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收获的和期待的——在Google 使命的路上

2016-07-27 詹膑 Story Story


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都能访问并从中受益」。受使命驱动,过去的Google有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并切实地帮助了很多人,一直是我最尊敬和喜爱的公司。昨天在写「话别雅虎,与信息方式的四次范式变革」时,突然就想到,原来Google已经在其「使命」的道路上错过了很多,偏离了不少,或许那个经典的Google也在差点儿谢幕。


在经典的搜索时代,互联网上的主体信息,以及人们主要的时间分配,在「长文」,有关键字、有特征的、分散的网页上;这个时候,技术驱动爬虫不断进行索引然后优化算法进行排序,Google确实在「整合」,并且方便人们抵达需要的信息。


按照前面讨论的「信息方式的范式变革」来看,显然Google从社交网络时代开始,就变得有心无力了,而在过去这些年,情况或许可以说是「每况愈下」。之所以这么看,是因为「内容」或者「信息」的基本属性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内容不再是「长文」,而是短、碎片化;以及它不再是文字绝对占据主流,而是照片、声音、视频。现在的内容也不再是特征鲜明的,而是模糊的、动态的、即时的,甚至不存储转瞬即逝的。同样,内容甚至封闭在社交网站以及App里,不再是开放的。甚至,内容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自身,而更多要依赖人际关系和用户行为。那么,「整合全球信息」以及「人人都能访问」变得困难,从而距离使命更远。


借此,倒是可以看看,信息发生了什么方式,以及Google是否有所应对。下面的讨论是急就章,如果你有信息可以补充或者见解可以分享,则欢迎留言。此外,下面的信息特性往往是交织的,并不能直接分割。




一、即时信息


我们正走向永远在线的状态,并且即时分享信息。Google曾经以不菲的代价获得对Twitter资讯的检索,并且曾有周折被Twitter取消过协议。目前虽然Google可以检索Twitter的资讯,但是当信息失去了「即时性」就改变了其价值,至少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特征。此外,更多的即时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封锁在App和社交网络里,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正在发生的事情,在Google世界之外。


还有直播。这些彻底即时消费的信息占据了大量的注意力和时间。如果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的即时信息已经是一种巨大挑战,那么Snapchat这种更即时甚至转瞬即逝,只为即时存在的信息,对Google的使命而言更是可望不可即的挑战。


时间流这种东西,才是即时信息的存在方式。


二、碎片化


碎片化最大的挑战不仅仅是检索本身,而是其价值结构,它往往并不是以内容自己的特征来体现价值,比如讨论一个话题,比如拍摄一个新闻,而更大的价值体现在和人的关联、和交往互动的过程关联。


也就是说碎片化的信息属性和价值不在于自身,但赋予其价值的那些属性是Google很难获得的,比如人际关系,比如转发、点赞等大量用户行为,这些信息特征在Google的检索之外,从而使得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无法被检索获得。


三、多媒体信息


图像的检索,Google一直在持续进行技术投入并获得了很多进展。但是现在主要被消费的图像,却在Facebook和Instagram这样被封闭的世界里,在Snapchat这样转瞬即逝的状态里——被检索的只是占有用户更少时间的信息。


更难的事音频和视频的信息,虽然音频的识别并不是技术无法解决的,但是它消耗的资源和它带来的商业价值,却横亘在技术之前。在Youtube上,视频得到了精细的切片和分析,但却和图像一样且更加难以以「文字」作为线索准确搜索。

这些原本不是问题,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在带宽和存储成本急剧降低的今天,图像和音视频已经是人们日常信息的主流——以时间和注意力来评估。


四、圈养的信息


Facebook并不对Google开放搜索,但是Facebook每天在产生海量资讯,并且也占据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仅仅一个Facebook,就让Google的整合信息变成了空中楼阁。这一形势在移动时代得到了加剧,更多的App采取了「圈养信息」的做法,大家都成了隔绝的微型世界,并不开放接口。


作为底层的Android或许能有所作为,但目前还无法形成有效力量。从目前来看,人们试图为圈养提供的解决方案,也还没有能够被广泛应用。


五、社交与用户行为


社交与用户行为,不仅仅是Facebook圈养信息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跟「人」和「社交」产生了关联,我们在计算一个信息的权重的时候,必须结合它是如何被人生产、阅读、传播和使用的,我们必须计算它被转发、点赞、收藏等这一系列行为,如果缺乏了这些数据,那么Google对「信息价值」的计算就是空中楼阁。而这一部分恰好是Google 无法获得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觉得Google Plus跟Facebook的竞争意义并不大,相反,去研究信息如何被人使用以及人们的信息行为,是更有价值的。所以,结合上面对信息形式的讨论,Google Plus在当时是必须大力投入的——它也渐行渐远,大概这轮角逐对Google意义已经不大了。


六、人对信息的更多参与


这里包含很多内容,比如上面已经提过多次的社交网络问题。但是这一部分,比想象得走得更远。因为,我们已经基于人来跟进信息,人成了信息流动过程中的核心因素,不再是内容本身的特征。出了社交网络外,最典型的新状况是,Quaro、Stackoverflow、知乎、在行这样,人直接参与到信息的整个流程过程中,我们因为人来实现完整的信息流程。


同样,当个体分配了充足的时间给互联网,并且必须大量处理信息时,人们正在发展各种基于人的信息行为,Pocket这样的收藏性应用将更多的参与,IFTTT之中机制也会更多的参与,搜索作为一个基本功能进入到大量的信息团块里,自成价值。


甚至,Google最擅长的「长文」领域也是如此:Medium里引入了「Follow」机制,新闻和网页在各个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微信公号文章流转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长文也实现了基于人分发,而不仅仅是基于「内容特征」。另外替Google Reader再唱一遍悼歌,Reader后期的Share功能,呈现出了很强的人际分发信息的潜力。




所以,从上述信息的变化来看,Google在过去这些年里,并没有很好地通向其使命。经典的Google,很大建立在处理超链接以及分析超链接上。魏武挥老师在我昨文「话别雅虎」问我怎么看微信对超链接的态度,我之前有一篇也是急就章「超链接没落,网址沉没,看不见的URL繁荣」有一些没有铺陈展开的讨论,以此为基础,我的观点是:


雅虎和Google是超链接的时代,从社交网络到移动时代,信息的主要分发逻辑改变了,微信更有「通信」的特性,认为内容直接可以点对多分发和人际转发,将URL变成了工具和资产。


所以,「超链接」的没落,很大程度上能解释Google为什么失去了「信息整合」的能力以及为什么无法成为人们处理信息的主要应用。但是有趣的是,Google通过Android,成功地变成了各种信息方式的平台,进入到底层,从而某种意义上占据了足够的「URL资产」,这不知道会不会给Google的使命带来全新的可能。


虽然错过了很多,但是过去这些年里,Google也有一些没有错过的变化:


  • 地标信息。Google地图、相关收购、Android等资产,使得Google占据了足够多的地标信息,以及对地标信息有强大的处理能力。而移动时代,对信息带来的大量变化里,最重要的是给信息增加了地标属性。


  • 信息「通信化」。移动时代的社交网络和Web时代的社交网络其实有有区别,社交网络之所以被极大强化并发挥潜力的原因,则是「通信」属性的加入和强化。微信的成功,则是将所有的信息流动都建立在「通信」之上,或许将来可以另文讨论。Google从Gmail开始就进入了信息的通信化并继续具有优势,此外从Gtalk到Hangouts、Voice,最近的Spaces和输入法,前期Google I/O会议预发布的Allo和Duo都是「通信」。还有Andoid本身。


在「话别雅虎」里讨论了四次信息方式的范式变革,有人留言问下一次会是什么。这也是很有趣味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关心下一次,而「范式变革」往往很难预料,比如当年人们对Web3.0的关心在今天已经如泡沫散去。信息方式的下一次,Google或许一直在押注,而且看上去,它主要押注的部分似乎正在呈现出强劲潜力:信息的智能化


这也是我对读者问题的回答:智能。


Andoid、智能家居和VR都有很多想象力,但是智能助手似乎更通向未来,从Google Now开始,信息的智能化就走向了应用级,而Google拥有的信息资产和技术资产,使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进展能充分应用到人们的日常信息方式里——或许这能指向下一次范式变革。新发布的Google Assistant也是走在这个道路上。


作为一个墙内用户,对Google如此的讨论,真有既讽刺也富有意味。




写这样的文章好辛苦,厚颜求转发和赞赏。 [害羞]

Read more
Pageview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