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本台记者全程记录雨夜高山救驴友……他们都太拼了!【附视频】
昨晚,小编刚编发完微信,忽然微信群传来一个消息:
过了一会儿,都市110快反小组柳馨月等也出发了。怎么回事儿?
小雨(化名)是太原人,今年三十岁,在上海工作。小雨也是一名年轻的驴友,每次回到太原都要选择一两条越野线路出去走一走。3月31日上午,小雨约了驴友陈哥和他一起出游。二人驾车来到忻州、阳曲交界处小五台山,开车进入山区行进一段路程后,开始步行进入后山。下午三点,山里突降大雾,二人开始失去方向,在密林里穿行了一段时间后,始终无法找到出路。天色开始暗下来,雾越来越大,气温越来越低,二人心里开始慌乱,于是拨通了110报警电话。一场搜救行动由此拉开序幕——
救援队队长陆枚一边开车,一边在召集救援队集合。当时已经确认了两名驴友报警后的准确位置,位于东经112度47分31秒,北纬38度15分0秒。当地的一名公安干警和几名消防队员已经赶往山上,山地形势复杂,气候恶劣,一直无法找到失踪驴友。两名驴友的家属和朋友万分焦急之下,向天龙救援队求救。
22:30,在滨河东路山西林校集合点,第一梯队十多名天龙救援队员已经分别乘车,进入大运高速从大盂高速口出,进入山区。同时向天龙救援队忻州支队下达出队命令,开始集合出队。黄河电视台记者李征已经开车赶到,换乘集结车辆准备出发……
23:30,到达山下。山路全部碎石,崎岖不平,车辆很快行进遇阻,队员开始徒步上山。这个时候才发现,随队前来的两路记者都是山西广播电视台的,其中柳馨月是唯一的女记者。
(来自都市110视频截图)
今天零点,第一梯队全部赶到山上一座小庙里,与公安、消防汇合。大家会商后,决定由天龙救援队搜救队副队长鱼哥担任前指,请庙里几个老乡担任向导,分两个小组,同时从两个方向,向后山进发,接近报警位置。
0:30,两路记者都在第一组,沿着陡坡,穿越荆棘,一路爬升,登顶小五台山1880海拔最高山脊。山顶寒风呼啸,非常寒冷,一会儿雨,一会儿雪,队员们用手电、头灯,仔细寻找可以落脚的地方,沿着山脊,朝着后山方向逆风艰难行进。
1:53,第一组在鱼队提议下,大家聚拢起来,齐声朝报警方向喊话,“听到了吗?”仔细辨识,能够微弱听到回声,经过判断,基本可以确定是失踪驴友。
大家可能要问
48 31279 48 15233 0 0 3316 0 0:00:09 0:00:04 0:00:05 3315:为啥不打电话?信号不行?说实话,突发行动出发的时候,很突然,很多人手机都没什么电量了,到了山里手机电量不多,另外,两位驴友手机报警后也基本上没有 电了,还是传统手段更实用。听到回应,大家非常兴奋,再次齐声喊话,“我们来了,不要动!”由回声方向确定了位置,两名失踪驴友是在对面的半山腰上。如果要以最快速度接近他们,就必须从此刻的最高点直接切路下到山底,再沿着他们的方位爬到半山腰,这个方案最快最直接,但是也强度最大。别无选择,大家在向导带路下,救援队员手持砍刀,硬是在密密麻麻荆棘丛林中,砍出了一条勉强可以通过的“路”。这砍刀啥样?
上图为开山斧的资料,开山刀和这个利器差不多,有了这个就好多了。3:21,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第一组终于找到了两名被困驴友——小雨和陈哥。经过一天多的煎熬,两人已经非常疲惫。但是看到这么多人来救自己,二人连连感谢。小雨说,如果你们不来,我今晚肯定熬不过去的。小雨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失温现象,大家赶快给小雨加了一件棉衣,把背上来的水和食物给他,补充能量,集合队伍,原路返回。返回途中记者得知,在山上又冷又饿,下了雨以后身上又湿透了,在等待救援期间,他们把还没有淋湿的背包带剪下来点着取暖,很难想象没有救援会是什么情况……
4:30,又一次返回山沟底部,再一次爬升到1880米的顶峰。风更大了,天更冷了,风雨交加,此刻山顶上所有的荆棘枝条已经变成了冰挂。为了前进,大家只能抓住冰挂的树枝,用胳膊遮住保护眼睛,避开迎面打来的野刺,遇到瞬间风大了,只能蹲下来多一会儿。山里的雾越来越大,天越来越黑,能见度只有5-10米,根本无法找到原来开辟的路。鱼队不停的和救援总指挥梦想取得联系,获取准确定位,再用指北针指引着前进。然而,有路的地方,方向不正确。用指北针找对了方向,却无路可走,大家在山脊上,穿行了好几个来回,但是大家明白,只有一刻不停的一直行进中,才能确保不失温。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结成了冰,都成了一件白哗哗的冰挂。
6:20,辗转行进了三个小时后,第一小组安全撤到山下,与第二小组、第二梯队全员集合,参与救援的当地一名公安干警、五名消防干警撤离。当家属亲友看到了小雨和陈哥安全返回后,迎上去一把就拉住了两个人的手,招呼着上车取暖。
另一路的从山顶网下搜救的人马也一点不轻松,后来下起雨以后,路更难走,而且几乎就是一边是峭壁悬崖,一边是荆棘密布,有段时间,女记者柳馨月几乎是边哭边退着走——怕那些荆棘刮住眼睛呢……有几处想出现场,可风太大,基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衣服也被打湿,在应急采访灯下闪闪发亮。虽然最后掉队了,但还是坚持到任务结束,也拍到了想要的东西。
这是最后整队完成,合影留念,注意,还有两位女队员啊。为了向女队员表示特殊的敬意,单独发一下三位女士的照片——
还有一位男记者邱华,因为奉命在家休息没有照片,抱歉。最后是黄河电视台记者李征,没想到一天一夜不休息,继续在岗位上编完这期节目,特发工作照一张。
今天晚上,黄河电视台和科教频道都播出了相关视频,小编定稿前,已连续作战了36个小时的记者李征送来了视频,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不同寻常的雨夜营救。谢谢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d0150428jdb&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天正值黄河电视台节目改版,这个视频算个特别的礼物!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