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青年:文学里的青年形象

zhanbin 游山打捕 2019-07-26

因为没法顺畅的写完关于青年的想法,所以分成了若干篇。这篇是延续前面的《有关青年》。

「治理术」就是广大青年被纳入到治理的过程。

青年,是一个剧烈的确定自我身份的过程。


在现代文学上,要找「青年」并不难。我在翻看夏目漱石的《三四郎》的时候,就能想到些个中国现代作品里的青年。但是我延展开来,想:当代文学有什么青年的形象,是能成为经典的吗?没有答案。


我倒是看文学小说很少,是以专门请教了读书多的朋友们,目测这个问题有些尖锐,一番讨论,似乎当代文学里并没有青年。也是有趣。


如果一定要找,我倒是不介意把《平凡的世界》或者《人生》放上来,虽然朋友们不认同,我也觉得勉强。但是,角色也有一个被时代裹挟进去,必须「确立自我」的过程。比较乏味的是,它更像命运。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和一众青年从属于现实主义宏大图卷,更像是讨论命运,以及用他们来注解时代。我会更喜欢《人生》一些,在城乡之间高加林的挣扎在自己那里还略微剧烈,没有被外在完全淹没。


总是牵强。放在这样的语境下,宁可看到有人能给当下的左翼青年们写小说绘群像,感觉他们认真研习马克思理论后,既感受到了巨大的现实落差又有剧烈的参与其中,想想倒是经典且鲜活的「青年」。


「青年」这个词不是一个简单的年龄概念,它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社会复杂程度增加,我们希望让儿童积蓄纯真,把对世界的美好期待放进童年,当带着理想主义进入复杂的社会时,这种张力就产生了,而最有能动性的青年又势必会去挑战这种结构,于是理想主义就是他们操持的和守护的,直到疲惫,找到跟社会的和平相处方式。


再进一步看,从个体上来说,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标准意义的青年时间,方式和长短各有千秋。但一个社会里,存在一个共通的「青年」时,诸多青年要历经共同的社会挑战并剧烈的去应对,才会有可以文学化或者可资祭奠的青年。


或许,青年这个词在意义完整时,必然包含了「抗争」这个意味,可以有颓废或者迷茫,但那种混合着叛逆、反动的理想主义追求,应该刻在青年这个词的内在。


我觉得还有些有趣的,似乎作家们的第一本或者早期代表作里,能比较成功抵达青年。倘若没有,大概是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也是我喜欢《人生》多于《平凡的世界》的原因。


巴金在《家》里是写好了一个青年的,也有着左翼的色彩,某种程度为当时众多青年立传了。等到他写《寒夜》时,大概就已经成功的看到了一个犬儒世故的中年人了。


茅盾早期的作品很多人不知道,不再官方推崇之列,《蚀》里有一组青年,在革命背景下,里面有很多真诚的动摇、真诚的坚定,有麻醉、颓废、妥协和脆弱。


都有着剧烈的自我确定过程,都有着带有理想主义的抗争。另外有意思的地方是:作家估计如果成功的写了青年这个角色,也就脱离了自己的青年。


放在当代,我们还能在文学里找到有较广泛共鸣的青年吗?如前,不是所有的时代都能涌现出有社会象征意义的青年。越来越早熟的社会应该就越来越难以容纳青年的吧。


看到福柯的一句话,「治理术」就是广大青年被纳入到治理的过程。是以,复杂的不断提升的官僚技术确实是在不断取消青年。虽然在个体层面可能青年永在,但在社会层面,却有可能青年凋零。




欢迎继续分享你对青年的认识和回忆;也请分享你看过的文学作品里的青年角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