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碛口的乡愁缘何格外吸引人

2017-02-22 总编室专题部 山西广播电视台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记住乡愁第三季。

这一次,山西又有三个古镇入围了,而上一周在节目播出前的观众投票中,这里高居第一

而且网友的评论也很热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乡愁呢?看本台编导制作的这期节目视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73y33dc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很多人拍过碛口,但这次的碛口确实不同以往,没时间一下看完片子的,先看看我们的编导马胜会的编导手记

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起,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第三季《碛口镇-休戚与共》《娘子关镇-忠勇代代传》《大阳镇-精益求精》是由我们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专题部独立制作完成的。

《记住乡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等,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作为《碛口镇-休戚与共》这一集的编导,深感这次片子不好做。不同于我们过去做片子的散文式结构,这次的片子是一次主题论证的结构。看了其他省市的样片,它们的青山绿水让我感到我们山西的古镇,都是黄土灰砖,不漂亮,在调研之前就感觉不好和别的古镇比。

在到碛口古镇的调研过程中,虽然初冬时节的这里已经缺少了色彩,也少了人气,可古镇人的几个细节已经把这深深打动,也让自己慢慢自信起来。碛口之所以在清代能够发展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方圆百里著名的水旱码头,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之外,这里的人从古至今骨子里传承的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当时这里能发展起来的重要缘由。过去,这里的人们在黄河水域里讨生活,众人协作摆渡运货,船工们是把自己的命运紧紧挷在一起,大家只有同出力,才能共谋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也是这个镇子最大的特点,也因此成为了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题。

确定主题之后,在镇上我们找到了很多从过去到现在的故事来佐证这一命题。古镇院院相通户户相连的建筑规划,在当时并没有人来统一协调,是镇上的人们自觉形成的,是当地人过去多少年来的生存智慧,在他们房舍建设中的体现。过去碛口受灾,人们共同渡过难关,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碛口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休戚与共精神的大的方面的体现。

而在老百姓的细小生活之中,过去各行业的分工协作,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会出大问题,今天的人们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要想抓住机遇,也要大家一起想办法,这一件件老百姓不自觉的行为,反映的都是流淌在他们血脉深处的文化传承,这就是黄河边、黄土上的人们的生存观,也是我们山西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片子拍摄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前期拍摄的镜头怎么与主持人出镜做衔接。因为央视的主持人时间有限,在完成日常播出任务的情况下,要挤时间出来拍摄,所以一个古镇只有三天的主持人拍摄时间,最大化利用这三天,把主持人的出镜融入到古镇人们的生活之中又不显生硬,这就需要我们前期在拍摄空镜头的同时,还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主持人的出镜的每一个场景,镜头设计怎么和航拍、轨道等镜头运动方式的配合,主持人参与到当地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的走位,访谈的具体内容,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这些都是我们提前设计了许多遍才定下来的,就相当于一台晚会的彩排,之前的无数次预演,只是为了最后录制的顺利进行。

这次的拍摄,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航拍镜头的设计深入参与到内容表现上来,而不只是过去的一个大场景的展示。黄河闯碛的航拍,碛口建筑院院相通的表现,伞头秧歌的穿梭行进等多个场景里,我们都把航拍飞行器充分运用,从视觉表现上最大化展示特点,表现内容。       这次的片子的摄制过程,同时也是我自己深入学习的过程。在和央视的合作中,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了业务能力,从前期镜头的设计拍摄,到后期镜头的剪辑包装,许多方面都有提高。

从最后的成片效果来看,我们虽然创作条件不如别人,但我们片子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整个项目中,都属于较高水准。

明晚大家要关注她:

2月23日

周四

第36集 大阳镇 精益求精


大阳古镇位于山西省西北部,至今已有2600年历史,被誉为“三晋第一镇”。明清时期,小小的镇里云集着300多家手工制针作坊,有着“九州针都”的美誉,这里制作的钢针曾随着晋商的足迹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还远销西欧、中亚等地。


钢针虽小——直径不到1毫米,手工制针却要耗费8个小时,通过72道工序,历经几十件工具的打磨。历史上,大阳人对钢针工艺精益求精的“强迫症”,让小小的钢针为这座千年古镇带来了持续300多年的繁荣与兴旺。

明嘉靖年间,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年轻人,如何耐得住寂寞,耗时几年,只为打磨一枚坚硬、光滑、细小的钢针?而他又如何研制出“裴氏制针法”造福一方百姓,最终化身为庙宇供奉的“针翁爷”?

目前在观众投票这环节,她屈居第二,喜欢他就去阅读原文投他一票去

本片视频为本台和央视共同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推荐阅读

这场大雪哪里最大?本台记者首秀移动直播……

昨天他们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今天新华社又发了专文……大同人干了啥?

七个多月前,他英年早逝!昨天,他再度被央媒提起……

今天,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山西广播电视台参与了,见证了!

文物系列盗窃案破了!太原吸毒女竟然是两岁孩子的妈妈……

P图需谨慎,小心赔百万!涉事明星已道歉,正在……

一年了,这48个字山西媒体人践行的如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