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什么样的家书,昨晚刷爆央视新闻的移动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72b5kyt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近,有个节目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极其火爆
阅读量202万,观看69万。
央视新闻秒拍客户端播放量307万!
而这节目正是黄河电视台
《箫扬调查》的其中一期节目
究竟是一期什么样的节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79l2998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张籍的《秋思》这样写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上周我们也们通过荧屏向大家发出家书的征集今天记者王鑫田毅,拍摄的就是我们征集的一封家信,不过这封家书很特别,没法寄出,也没法收到。
韩大娘:你好,黄河电视台的记者。
记者:这是在看我们电视台的节目,每天看吗?
韩大娘:对,每天看我们的节目。
记者:这是看了我们老故事的征集了吗?
韩大娘:对,中午啦!你看我们也没有准备饭!
记者:我们吃了,真吃了!我去准备便饭!
记者:不用不用,您太客气了!我们在单位吃了点儿。
韩大娘热情,好客,与我聊天的时候,眼睛里不经意挂满了泪水。出发采访前,韩大娘并未向我说明,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然而在采访过程中,我愈发的感觉到沉重,因为眼前这位74岁的大娘是烈士的母亲,大娘写了一封信,只是收信的人却再也收不到了。
今天我们也是来到了烈士王艳军的家里,我们的故事可能要从三张照片开始讲起。现在我手上拿到的一张照片是韩大娘对儿子,1985年元月15号的一篇日记,在这里,我特别想给大家读一下。王艳军当时写道,今天我看书的时候,发现了一句格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开花结果,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工作。
这张照片是大娘很有感触的,这是当时王艳军留下的一些遗物,那在这些遗物中,大娘刚才也跟我谈到了,有一支笛子,他生前非常喜欢笛子。对,他的遗物中有乒乓球拍子有笛子。王艳军死了以后,记者来采访我们,这就有他最爱吹的笛子。这张照片是太原市的五一广场,有一个吹笛子的雕像。大娘,为什么总喜欢去这里?每次路过五一广场的时候,我就想起我儿子的遗物里有吹笛子的,看见那个吹笛子的雕像,我就说那是我的儿子王艳军,看见那个穿裙子的姑娘,我就心里想着,她是池越忠。
碰到这种情况,我也会象池越忠一样,跳下水去救人,1986年4月7日,年仅14岁的太原四十三中学生王艳军,在太钢凉水场为了抢救溺水的同学,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2014年,王艳军被国家民政部授予烈士称号。
大娘也给王艳军写了一封信,有些信是可以寄出去的,收到的,像这样的一封信,王艳军是再也收不到了。那么在这里,大娘也把一部分内容读给王艳军听。
儿子,你好吗?在天堂的另一个世界开心吗。你应该高兴,应该快乐,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关心你,你虽死犹生,死的有价值。妈妈每天梦到你做什么事情都想着你,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关心你,党和国家政府,2014年9月30号定为烈士节,你们烈士该多么开心多么自豪呀。2017年新的一年到来看到迎春花开,我和你爸爸又讲去迎泽公园,牛驼寨烈士陵园,双塔寺烈士陵园,看望你。儿子,你死了三十年了,三十年的重量你不知道。三十年后2016年的9月1日,你的雕像回到了母校。同学们,三十年前歌唱你助人为乐,心灵美,学习雷锋好榜样。三十年后,同学们看着雕像再次歌唱你学习雷锋的好同伴,我们永远记着你,反正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也难过也自豪。
——烈士王艳军的母亲 韩大娘
王艳军去世后,太原媒体以一朵绽开的迎春花,缅怀王艳军。,王艳军的父亲对王艳军舍己救人的决定并不意外,他知道,儿子一定会那样做。
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心里老是想着别人。买上一包两毛钱的瓜子,他吃上一点就不吃了。给他奶奶暖被窝,帮别人倒灰渣,扶着别人过马路,想起这些总是有点,想也没用啊,三十多年了,想也想不回来了。经常也会梦到孩子,有时候睡梦的时候忽然梦到,叫我一声爸爸。三十多年应该放下了,但是还是有点儿,特别是我老婆,她对这个事根本就放不下。
——王艳军的父亲
黄河新闻《箫扬调查》
继续征集有故事的信件和家书
电话:0351-888189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