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真实的故事:怎样给孩子报志愿?
在所有影响到报志愿的因素中,请多给孩子的兴趣和志向一些份额。
就算现在不能选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天也不会就此塌下来。
毕竟,人的一生很漫长,有很多变数——并不都是这四年所决定的。
这几天,北京很热。
除了天气之外,这也是每年教育最热的一个时期——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孩子三年、六年、四年,乃至一生的道路。
其中,高考填志愿,这个可能影响最大的环节,似乎二十多年来没有怎么变化。
当初,我们自己填志愿的时候,懵懵懂懂;今天,很多家长、学生来问我们的时候,和我们当初一样,还是懵懵懂懂的。
说实话,我自己的大学教育,以及后来的工作之路,都不是一个“正常的、成功的”案例,所以,我并不具备说服力。
但是,有亲朋同学说,毕竟我是在北京、广州、深圳工作过,当记者也算是见多识广,还是想我给一些报志愿的建议。
所以呢,我就把我真实的想法说一说,不一定适用给所有的家庭和孩子,甚至,也有很多是我过于偏激的观点——大家姑且听一听,仅供参考而已,不需要作为建议去考量。
而且,我更多是从大学毕业、工作20年的角度,去看待如何报志愿的。对很多需要解决眼前怎样报一个能够录取的学校的问题,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所以,如果在解决了孩子可以上的学校之后,还有精力去考虑孩子未来20年的人生道路的,不妨花几分钟的时间,听一听我们作为过来人的一些经验、教训、思考。
怎样选城市?
在报志愿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思维是先选学校、再选专业,然后,再看城市。
但是,我却想说,最理想的是先选专业、根据专业选老师、根据老师定学校;同时,城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和选学校并列考量。
可惜的是,我们在选学校的过程中,基本上得不到详细的老师的信息,这其实挺遗憾的。那么,城市的选择,其实更重要了。
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城市的作用呢?
因为,我发现,一个人的个性、气质、脾气,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找对了,如鱼得水;找不对,举步维艰。
这里面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并不是说大城市一定就好过中小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就好过文化发达城市。
不妨,跟孩子聊一聊,看看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脾气秉性怎样,对未来有怎样的想法。
喜欢文化的,可以去北京;喜欢金融的,可以去上海;喜欢IT的,可以考虑杭州;喜欢快节奏的,可以去深圳;喜欢慢节奏的,可以去南京……
如果,你并不打算在上大学后居住在那个城市,可以少考虑城市因素;如果你考虑毕业后又可能在那个城市发展,就要多考虑城市因素。
怎样选学校?
吴军在《大学之路》中,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家是如何给孩子选大学的。
他们一家规划出了一个大学考察之旅,实地考察了十几所大学,还和学校的老师、校友进行了很多的沟通。
虽然吴军是在美国选大学的经历,和我们的国情有很大不同,但是,其思路和做法,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其一,就是要尽可能多了解学校。
能去看的,最好实地看一下。不能看的,也要从官网、媒体等各种渠道多了解学校。
我们那个时候,连网络都没有,对大学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现在不同了,很多孩子在假期、以及参加夏令营等的时候,已经去过很多大学了。
而且,现在大学也很重视自己的宣传,都会专门制作介绍自己学校的视频、海报、微信文章等等。十几年的寒窗之苦都已经熬过来了,这个时候,对要去的大学多做一些功课,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找出每个学校的特点。
和每个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一样,每个学校也都有他们的特色。
有的学校,学术氛围浓厚,适合研究学问的人;有的学校,商业气息足,出来了很多企业家;有的学校,校友文化兴盛,会培养很好的人脉;有的学校,社团发展得好,能够开发很多潜能;有的学校学风扎实,学霸层出不穷;有的学注重就业,和很多大企业有合作……
这些,都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性,以及人生规划,来进行匹配。
其三,看这个学校的老师。
大学,最核心的价值,是老师。
在大学里,好的老师,并非是教给你多少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能够给你良好的示范,培养你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甚至,会成为你事业上、人生中的导师。
不过,可惜的是,能够达到这样水平的老师,往往已经成名成家,很少给本科学生上课了。不过,有这样的老师在,这个专业的水平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能够多了解这样的老师,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四,问这个学校的毕业生。
看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可能是最有效的。
最好能够找到已经工作了几年之后的毕业生,他们可以更客观地对母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整体上,对学校的学风、制度;细节上,哪些院系实力强,哪些老师牛逼;发展上,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收入等等,都可以去详细了解。
怎样选专业?
其实,这个最关键了。
虽然,很多家长秉承先选好学校,再考虑专业。但是,我的观点却是,先选好专业,再考虑学校。
这么说吧,读大学应该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志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长期地坚持下去,做出成就。那么,和兴趣志向最贴近的,是专业,而不是学校。
如果,你把大学的名号,视为更大的价值,那么,你就会先学校后专业;如果,你把专业的能力,视为最大的价值,那么,你就会先专业后学校。
我们选专业的时候,一般来自几个方面的建议:
其一,老师的建议。老师是比较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的,但是,这只是学习情况而已。也就是说,老师会建议你报成绩比较好的那几科,和他比较了解的学校和专业。但是,老师往往并不了解孩子内在的兴趣。
其二,家长的建议。大多数家长都会基于自己的职业,来给孩子做专业的建议。最长见的,就是子承父业,家庭传统。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医生世家、老师世家、律师世家、建筑师世家、工程师世家……这很正常,如果孩子自己本身也很喜欢,能够得到家庭的很多帮助。
不过,这也往往会限制孩子的规划和发展,让孩子失去了追寻自我价值的机会。
其三,社会的潮流。这来自亲朋好友、社会风气等等的综合因素。比如,80年代最热门的是文史哲;到了20年前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最热门的专业是金融、国际贸易、计算机、建筑等几个专业;后来则是法律、地产、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生物、人工智能等。
不过,热门专业往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尤其是现在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知识更迭更加快速,很多所谓热门专业,从热到冷,更迭很快。
其四,个人兴趣志向。选哪个专业,最应该问的就是孩子自己。可惜的是,因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应对高考了,孩子很少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他们的任务,是考大学;他们的成就,是考上名校;至于什么专业,是第二步了。
但是,我认为,选专业的时候,孩子的个人兴趣志向,应该占最大的比重——也不是说,孩子选了之后这辈子就一定从事这项工作了。但是,至少他是按照自己的特性,做出的探索自我价值的尝试。
怎样换专业?
我一直都觉得,如果学生不了解自己兴趣所对应的专业,对应的工作,应该把选专业的事情,给出一定的缓冲时间。
最好的方式,可以有间隔年,让孩子从教室的学习中跳脱出来,看看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不过,限于国情,咱们的孩子都没有这个间隔年。那么,也可以让孩子去到实际的工作场景,体验一下究竟是怎样的。
专业的学习,其实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那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浪费”一些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在大学里,也有很多的改革,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已经有一些大学,可以先按大类学习,到了大二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也有一些学校,在学习一年之后,可以给出一些换专业的名额,供学生申请;也有一些学校,提供双学位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学习;甚至还有一些学校,本科课程资源随便选,到毕业的时候修够了哪个专业的课程,就拿哪个专业的学位……
所以呢,我觉得,就算现在因为分数等原因,没有办法选到自己热爱的专业,也并不用为此绝望;现在的教育环境,还是给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的。
而且,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学理工的从事艺术,学信息从事餐饮,学金融的去做旅行,学语言的做了贸易……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怎样找工作?
家长很关心的,是哪些专业好找工作,起薪高;然后,从这个结果倒退推过来选专业。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我想,谁也不敢保证,现在任何一个“好找的工作”,在几年之后还是如此。
所以,这种看似很实在的一种确定专业的方法,其实并不那么可靠。
我有个建议,就是无论学习任何专业,都要去掌握背后的学习的方法,思维的能力,逻辑的能力。
正因为任何专业也都很难保证找到好工作,那么,你就一定要掌握在工作中随时学习另一个专业的能力。
只有这样,你才能跳脱专业的限制,永远找到工作。
其实,很多的工作,都没有对应专业的;很多在某些领域做出成就的人,学的也不是那个专业。比如,市长、CEO、创业者、作家、公益人士……要做好这些工作,不是学习某个专业就可以的;就算有相关的专业,也很少有从这个专业直接变成工作的。
我采访过的企业、机构、政府的管理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学管理出身的,就是这个道理。
10个有关志愿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男生,上学的时候就痴迷于恐龙,自己还办了一个网站。上大学的时候,父亲让他报考了金融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在一家政府刊物担任编辑。后来,他辞去了工作,重新读了古生物研究生、地质学博士。现在,是从事恐龙研究的著名学者。
有一个女生,上学的时候英语很好,竞赛获得了奖项,被学校保送到了一个五线地方师范大学,毕业后原本要做中学的英语老师。她一直都对金融感兴趣,后来考了北大的双学位,又考取了加拿大的经济学博士。现在,她参与加拿大航空政策的制定。
有一个男生,考取了北大的文科专业,但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机械设计。于是,他放弃了北大,转而在一所普通工科学校就学。在校期间,他获得了几项专利。毕业后就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后来做到行业标杆。现在他更多关注环保公益事业。
有一个男生,父亲是机械师,虽然自己喜欢文科,想当记者,但还是遵从父亲和老师的建议,上了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专业。因为不感兴趣,长期旷课,成绩太差,被学校退学。后来调到经贸专业毕业。毕业两年后,还是当了记者,到现在一直从事文化、媒体的工作。
有一个男生,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一年之后,因为成绩位列前茅,获得了可以调专业的名额。他自己喜欢汽车工业,但那个大学里最热门、最王牌的专业是电子工程。他选了汽车工业,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于是,他跳楼自杀了。到现在,已经近20年了。
有一个女生,她父亲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从小,父亲就对她有很好的专业培养。加上父亲在世界知名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在某国际经济协会担任会长,很期待她也从事经济研究。结果,她告诉父亲,自己想成为物理学家。现在,她在大学学习物理。
有一个男生,父母创业开办了一所学校,他自己热爱法律,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当父母年迈,无人可以继承学校事业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法律解决的是结果,教育解决的是源头。于是,他回到家里,担任了校长。现在,他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学校和家庭。
有一个女生,家里是医生世家,所以,她也考取了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在给孩子买衣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衣服质量又差又不美观,开启了她自己给孩子设计、制作衣服的兴趣。后来,她辞去工作,创办了一个童装品牌。现在,她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标杆。
有一个女生,父亲是政府官员,她从小学习很好、一路学业顺利,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进入了政府机构工作。她自己的梦想是去法国学习,成为一名法餐的厨师,为此,她自学了法语,在家里做了很多法餐,受到亲朋好友的盛赞。但是,她父亲说只要她敢去法国学厨师,就和她断绝关系。现在,她还在做公务员。
有一个男生,父亲和母亲都是医生,他从小就崇拜父亲。中学的时候会专门去医院当志愿者,帮助患者。他在体验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成就感之后,立志考入医学院。现在,他已经从著名的医学院毕业,和父亲一样,做了一名医生。
看完这十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再来看选志愿的问题。
我想,是不是可以把眼界放得更长远一些,多从孩子的兴趣和志向出发。
就算现在选不到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城市,理想的专业,也不是天要塌下来的事情——毕竟,人生不是这四年就可以决定的,也不是这个学校和专业决定的。
人生有漫长的七八十年,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为这个目标去努力,享受这个付出和收获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白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点击图片即可报名,4城还有空位!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我们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