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蕲春养虾第一人,新农民的故事登上了《湖北日报》头版

2016-05-03 蕲春网


近年来,荆楚农村涌现了一大批特殊的种田人。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挥资入田地,拓开一方天,助推传统农业阔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成为破解“三农”难题、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他们是新农民。
《湖北日报》从本周起推出系列报道“新经济·新农民”,展示新农民的风采,分享他们的新理念、新思维,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而推出的第一位“新农民”,就是来自咱们蕲春的人……
人物名片    吴贵如,蕲春旺旺生态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生于1975年,1994年毕业于山西煤炭学院,就职山西一煤炭企业;2005年,回到家乡蕲春八里湖农场养虾,成为“蕲春养虾第一人”。目前,经营土地845亩,拥有价值140多万元的农机设备。

4月22日,蕲春县八里湖农场高垸大队。雨后田野,禾青,草翠。
这里是吴贵如投身农业的起点。280亩“虾稻连作”田,过去曾是一片荒滩。
见到吴贵如,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去看他养的小龙虾。“天没亮就被贩子拉走了。还留了一些,看看咋样?”
来到田边,揭开罩着的蛇皮袋,几十只小龙虾“哗”地闹腾开了。吴贵如熟练地抓起一只,拉直虾尾,“看,底板(腹部)是白的,很干净;尾巴也比别的虾宽”;再翻开虾腮,“瞧,腮也是白的。”
 “水质好,生态养,才会有这样的好虾。”
养出这样让自己自豪的虾,吴贵如用了十年时间。
 这背后有怎样的坚持?

△每天天未亮,吴贵如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追求亩产翻番,还是生态优先?
    “效益必须以绿色、安全、健康为前提”

虾市持续火爆。吴贵如说,现在商贩到田头进货,每斤虾的价格都在28元往上走。
吴贵如却感到隐忧,“不断拉高的市场行情,会加剧从业者短视行为——过度追求效益,最终危及整个产业。”
不少农民跃跃欲试,向他讨教:一亩田能产多少虾?挣多少钱?
 “150斤,纯收入有千把元。”
有人说他打了“埋伏”,他说:“饲料喂,肥料撒,亩产翻番不难。问题是那样的虾子,谁愿意吃?”
吴贵如鼓励大家跟着他养虾,包教技术,前提是生态养殖,不用精饲料,不撒肥。“作为一个农业投资者,你生产的东西必须是绿色、安全、健康的,这是底线。”

△对于养虾人来说,如何养好虾可是一件技术活儿。


虾子不吃精饲料,吃啥?
吴贵如介绍,农场引进的水生植物“伊乐藻”,是小龙虾天然饵料,还能净化水质;实行“虾稻连作”,水稻秸秆腐烂后释放的微生物,也是小龙虾很好的“开口料”。
路边、田埂上的小麦,已开始抽穗扬花,清香弥漫。吴贵如说,那也是给小龙虾准备的口粮。
求质量,不求产量。吴贵如坚信:“市场终会将投机者淘汰出局,追求品质的投资者将是最后的赢家。”

△目前,龙虾正进入销售旺季,每天早上买龙虾的商家络绎不绝。


    连续亏损3年,坚持还是放弃?
    “农业投资者需要一颗平常心”
10年农村创业,吴贵如几经沉浮。
2006年至2008年连年亏损,是吴贵如最艰难的3年。
反思原因,吴贵如总结了两条:技术不过关,管理不接地气。
 “没有弄清里面的道道。比如,‘虾苗脱水两小时内必须投放到田里’;‘前期要肥,后期要瘦’(指水质);‘防控白斑病,水温控制是关键’,等等,当时都没掌握。”
“太理想化,用管理工矿企业手段规划养殖。问题是农业不可控因素太多,往往一场大雨就改变了所有生产计划。”
不期而遇的挫折,让吴贵如对农业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它不是一个高回报产业,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它仍是弱质产业,风险无处不在
 “投资农业,得有一颗平常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重新出发,吴贵如确定了梯次投资规划:短线投资——种稻、养虾;中线投资——组建农机服务队;长线投资——发展花卉苗木。
2015年,旺旺家庭农场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纯收入达到50万元,“种稻养虾”与“农机服务”的贡献比是3:1。
几年前,吴贵如在农场旁边建了50多亩苗圃,栽种了1万多株桂花。他说,那是旺旺农场未来的盈利点,也是农场未来转型的储备金。“三线投资互为支撑,可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增强农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龙虾商户们正在分拣龙虾。


    继续扩大规模,还是维持现状?
    “社会化服务亟待跟上农业转型节奏”
去年,旺旺农场在蕲春管窑镇4个村流转了565亩地,经营规模一下子扩大到845亩。
还会扩大规模吗?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农业生产需要规模化、集约化。但对旺旺农场来说,1000亩的规模就可以了。”吴贵如说。
在他看来,包括旺旺农场在内的农村市场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营,目前仍面临很多难题。
融资难。“从银行贷款需要抵押,除了一点房产外,农场没有银行认可的资产,建好的基地不行,上百万的农机设备也不行。”他感叹,“没有足够的社会认同感,新农民不容易职业化。”
去年,旺旺农场新购买了一套烘干设备,每天可加工粮食10万公斤。稻谷收购季节,农场需要上百万元流动资金,吴贵如只好从朋友处拆借。
为解决融资难题,吴贵如正和当地几个农业大户商议:成立农机联合社,互相担保,从银行融资。
结果将如何?大家心里没底。
除了融资,组建管理团队也难。只有280亩土地时,吴贵如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勉强可以应付。面积扩大到近千亩后,吴贵如急需管理团队。
让吴贵如叫苦的是,“高薪外聘,成本太高。就地‘取才’,无人可选。”
烦人的事还有很多:专业化的植保服务,健全农业保险……谁来提供?
吴贵如期待,农业社会化服务尽快跟上农业转型节奏,为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有人担心今后没有人会种田,吴贵如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作了回答。

综合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邓霁桓   编审:余立鹏 李林清

本周热点

第3天假期,推荐你一个能避开人潮却又刺激的地方

生活丨这些你必须知道的神技能,看第一个就决定转了!
劳动最光荣!蕲春又有一批人在“五一”前夕受到表彰
创业明星丨看看蕲艾产业园董事长张迎峰怎样回归创业

天下,心知蕲春

每天五分钟了解蕲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