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词语背后的“统治阶级代入感”

2016-05-14 詹膑 Story

最近公共事件很多,所以各种讨论目不暇接。


然而在一个群里聊,有目瞪口呆之感,因为这里有人熟练地使用“人民”这样的词汇进行讨论。在我看来,这是“恐怖”的一部分。由于群里学历水平不错,以至于,我下意识想到了“高知识奴隶”这个词。


我写了这么一段:


这种用词背后有一种奇怪的“统治阶级代入感”。


我们以前最常见的代入情景是:在路边摊,几个人激昂热切地讨论收入台湾打入日本。对于这些,有知识的人是不屑的,但是等到他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时,他不由自主从国家一盘棋来考虑,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考虑,从“人民如何如何”来讨论。


这些人,有一种奇怪的“强壮宏大”感,虽然知道是充气人。但这也是“统治阶级代入感”,只是它十分隐蔽而且强大。他是没有个体关怀的,也是没有“个体”这个立场的。


我喜欢那些站在个体角度的讨论者,他们可能卑微、郁躁,但还是剔透晶莹着,看得到光亮,十分生动。


凑巧,今天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刘瑜:被国家化的记忆和诗意一样值得警惕》(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达),有一段:


也许他们并没有忘记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他讲述过去历史的时候,完全是以国家的语言,政治化的语言讲述那段时间的历史,已经没有了个体的,生动的,活泼的个体化的回忆了,个人史实际上成了国家史的微观的缩写而已。


看得让人心有戚戚。我父亲写自己的回忆时,就难免会把个人的东西和大语境纠缠在一起。如果没有更专业的训练,恐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即便现在的年轻人,也并没有脱出这个窠臼:虽然他们很擅长使用网络语言,或者有一套二次元的专门语汇;但是当他们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时,他们的讨论,依然由一组“统治阶级代入感”的词汇组成,进而一样面目丑陋。


新词总是需要学习的——而且语汇要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才能内化。


从自我开始,从关心被戕害的个体(们)开始,让我们重新寻找自己的发言方式吧。




关联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