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纪委网站头条推荐山西老乡陈廷敬,为啥?

2015-08-18 山西广播电视台


8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头条位置推荐题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的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展现了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的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家规。

  近日,中纪委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旨在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山西晋城陈廷敬”是系列推荐中的一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陈廷敬作为清朝一代名臣,素以清廉正直闻名。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清官名吏,与陈氏家族的家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陈氏家训实际上就是三首诗,三首词。看似简单,但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却十分深刻。涉及到了读书、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勤、俭、学、善、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道理。五字箴言中,一再得以体现的是一个“廉”字。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廉”之一字,成为陈家后人做人为官者必须遵守的戒律。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2014年12月,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曾到陈廷敬的故里考察调研,重点了解陈廷敬的生平事迹、为官为政、家训家风。据报道,王儒林称,陈廷敬的德才勤廉非常值得学习,“清、慎、勤”是康熙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陈廷敬做人做事做官的真实写照。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剖析、深刻反思,引以为鉴。王儒林同时希望,作为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也要更好地、充分地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教育启迪后人。

  据了解,作为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近年更是出台多项举措,除了让游客感受相府文化,也逐渐将景区打造成为“廉政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附中纪委网站全文:

  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同时,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 40 37289 40 15231 0 0 3699 0 0:00:10 0:00:04 0:00:06 3698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陈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内城(原名斗筑居)与外城(中道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明清两代,生活在这座相府内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仅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陈氏家训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清陈廷敬《陈氏家谱》)


  ●脚本

  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这个名叫御书楼的地方,有一匾一联,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所提。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如此高度的评价,如此规格的荣耀,是怎样出现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的?

  这,要从一个人和一个家族说起。

  御书楼所在的皇城村位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载,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纂官,更是康熙皇帝颇为倚重的股肱大臣,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廷敬为人“老成宽大”,“恪慎清勤”,“慎守无过”,康熙帝称赞他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对他的处事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去世后,赠谥号曰“文贞”。

  在那样一个年代,陈廷敬是如何做到恪尽职守、洁身自好的呢?

  明代中期,陈氏二祖陈林以煤铁起家,历经数代积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经商网络遍及东南亚和俄罗斯,是晋商泽潞商帮的早期代表。

  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做支撑,陈氏家族开始供子弟读书以考取功名。明清两代,陈家一共出了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员三十八位,成为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

  陈家的兴旺当从陈家三世祖陈秀编撰的《陈氏家训》说起。

  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晋城文史专家 晋城诗词学会会长 柏扶疏:

  陈秀生活于明弘治年间,少时聪慧,却因不喜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他能诗文,后经推荐,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还曾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后来他辞官回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

  因为在外任职,陈秀担心儿子因为缺乏管教而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于是,自西乡县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氏家训实际上就是三首诗,三首词。看似简单,但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却十分深刻。涉及到了读书、做人、交友、持家、做官等方方面面,涵盖了“勤、俭、学、善、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道理。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

  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勤、俭、学、善、廉”五字箴言中,一再得以体现的是一个“廉”字。

  “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

  “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

  “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

  “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

  虽为小吏,但是,在从政的过程中,陈秀深刻认识到了权力的双面性,如果不能控制贪欲,必会走上贪腐的道路,祸害百姓,遗臭万年!所以,他教导后人,“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也就是说,“做事业要像宋代的铁面御史赵抃一样忠于职守;不贪财要像宋代的翰林学士王禹偁那样拒绝贿赂。”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廉”之一字,成为陈家后人做人为官者必须遵守的戒律。

  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是崇祯甲戌(1634)科进士。初授乐亭知县,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后升为御史,他仗义执言,多次弹劾贪官,从不回避。

  陈廷敬进入仕途之后,更是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

  山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 晋城文史专家 晋城诗词学会会长 柏扶疏:

  陈廷敬进入仕途后,他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陈廷敬回家探亲,这时他还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他的父亲陈昌期了解了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够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

  康熙四年(1665年),陈廷敬回京赴任的时候,母亲张氏为他治理行装,对他说:“你的一切花销,家里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千万不敢贪国家的便宜。”“慎毋爱官家一钱。”

  父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表扬,母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鞭策。自此,陈廷敬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诲,往往会失声痛哭。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他写诗道:

  “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陈廷敬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强调“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袛。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提出通过朝廷立法、重新严格制定衣冠服饰舆马乘车,器用婚配丧葬等礼制与办法,使人心尚俭,以挽日益颓败之风。康熙帝予以肯定,并诏令全国。

  陈廷敬为官期间,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是他的门人对他私下的称呼,“半饱”表明陈廷敬知足,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他深知一个人胃口过大,贪得无厌,必为天理不容,必然会得到自取灭亡的下场。

  陈廷敬不仅深得康熙皇帝的褒奖,也受到同僚的赞誉。同朝大学士李光地说他“慎守无过,后辈亦难到。”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在陈廷敬去世后十五年,仰慕陈廷敬的清德余风,写诗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

  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

  他教导儿子陈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要求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他在豫朋回京之日,高兴地写诗勉励道:“敝裘羸马霜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

  在他执掌内阁期间,其弟陈廷弼官任广东粮驿巡道,被人参讦为贪黩。遇到这样的事,陈廷敬大权在握,不难摆平,但陈廷敬闻讯后,根本未考虑也不考虑如何为其弟开脱,而是日夜惊恐,感慨万端,写诗告诫子孙: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

  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

  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第十八代孙 陈丙应: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这实际上是我们陈氏家规的提炼和升华,也是陈廷敬一生的真实写照。

  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六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不够显赫,但是,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清贫耐得始求官”的家规。

  五百年风雨沧桑,世事变迁,陈氏家训却一直流传下来,教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陈氏后人。

  陈廷敬第二十三代孙 陈超:

  从我记事起,父母会要求我背陈氏家训,这根本不是我想学的儿歌、古诗词,就觉得特别的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觉得陈氏家训在我的成长中,对我如何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帮助,也理解了父母和祖先的苦心。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

  山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清正廉洁的杰出人士。陈廷敬生于斯而长于斯,对这些以清德被世人所称道的乡贤十分敬佩,他曾写有《六公赞》的诗作,为乡贤大唱赞歌,为自己树立榜样。六公中,就有被称作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于成龙去世后,陈廷敬为他写了一万多字的传记,成为后人研究于成龙的重要史料。

  于成龙与陈廷敬,一前一后,一北一南,成为清朝山西籍官员廉洁奉公的“双子星座”,其光芒,至今仍闪耀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采访札记:"德"被后世五百年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8-18 10:59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数次到皇城村,并有幸在那里住过半个多月。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采访,我想,对于皇城的了解,我仍然只能是停留在“皮毛”上,是一知半解。

  为什么会是皇城村?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它?几天的采访中,一直萦绕在我心里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抛开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当代因素,将皇城村置于历史之中来衡量,我们会发现,真正支撑一个村子繁荣不衰、历久弥新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就是家训,并由家训而形成的家风、村风乃至于社风。

  皇城村多数村民仍姓陈,是陈廷敬的后代,已经到了二十多代了。但是,相互之间仍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时刻保持者陈家的做人和行事规范——清勤、节俭、善学、友爱……对于陈家三世祖陈秀所编撰的陈氏家训,未必能背诵全文,但总能约略说出一二。

  陈秀生活于明代弘治年间,距今约520年的时间了,普普通通的三首诗,三首词能够成为家训,并流传至今,实属罕见。仔细读来,三首诗词实在算不得优美,甚至很多都不合韵律,完全就是口语化,但,恰恰是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让我们在陈氏家训中读出了温情,读出了“血泪”,仿佛一位温厚而严厉的长者在面前谆谆教导,其心可鉴,其情真切哪!

  从陈秀起,陈氏家训成为陈家世世代代遵守的规则,历经七代,到第九代陈廷敬这一代的时候,终成正果,涵养出了康熙朝文章道德皆属一流的文渊阁大学士、《康字字典》总撰官陈廷敬。

  仔细阅读陈廷敬的《午亭文集》,能感受到“陈氏家训”的显性基因,他三番五次提到陈家的家训,提到陈氏先祖的望德。

  他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他还写诗缅怀,“缅维卜东庄,始自宣德年。耕稼三百载,风义桑梓前。小子耻甘肥,食利忘所先。惕然从中惧,勖哉以无愆。”,意思是,“遥想我的祖先选择东庄(指中道庄,即今皇城)定居,开始于前明的宣德年间。在这里耕田种地已经将近三百载,风慨高义流布于乡里民间。我现在能够享受肥美甘甜的生活,怎么可以忘记创业的祖先!心中忽然产生了戒慎恐惧之思,要勉励自已奋发努力避免过失。”

  一生为官五十余载,亲历了官场的起起伏伏,见证了因贪腐而走向败亡的王孙贵族,他更是忧心忡忡地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家的“修齐治平”之道,在早年就闻达于乡间,行善积德是几辈人都坚持不懈在做的事情。我们常讲,“官位不可传,财富不可传,唯有家训家风可代代相传,历久不衰。”陈家五百年的家族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时至今日,陈家的后辈仍然在享受着它的恩泽。

  如今,漫步于皇城村,绿树成荫,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洋楼别墅,秩序井然。笑容写在村民的脸上,幸福流淌在陈氏后人的心里。处处是幸福祥和的景象。

  在皇城采访期间,皇城相府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景区正在挖掘陈氏家训的内容,计划办一个专门的展馆,希望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把陈氏家训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不禁为之叫好。

  其实,陈廷敬之所以能成长为陈廷敬,除了陈氏家训家规的熏陶,也离不开他生长的这片土地。在阳城的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明朝四大清官之首的杨继宗,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王国光,一代理学家张慎言等人,他们对陈廷敬的成长影响很深。

  我想,整理家训、传播家训,以家训促家风,以家风带社风,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好。(李军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