条“通往幸福教育之路”的毕业论文答辩:
我们的孩子怎样保阶,是上公立还是私立,出国还是回国,名校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未来是和谁竞争……一次最真诚、最完整的教育论证,或许,这次演讲,会真的改变孩子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我们在上海,等你来!
长按图片,扫描图中二维码,可直接报名幸福的家庭教育脱口秀
时间:2018年5月12日上午9:30-11:30
地点:上海市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仕格厅)上海市黄浦区打浦路15号
规模:500人,适合所有关注教育的家长
收费:198元/人
如何报名:
长按图片,扫描各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加幸福的家庭教育脱口秀
购买须知:
支付成功后即为报名成功,咨询请联系唐老师:电话13488711231;微信号tangwanci001。
童书妈妈分享会评价集
供你购买门票做决策参考
一年听一次这样的讲座
觉得这一年没有白过
▼
在学习上花钱,太值了关于值与不值,分享昨天发在朋友圈里被朋友们很捧场的一段话:昨天的工作坊众筹项目,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外地的朋友表示羡慕,北京的资源真丰富真好云云,北京的朋友也有响应,但是有觉得198听场讲座不值。
于是,我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那些外地羡慕的朋友是在北京的,真的拥有了这唾手可得的资源的时候,他还会珍惜、积极参与吗?会以工作太忙,周末想休息搪塞了自己吗?北京的朋友如果看到这样的活动是在其他城市的会羡慕想参加吗?哈,我这些疑问只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关于听场讲座198到底值不值。早上吃早饭时,我对妈妈讲,我25号会去听一个关于教育的讲座,妈妈说好,我说:“这次的讲座不是免费的,198,我有朋友觉得不值。”没有等我说更多比如三川玲比如包含读库品质的书,妈妈说:“太值了!买东西的话,物质总是会腐朽的,但是学习只会升华,在学习上花钱,太值了!”妈妈又说:“存款里谁没有个万数块钱,百位数变化都不会注意到,但是你听了讲座,哪怕有一句话有用,对人都有太大的影响了!”我心里暗揣,有这样的母亲,而我如此平庸,太对不起她老人家了~
by孩子挑战北京站读者 打气筒
▼
孩子爸爸由抵触到微笑赞同我们在外面吃饭呢,娃爹就捧上这本书看起来了,娃爹去之前很抵触的,抵触我对育儿的各种学习,包括以前要求他去某位老师的讲座,讲座卡着时间匆忙讲完就签售书给他留下的印象很不好。今天他完全由抵触变成一种对你们的微笑和赞同!然后积极主动的捧着书看,真不容易呀!并且说翻译的文字很好,不是一种生硬的完全读外国人书的翻译。娃在拼起来的椅子睡觉,娃爹吃完饭站在那看書,他坐了几个小时腰疼。谢谢参加了您这场活动。
by北京站读者 张燕
▼
198非常非常值亲爱的三川,我太喜欢你们的活动了,198非常非常值。昨天我的微信:今天去了三川的儿童心理工作坊,收获不少,一分钱一分货,写几句最触动我的:1.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使其作为武器,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宽容;2.现在老师和家长互相在对方眼里,一边是妖魔鬼怪,一边是二货奇葩,换位思考一下吧,3.没有什么万能的专家,孩子的问题只能由父母解决。以后要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啊~~~
by北京站读者 Li Miao
▼
无论是收费项目还是免费项目,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而归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啦,活趣之家奥体活动,北京图书订货会,到孩子挑战儿童心理工作坊,无论是收费项目还是免费项目,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而归,辜负两个半小时的路上时间,谢谢三川妈妈的每次用心的策划组织;
二来不算智慧的我确实有句话想说,希望可以提供参考:三川妈妈在活动宣传的时候有句话很触动我,环保原因不提供瓶装水,因为降解包装需要上千年,但是会议开始前亲爱的主持人说明会场不允许饮用带盖杯式饮料(我猜是怕洒了弄脏会场椅子)但是瓶装水可以饮用,是否忽略了我们的环保小细节?还有就是大约3小时的时间没有设置中场休息,你晓得全程无尿点但是听众有尿意是有多纠结噻?还有就是,再次感谢三川妈妈,有你真好,真的
by北京站读者 乐呵呵的文文妈
▼
我们讨论到半夜12点才睡童书妈妈,非常幸运能参加昨天的活动,回家后我向老公转述的讲座的内容,我们讨论到半夜12点才睡,收获很大!希望以后还能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能给观众多一点提问的时间!
by北京站读者 唐晚词
▼
杭州站的活动,跟想象的一样好。千言万语,却说不出来的感觉。哈哈。老公在创业,今年家里经济困难。我在订票的时候,现金加卡只有一千多块钱,但我知道这次学习是无价宝。另外,您的小助手马青真不错,认真有礼。还有一位男同学,也很客气。果然是人以群分哈哈
给您提一些小建议:1、互动式体验稍显忙乱,也许准备再充分一定,整个程序会更顺。卢老师的游戏指令太过学术化,要翻译成白话方便大家理解行动。第一组做的时候,后台第二三组可以准备起来了,这样台上的时间就会节省。2、第三个体验,可以稍微修改一下,BC站在A的两侧压他,不需要一定站在身后。因为我们组B在跳到椅子后面时把桌子压塌啦哈哈,她很过意不去。3、您是个充满热情的分享痞,讲着讲着时间就冒了,哈哈。我不介意您可时间再延长个把小时,票价提高。
by杭州站读者 赵伟
▼
也许这一趟杭州行会改变我两个孩子的人生!三川,谢谢你的亲切,你的和善,整个下午,我都抱着小女儿坐在右排静静地听着,尽管后面有5分钟的上厕所时间,但是不想离开,怕在期间你有任何的发言:-).最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天是拉着老公一起来的,恰巧他那天晚上有应酬,说好5:30要离开的,结果活动延迟,期间我有问了他三次要不要先行离开,他都说再等等再听听三川说什么。在这之前,他由于忙于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也很少有时间跟孩子互动。但是我想他一定是从你那触动了他某根神经,他说会一定会好好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将不再有。谢谢你,三川。也许这一趟杭州行会改变我两个孩子的人生!谢谢!
by杭州站读者 家有二宝
▼
今天的心因为这五堂课变的异常柔软,感谢朱老师传递的生活态度,也感谢三川玲组织了这样一次好活动。
by20万订阅创意盒子toughbox创办人 麦格
▼
谢谢三川老师创造的这个机会让我参与了这么一个接地气的艺术讲座!
by北京建筑设计师MSU
▼
感谢带来这么潜移默化的课程,我回去更有动力跟着儿子一起趴地上看虫子了。
by教育出版工作者 菅波
谢谢朱老师和三川玲老师的辛苦付出,今天下课后我没有坐车,一个人沿着街慢慢走,一路回味今天的内容,每一个主题都很有触动和启发,现在理解了三川老师说的一年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就没有白过。谢谢这么美的讲座,我感觉是一次美的洗礼。
by史颖
今天非常感动,好久沒有听到这样心与心的对话。感受朱老师、三川老师真诚与自然。书如其人!
by杨琼 传媒大学老师
最近去参加了童书妈妈三川玲举办的专业工作坊,主讲是《虫子旁》《蚁呓》等书的作者,在国际国内得过无数最美图书大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
报这个课之前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因为我不是什么业内人士。不过,凭直觉只要去了就会有收获。事实证明收获远超期望。
全天一共五堂课,设计、文学、艺术、教育、生活。内容很丰满,节奏很紧张,但是说实在的,坐上一天都没有觉得累也没走神。
这一天的课,之所以觉得有收获,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讲课者的真诚。
这一天的课带来了很多思索和灵感,也看到和发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
by 黑黑 非专业人士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加幸福的教育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