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你相信心灵的力量大于智商的力量
如果你相信,人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跟智商的关系不大,而心灵的力量关系很大,那么,你一定要看这篇文章,也一定要来听童书妈妈幸福教育的重磅讲座《心灵的力量》,跟世界一流的儿童哲学大师和儿童心理学大师面对面对话。这也是二位大师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联合出席。
我一向认为人要成功,生活要幸福,需要的智商并不多,正常水平即可。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那个著名的最关注智商的节目——《最强大脑》,你一定被高智商的水哥、蛋哥等选手惊叹不已,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没有给自己这么好的脑袋,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刻意练习,让脑力可以如此震撼!
我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一直在积极地思考教育问题。
我不太关注台上那些智商特别高、脑力特别发达的人在干什么(主要是我看不太懂),我倒是关心节目请来的嘉宾——李彦宏、章子怡、孟非、林丹、周杰伦、罗振宇、俞敏洪、施一公 、王石、刘强东、周杰伦、任志强、董明珠、郎朗和科比……这些各行各业的翘楚,我们的人生偶像、这个时代的英雄,当他们来到这个节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却跟平时太不一样,让你内心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罗振宇这样思维敏捷,洞穿规律的脑袋,会在这里示弱、撒娇、逃避,说:“你不要跟一个文科生,讲这种问题”?
为什么章子怡这样已经做到巅峰的表演工作者,人生每步棋都走得漂亮的明星,会在这里认为自己“脑袋里面,完全都着火了,反正我是晕的”?
▲ 听到罗振宇说“你不要跟一个文科生,讲这种问题”,我深有同感
为什么潘粤明这样深具魅力处事令人信服的男演员,会“怀疑自己没有带脑子来”?
为什么刘强东这样一手创办近千亿美金估值企业,把16万员工管理得井井有条的人,会在现场变成最木讷、反应最慢的人,说“我觉得真的是太难了”?
▲为什么所有的嘉宾都说“太难了!我们应该不用比”
当然,这些名人在这里有配合节目扮傻的成分,但他们对自己的智商远远不及台上的选手,还是有非常清晰的认知的。
显然,台下的疑似全场智商最低的嘉宾们,说明了一个问题:人要有成就,生活要有大幸福,并不需要台上那么多智商。
如果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那么多智商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得更多的,应该是什么?
儿童哲学
哲学能够提供目标感和意义感
哲学教会的思考能改变孩子的人生
当我们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要争取最好的小学,以至于从4岁半就准备幼升小考试时,我们很难想到会有孩子在赶考的路上会发生抽动症,入学之后会显著厌学,并持续几年;
当我们把孩子们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滴水不漏时,却往往在高考前不知道怎么给孩子选专业,问孩子真正热爱什么,不知道!问孩子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他不计一切全身心付出,答案是:没有。
当我们把考上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看做是教育的终点的时候,我们很难面对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的”空心病“报告:天之骄子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当孩子们长大,结婚生子,当上父母,在母乳奶粉尿布、兴趣班学区房的一路风尘奔袭之中,当我们在纠结是不是要“生二胎致贫”,头疼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如何分配给多子女家庭时,很少有父母停下脚步来,想一想当父母的初心;究竟为什么要未经同意带一个生命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想许给他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可以在很多时候,逃避追问目标和意义,唯独教育不可以,唯独对我们的孩子不可以。
而一个从小明白了意义,知晓了目标的孩子,他会很容易拥有热爱的事物、热爱的事业,而且能够更加容易地取得成功,获得幸福。
北京附中创办的创新高中探月学院的创始人王熙乔,他之所以能够拿到美国名校的offer,他之所以能够不去读大学,他之所以能够吸引杜克大学基金这样的天使投资,是因为他学习了三年的哲学,并在同学中创建了哲学对话工作坊——探月舱。
知道意义的孩子,会同时具有目标、热情、勇气和坚韧,也懂得思考,擅长思考。前不久,我跟一位投资人(他投资了阿里巴巴,并且一直没有卖掉)聊天,他告诉我所有做大事的人都具有哲学思想,所有的大事业都需要思想来做坚实的支撑,阿里巴巴如此,腾讯如此,我告诉他,根据我看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访谈,这个迅速做到月流水规模200亿的新生独角兽,其创始人跟张小龙一样懂哲学。
奥斯卡·柏尼菲是法国哲学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儿童哲学顾问,他在法国已经做了30年儿童哲学工作坊,他告诉我:4岁的孩子就可以加入哲学对话。
如果说“思想是一切的根源”,那么“思考则是思想的根源”,思考是动态的,也是具有动能的,思考会产生思想,也会改变思想。而哲学实践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思考和应用,思考激活人的思维,应用会带动你生活全方位的转变。
请想象你学会了这些思考方式,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么的丰富和富有意义,更要想象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学会了这些思考方式后,将对他们的一生有怎样的指导意义以及巨大的影响。
奥斯卡写了一套风靡全球的《儿童哲学智慧书》,这套书给我们谈论了生命、幸福、爱等各种话题,书里面的所有表达形式只有一种:提问。
一个又一个提问,让孩子们层层深入去思考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选择,为什么存在?
提问,具有伟大的力量。苏格拉底正是因为提问而名垂青史,影响全世界,苏格拉底也是因为提问让人恼羞成怒,最后引来杀身之祸。
奥斯卡大概是当今世界上最得苏格拉底提问精髓的哲学家,在他的工作坊中,很可能有人会哭,有人会暴怒,有人会悲伤——既不是刀也不是枪,为什么提问具有如此令人震撼的力量?
在一个私密的工作坊中,我亲眼看见一个女孩被他提问到满面通红当场发飙(报名奥斯卡工作坊的朋友,你们也许可以见识到这一幕,你是要祈求不发生在自己头上呢,还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算把自己献出去?)
奥斯卡还给大型企业高管团队做哲学咨询对话,那些明了了自己使命和意义的企业气象一新,就像那些知晓了目标而坚定的孩子。
奥斯卡在大型讲座里面,会跟8名7~9岁的孩子一起现场示范哲学对话(欢迎你的孩子报名),他会发表精彩的演讲,还会跟你互动问答。
自从去年奥斯卡访华,我很荣幸地担任了他线上节目的对谈嘉宾之后,我一直追随奥斯卡学习。邀请他再次来中国,那是我最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这次,奥斯卡在讲座里面会讲这样几个内容:
如何和孩子对话
如何激发孩子思考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启蒙儿童的思维能力。
这个课堂不是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以师生互动启发式问答的新颖教育形式进行。你将在互动的课堂中学习到诸如“概念化”“问题化”“正反论证”等哲学思考方式,这听起来或许很抽象,但却是生活中实实在在能够用上的思考方式。
▲ 三川在担任了奥斯卡一场论坛的对谈嘉宾之后,迷上了奥斯卡,一直追随学习。
▲ 奥斯卡的儿童哲学工作坊。
儿童心理学
当好那个关键的成人
让孩子超越自卑 深受鼓励
出生在148年前的奥地利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充分的理由过一个loser的人生:
他三岁时,弟弟睡在他的身旁夭折,他两次被车撞伤;
患佝偻病,4岁才学会走路;
5岁时得了一场严重肺炎,医生甚至判断治疗无望;
他成年了后身高也只有一米五几,还有严重驼背;
而且他还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堪称完美的典范哥哥。
而就是这个发育迟缓、长相丑陋,有太多理由逃避人生的阿德勒,将自己的苦痛化为人生财富,他提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社会价值,他认为和谐的关系是人类幸福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人的目标决定了人会走到哪里,而不是人的来处。
只要你相信心灵的力量,只要你创造和奉献,一切皆有可能——阿德勒是近现代极具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然而他的个体心理学说却如此深受普罗大众欢迎,甚至被称为励志鸡汤。
人们所感受和体会的、察觉和领悟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赋予了现实意义。虽然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有些不完整,不完全正确,甚至充满了错误,但这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童年和成人都无意识地受到这种虚构目标的牵引。
阿德勒的理论乐观得出奇,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翻身的机会,只要你敢想,梦想说不定就实现了。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得到普罗大众的支持,也给每个人带去力量。
两个残疾儿童,一个家人十分怜悯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长到20岁时什么也不会做,觉得生命很没有意义,然后自杀了;另外一个残疾儿童,家人把他当正常孩子看,能做的事情都让他做,他20岁的时候,不但能够做90%正常人做的事情,还拿到了残奥会的金牌——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来处,不同的信念,就会塑造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个对比性很强的例子来自于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阿德勒的学生和研究伙伴德雷克斯将阿德勒的学说运用于儿童教育,进行了40多年儿童教育实践和家庭教育观察,他发现了很多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方法。
充满真实案例和方法的《孩子:挑战》成为美国家长的至爱,你在美国社区的跳蚤市场经常看见这本书的身影——很多家长觉得这本书帮助了自己,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们想把这样的好书,传递给年轻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
德雷克斯的女儿伊娃·德雷克斯·弗格森今年已经87岁了,她深深认同父亲的事业,也投入进来。她现在几乎可以算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权威,她是阿德勒心理学奖的杰出学者,也是国际个体心理学会的名誉主席;她是西北大学博士,佛蒙特大学、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我尤其看重的是,她有近50年的一线儿童教育实践经验,并一直活跃在学术最前线。
当我写信问伊娃教授需要我在中国做什么安排的时候,我是问她需要去故宫还是吃烤鸭,但是她却告诉我,她想见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她告诉我她曾经在彭凯平教授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跟他一起合作了两篇心理学论文,她很想念一起跟她工作过的学者。
▲德雷克斯将阿德勒学说应用于儿童教育后,出版的四本经典之作(中文版)
我问伊娃教授,她打算跟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讲什么,用什么形式讲,她跟我说,因为这50年来她在高校做研究,也深入了社区和家庭,也为教育工作者做工作坊,所以学术对话、大型讲座、小型体验式工作坊、一对一教育咨询,她都能做。
她要求我每天给她安排四个小时工作,虽然她已经87岁了。她是第一次来中国,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她希望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经验传播到中国来。
“我非常擅长回答问题,我可以应对所有的问题”,伊娃教授说,所以我把伊娃的讲座设置成了一小时主题演讲和两小时问答。你们会看见一个因为具有心灵的力量而超越自卑、超越年龄、超越形式的老人,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你“生命的意义”,那正是《超越自卑》的英文书名《What the LIfe Mean to You》。
▲伊娃博士在阿德勒夏季学院(ICASSI)
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儿童心理学大师伊娃
给我们带来一场讲座和两场工作坊
▼
心灵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MIND
大型讲座
时间:2018年5月26号全天
地点:北京(具体待定)
主持、翻译:赵晓华 卢保英 三川玲
讲座对象:家长、教育工作者,所有跟孩子打交道的人
收费:580元/人
上午
儿童哲学场:思考改变孩子的人生
奥斯卡· 柏尼菲 (Oscar Brenifier)
形式:儿童哲学对话示范+演讲+问答,3小时
内容:
如何和孩子对话,如何激发孩子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启蒙儿童的思维能力。
亮点:现场有8名7-9岁的孩子跟奥斯卡示范对话(欢迎您购票时,注明能“提供”适龄孩子,上台跟哲学大师互动的名额先到先得)
下午
儿童心理学场:当好那个关键的成人
伊娃· 德雷克斯 · 弗格森( Eva Dreikurs Ferguson)
形式:一小时演讲+两小时互动问答
内容:
让每个孩子都超越自卑,实现梦想的心理学方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学习和掌握,当好那个关键的成人。
▼
心灵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MIND
两天工作坊
(幸福教师成长计划三期B组)
时间:2018年5月24日~25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华威北里23号楼东侧创享空间(近地铁10号线潘家园站)
带领人:奥斯卡、伊娃、三川玲
规模:50人
对象:教育工作者,有意愿加入教育行业的人
课程内容:
24日:作为教学实践的哲学:提问的艺术(奥斯卡·柏尼菲)
25日:把个体心理学如何应用于课堂(伊娃)+幸福的写作课堂(三川玲)
收费:2980元/人
加入流程: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两天工作坊名额
咨询:唐老师,微信号:tangwanci001
▼
心灵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MIND
三天工作坊
(幸福教师成长计划三期A组)
时间:2018年5月23日~25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华威北里23号楼东侧创享空间(近地铁10号线潘家园站)
带领人:奥斯卡、伊娃、三川玲
规模:30人
对象:教育工作者、童书妈妈儿童写作目标培养教师和合伙人
课程内容:
23日:把个体心理学如何应用于课堂(伊娃)+幸福的写作课堂(三川玲、虞越)
24日:教师的自我成长(伊娃)+幸福的教育事业咨询会(曹弘、白滔滔)
25日:作为教学实践的哲学:提问的艺术(奥斯卡·柏尼菲)
收费:4500元/人
加入流程: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意向报名表,由主办方通知加入
咨询:唐老师,微信号:tangwanci001
▼
心灵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MIND
大师介绍
奥斯卡· 柏尼菲
Oscar Brenifier
法国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哲学顾问
35年儿童哲学工作坊经验
奥斯卡· 柏尼菲,哲学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索邦第四大学,现居巴黎,三个孩子的父亲。著有五十多部著作,是畅销书作家,法国报纸专栏作家,哲学童书作家,他的书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范围畅销。
奥斯卡·柏尼菲博士自1994年起,担任法国巴黎应用哲学院主席,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展开应用哲学讲座和研讨班。
奥斯卡·柏尼菲博士一直致力于通过儿童哲学课程提高儿童的思考能力,常年担任法国南特小学的哲学顾问,并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组织哲学研讨班和工作坊。
奥斯卡·柏尼菲博士也为各级教师,提供儿童哲学工作坊的教师培训,帮助提高教师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态度和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
伊娃· 德雷克斯 · 弗格森
Eva Dreikurs Ferguson
阿德勒心理学杰出学者
国际个体心理学协会名誉主席
50年儿童心理学实践经验
西北大学博士,曾任佛蒙特大学、西北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
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研究员,心理科学协会(APS)的创始成员和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心理学会(PS)和Sigma Xi的终身会员,及鲁道夫·德雷克斯创立的阿德勒夏校和研究所国际委员会(ICASSI)主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国际个体心理学协会的名誉主席。
2016年获得阿德勒心理学教学奖(Adlerian Psychology Teaching Award),并凭借其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在阿德勒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领导力和优秀成果获得“杰出学者”称号。
她的课程涉及动机、学习与记忆、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心理学基础、阿德勒心理学等内容,且发表大量相关学术文章。目前她的研究重心集中在认知过程、文化变量与家庭背景方面,探索文化与父母价值观相互作用和影响认知过程的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