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不只是吃吃喝喝!这才是逛南锣鼓巷的正确姿势!

2017-10-20 波波安 北京旅游

一提到南锣鼓巷,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小吃

和各种文艺范儿十足的小店,

逛了无数遍的小编表示,真的无感了好吗?

不过最近小编得知,原来不是南锣没意思了。

是咱们的打开方式不对!

到底南锣鼓巷应该怎么玩才能玩出格调?

拿着小编给的攻略!咱们周末再走一趟!



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南锣鼓巷全长786米,南北走向,北抵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始建于元朝。


元大都位于现今长安街以北,复兴门、西直门以东北土城路以南,东直门、建国门以西,合围筑城,至今约740年。元大都内建起皇宫、皇城的同时,延续了唐朝时的里坊制,将全城以棋格状分割成50个坊!想想~还真是整齐呀~


(小编画的元大都大致的位置,看看穿越回去你是不是首都居民呢?)


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四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现在的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大都里坊构造在近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元代南锣鼓巷)


明清的演化



明代时,北京内城被分为28坊,“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清廷接管北京古城,采用的是以八旗“拱卫宸极”,汉民被驱迁至前门外南城,由八旗分区替代以拱卫皇城。皇城外东北域城区由镶黄旗拱卫,包括其中的南锣鼓巷。南锣鼓巷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蜈蚣巷”。



南锣鼓巷之名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其一,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因而得名。而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将此处称为锣锅巷。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后《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将“锣锅”改为“锣鼓”。民国后一直沿称锣鼓巷。“文革”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洪承畴宅院



紧依皇城根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为历代官宦贵胄的居住地。南锣鼓巷中,现今保存下来的历史最长的故居当属明末叛将洪承畴的宅院。


(洪承畴)


1642年洪被俘降清,助清兵入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建议清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帝采纳,加以推行,并多次率兵镇压抗清义军。1658年,洪承畴与吴三桂、卓布泰攻陷昆明,平定云南。次年,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回京后,他所居住的正是现今南锣鼓巷59号的宅院。


洪府按一品大员豪宅规模建于清初,原宅大门在靠近前海的方砖厂胡同,后门在南锣鼓巷,占据黑芝麻胡同与沙井胡同之间的大片地界。岁月变迁,现已变成10多个独立四合院和平房大杂院。这“洪家大门”不合时宜地夹在南锣鼓巷临街的商铺之中,院内为洪氏家祠,仅存北房三间,闭门谢绝参观。



僧格林沁王府



横跨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的僧格林沁王府则是南锣鼓巷唯一一座王府级别的大宅。晚清时期,由于太平天国的兴起,湘军和淮军取代八旗、绿营,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干,僧格林沁大概算是满清最后一个彪悍征战的旗人将领。1825年,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郡王,先后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加封亲王、食双俸。


除此之外,皇太极四子辅国公叶布舒、大清最后一个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后党”的中坚人物荣禄、内务府大臣奎俊、清末将军凤山、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伪军司令张兰峰、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等清代及民国高官都在此居住过。这些老宅的保存并不完整,有些甚至遭到严重的破坏,早已面目全非。现在这些宅院多为民居大杂院以及一些政府办公机构,并不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



不要一看到故居就觉得没劲,北京之所以与众不同,小编看来与这些保存完好的胡同故居有很大关系,故居因这里住过的人而充满故事。



茅盾故居,位于现在的后圆恩寺胡同13号院。比起旁边的深宅大院,这里充其量算是个小门小户了。步入院门,迎面雪白的墙壁上镶嵌着由邓颖超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解放后至1965年,茅盾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搬来四合院之前,由于夫人孔德沚去世,茅盾伤心加之身体日渐衰弱,曾经从原文化部宿舍楼的楼梯上跌落,此时,大家都认为他不适合再住楼房。"1974年12月,茅盾迁入后圆恩寺胡同的两进标准四合院,直到1981年2月入院治疗,他在这里度过了6 年的晚年生活。



而且这里还有件有意思的事,茅盾先生刚搬来的时候就十分中意这套住房,一则这里比原先东四头条5号文化部宿舍大院1号小楼内的卧室要大一倍。二来四合院采光也好,这对于视力只有0.3的茅盾先生极其重要。


蒋介石行辕



在茅盾故居往东不远,有一处建筑及其惹人注目,那便是蒋介石当年在北平时所住的行辕。如今的大门是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建筑,穿门而入,迎面就是一个极其宽敞的大院。



这样的大院在北京的胡同中是十分少见的。院子北面矗立着一座青灰色西洋式二层楼,顶是黄金的琉璃瓦,具有中国宫廷建筑风格,而门廊却是爱奥尼式立柱,柱的顶部和基础,都雕着精美流畅的花纹,洋味十足。这样中式胡同里藏着的洋建筑,你要是不知道,还真不好找。



1945年12月11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到北平,就是住在这座宅院中。



玉河遗址



从南锣径直奔西,穿过雨儿胡同,就可以看到一处难得的闹中取静之所。只见一条小河从胡同旁静静流过,河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苍松翠柏,不时有太湖巨石点缀在花草之间。往河里看,菖蒲、芦苇生长茂盛,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这就是已经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五十年后,又重见天日的玉河水系。



这条河的另一个显赫身份是皇家元代通惠河的北段。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别看修复后的玉河只是条三四米宽的小河沟,其实在元代,这里是可以行走粮船的河道。两岸绿树成阴,河水潺潺,绵延数里,绝对是达官显贵夏季消暑的好去处。



荷花市场



有可能您逛什刹海的时候压根不会注意到这里有个荷花市场,百年前的清末,甚至几十年前的北京,这里一直都是京城有名的商业街。



每年农历五到七月,正是北京酷暑之时,但同时也是什刹海畔荷花盛开的时候。片片荷叶,阵阵清香,引得无数百姓到此消遣。一些有头脑的小商贩,利用什刹海里出产的莲藕、莲子、菱角等河鲜,做成应时当令的冰镇甜品,推车贩卖,到清末渐渐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消夏市场。



那时候老北京人消夏纳凉的好去处,主要集中在荷花市场、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几个地方也被合称为“四胜”,其中又以荷花市场最为出名。《古都变迁纪略》中写道:“十刹前海,万柳沿堤,风景绝胜,昔为夏日游客载酒嬉游之地”。“昔日荷花最盛,为消夏第一胜地”。由此可见,当时的荷花市场,还是人气颇高的商圈。如今被酒吧一条街“抢镜”了。



齐白石故居



位于南锣鼓巷东侧的雨儿胡同,曾是白石老人晚年短暂停留的地方。这条胡同里的13号院,是清朝的老宅子。这里原本住过内务府的一位总管大臣,因为家宅建筑越级,园子被朝廷没收,分割出售。



1955年,政府将这里修葺一新,让年过九旬的白石老人搬到这里居住。若论居住环境,这里比齐家跨车胡同的老宅强了不少。但此时的齐白石由于身体原因,经常被噩梦惊醒。他闹着要回老宅与家人团聚。1956年,经中央领导亲自指示,齐白石重返跨车胡同的白石画屋,第二年秋天病逝。


   

老北京城有

“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一说。

南锣鼓巷因其特殊地理位置,

自古都是达官贵人府邸、

宅院的聚集地,

其中不乏王爷、将军、总理、大臣,

以及一些社会名流,

堪称名副其实的“高干社区”

怎么样?

有没有感觉南锣其实不是你以为的南锣?

挑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咱一起去南锣好好遛遛吧!


转载须注明来源北京旅游(id:visitbeijing_12301),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精彩推荐

第一波“红叶指数”来了!北京这些地方已经美爆了!


法国小镇搬到京北啦!京郊新开一处“莫奈花园”!美得冒泡的法国小镇免费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