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的钟声为什么会带来福祉?探访北京大钟寺揭开钟铃背后的秘密

2016-12-08 北京旅游


  到了12月,距离2017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
  每到年终岁末,人们习惯做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来为新的一年祈福,在佛寺敲响钟声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那么,新年的钟声为什么会带来福祉?今天带您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为您揭开钟铃背后的秘密。


 

原是人们为了解闷的劳动工具?


  我国的钟铃文化有五六千年的历史,“鼓”、“伶伦”等神话传说人物都曾被认为是钟、铃的创造者。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钟铃形状的陶器应为钟的雏形,但原始钟铃的用途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从我国最早的钟--陶钟,大致可以推断,应该是当时人们为了解闷而随手敲打的劳动工具。

  陶钟逐渐发展演变,之后陆续出现了铜铙、铜铃、铜钟,并根据需要又演变成了编铙、编铃、编钟。

  编钟就是这种外形类似瓦片的钟,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会发出音高不同的乐音,因此,这类钟又叫乐钟。由于乐钟的特性,古代贵族在举办庙堂祭祀、宴享宾客等活动的时候,常使用乐钟奏乐,现在看来,乐钟在当时承担的是典礼乐队的功用。但那时,乐钟仅限于贵族,是统治阶级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并且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钟制度,不同等级的统治阶层享有不同规格的钟乐。“钟鸣鼎食”是先秦社会统治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不那么正能量

  而我们之前所说新年在寺院敲响的钟则是佛钟,所谓“有寺必有钟”,可见钟是寺庙的必需品,佛钟又叫梵钟,在寺庙中的作用就是报时以及召集僧侣诵经、上堂等。而敲响梵钟的偈语则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充分表达了佛教信徒的意愿,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含义不是那么充满正能量,但也确实是僧侣们的日常。


  但是普通百姓敲钟的意义却大有不同,想要敲一次钟也不是那么方便。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门前伫立着一座可以供民众敲响的古钟,旁边的立牌解释道“百姓来此撞钟三下,分别代表平安、幸福、吉祥。”

  因此,无论是新年还是平日,来到这里敲响钟声都是一种祈福的行为,而新年敲钟则是赶在新旧交替之时,将自己的美好祝愿传达出去。

 

三次搬迁的古钟之王

  提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就难以绕开使得大钟寺声名远播的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铸于明朝永乐年间,通高6.75米,直径3.3米,重46.5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这样硕大的一口钟居然有过三次搬迁的经历。

  明朝永乐年间,永乐大钟被安放在皇宫附近的汉经厂,并时常被敲响,然而在永乐皇帝去世后,永乐大钟逐渐被遗忘,鲜少发出声响。直到万历年间北京西郊的万寿寺建成,永乐大钟才又被重新想起,于是从汉经厂搬迁到万寿寺,每天都有僧人撞钟。然而到了明朝天启年间,北京城里出现了一种传言,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于是,明熹宗就下令将永乐大钟卸了下来,从此,永乐大钟又一次遭到了冷落。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觉生寺也就是如今的大钟寺建成,有大臣建议,觉生寺位于北京城北部,五行属土,而永乐大钟五行属金,如果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那么“金土相生”视为吉兆,因此,永乐大钟就被再一次搬迁至觉生寺,并保存至今。
  永乐大钟虽然体型大,命运坎坷,但是并没有失去它原本的光芒,钟体内外铸有明朝永乐帝御制的佛经七部,汉文咒语一百多项,共计二十二万多字,全部以楷书书写,字体工整。此外,这口巨大的铜钟,运用高超的力学结构,仅用一根6.6厘米宽、14.3厘米高的小穿钉悬挂于梁上,实为罕见。加上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一流的声学特性,被人誉为“古钟之王”。而永乐大钟的栖身之所觉生寺,因为有了这个瑰宝,也被逐渐叫成了大钟寺,也就是现在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风铃:用来测风的钟

  除了以上提到的编钟、佛钟之外,还有更钟、朝钟、金刚铃、风铃等钟铃类型,大多肃穆庄严,与我们日常生活距离最近的可能就是风铃了。

  我们如今所说的风铃,据说起源于唐朝的占风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歧王宫中竹林中,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碎玉子相触声,即知有风,号为至占风铎”。那时,风铃的功用即用来测风。后来逐渐发展出示警、装饰等作用。如今,多被人们视为好运的象征。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钟铃文化的冰山一角,关于古代钟铃的类型和故事还有很多。正如钟铃一直以来被视为传递美好祝愿的器物一样,希望钟铃文化也能够随之代代相传,将好运和美好的祝愿一直传递下去。


内容来源:首都之窗(ID:beijing_gov),千龙网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