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山混沟原始森林又有重大科考成果
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近年来,全省林草事业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谨代表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和全省广大林草干部职工,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全省上下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七十华诞,奋力开启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我们在这里举办山西历山混沟原始森林科考成果新闻发布会,这是以实际行动牢固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是一次对历山混沟原始森林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的全面展示,对弘扬生态文明新理念、开启国土绿化新征程、谱写美丽山西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家知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原始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核心要义,体现在修复保护生态上,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学习,按照近自然的修复保护方式构建结构合理、健康稳定、科学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经济赖以发展、群众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混沟原始林位于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东段、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1984年我省组织的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已经认定:“山西混沟保存着华北唯一一块原始森林”。今年5月,我们又组织了对混沟原始林的第二次综合科考,旨在检验生态保护成效,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修复、系统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山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我就科考有关情况向各位做一简要介绍:一、本次科考的组织创新和技术突破
与第一次科考相比,这次科考有三个特点:
一是科考队员多层次。上一次科考队员均来自本省林业系统,这次面向省外选聘权威专家作为指导老师,形成了梯次队伍,联合省内地质土壤专家进行了大量取样检测,提升了科考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覆盖面,也为我省林草系统培养了野外科考的技术骨干和本土专家。
二是运用了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多源影像解译、红外线自拍、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采用系统抽样、典型抽样、实地测量等方法,设立了24个固定样地、33条样线、23个样方等长期监测点位,在取得详细数据的基础上,为常态化开展监测构建了科研平台。
三是多次评审论证。科考前按照技术规程编制了考察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考察报告形成后,于2019年9月10日,专门在北京举办了由魏辅文、张守攻2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林草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7位知名专家参加的评审论证会,专家们充分认可了本次科考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成果,一致认为考察技术线路正确、调查方法先进,是一次技术水平较高的科学考察。
二、科考的主要成果经专家组评审论证,本次科考主要有以下几项成果:
本次科考,较为准确地评价了混沟原始林区的地质特征和服务功能价值,形成了混沟“五大定位”和森林生态系统“五大特性”的基本结论。
混沟的“五大定位”,是华北火山岩地貌的博物馆,是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阔叶乔木树种多样性的富集区,是暖温带阔叶古树的植物园,是华北地区原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标准地,是金钱豹等珍稀濒危物种扩散的重要廊道。混沟森林生态系统“五大特性”,是指显著的起源原真性、结构完整性、动态稳定性、区位独特性、物种珍稀性。混沟长期人迹罕至,且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森林群落的起源和发育完全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从而保持了起源的原真性。混沟森林群落在水平分布上为典型的随机分布,林木间距复杂多样,垂直结构上由乔灌草3层组成,大、中、小径阶齐全,从而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混沟森林生态系统中辽东栎、栓皮栎、五角枫“三大”建群树种,种群稳定,自然繁衍,互利共生;以栖息地、食物链、庇护所为主的“三大”动植物生息环境,相互联动,融为一体,自然共生,从而保持了动态的稳定性。混沟自然地形地貌独特多变、内部的小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景观生态、动植物系统“闭合循环”,从而保持了区位的独特性。混沟分布着19种重点保护植物及大量单科、单属、单种属植物,还有23种重点保护动物,足以体现物种的珍稀性。混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对加快国土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我省弥足珍贵的物种宝库,也是我们取法自然的参照样板。当前我省生态建设正处于“生态脆弱”向“生态良好”转变的相持阶段。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补齐生态短板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加快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和通道沿线绿化区“四大区域”生态攻坚,在全国率先颁布《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将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纳入立法保护;全面推进“以地换绿”的开发式造林、“以林换绿”的置换式造林、“先造后补”的购买式造林等造林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提高到20.5%,《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我省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在全国最快,过去以黄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的山西,出现了绿色大增、景观大变的喜人景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应用科考成果,坚持尊重自然,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实行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齐抓并重,统筹施策、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不断拓展生态空间、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坚持保护优先,树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减少自然和人为灾害损失,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决策和行为;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同向发力,以多举措绿化增绿量,以多树种彩化增景观,以多路径财化增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显露绿色发展的强大生机活力,让三晋大地重现“水碧山青、万木峥嵘”的美丽景象,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发布历山科考成果是我省林草生态建设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高效地修复保护生态,不断开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希望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林草工作,帮助我们讲好林草故事,续写山水篇章,尽快汇聚形成绿化山西的强大合力,不断铸就无愧于时代的绿色丰碑。谢谢大家!
谢谢张云龙局长的介绍。
下面,开始回答媒体提问。
人民网记者:
这次科考成果对全省生态文明和美丽山西建设有何重大意义和指导、借鉴作用?
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张云龙:
感谢你的提问。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山西历山混沟是华北唯一一块原始森林,林相没有人为破坏、没有发生过林火等自然灾害,森林呈现异龄复层混交的稳定结构,枯立枯倒木纵横,攀援缠绕植物多见,动物食物链完整,堪称教科书式的顶级森林群落。科考成果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科考成果为科学修复生态提供了自然样板。原始森林经过数千年自然更迭,为我们提供了纯天然的树种配置模式、原真完整系统的林种结构和符合自然演替规律的顶级群落,有利于我们取法自然,推进国土绿化科学发展,防止在修复生态上走弯路,对高质量加快生态修复步伐、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科考成果为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了监管依据。混沟三大类动物栖息地、12个摄食集团、大量的指示物种构成了陆栖脊椎动物、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繁衍的庇护所、食物链和风向标,为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动物栖息环境、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打通动物迁徙通道提供了明确指向,对严守全省生态安全红线、筑牢绿色生态根基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下一步自然保护地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管依据。 三是科考成果为综合评价森林生态价值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次科考将传统调查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全面地探明了区域地质演化历程、土壤化学性状、水文水质标准、植物区系组成以及生态系统特征,确定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在华北地区的重要位置,为下一步全面科学衡量全省森林生态价值功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评价路径。 四是科考成果为加强林草修复保护科技攻关提供了驱动牵引。科考发现的新记录物种、零星分布有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落、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复杂的林分结构、多样的森林生态和景观生态系统,丰富了林草科研理论,巩固了科研成效,提升了科研水平,拓展了科研领域,必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西发挥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山西农民报记者: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 郭学斌:
谢谢你的提问。上世纪50年代,中条山林区的技术人员在野外调查时发现混沟有一块疑似原始森林,但由于装备、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一直没有考察定论。1983年成立历山自然保护区后,将混沟划入核心区。1984年5月,省林业厅组织调查力量对混沟的森林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确认混沟存在以辽东栎、五角枫为优势树种,斑块状、镶嵌式的落叶阔叶原始林。
原始森林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发生于原生裸地。树木实生起源,生长、发育、演替,生命周期连续,自然死亡。无人为干扰,无次生现象。 二是林分为顶级群落。表现在建群树种是中生树种,主要树种不再发生变化,能自然更新;林分为混交、异龄、复层,结构稳定。 三是古老树多。古树、枯倒树、枯立木多,藤本缠绕、苔藓附生;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巡视员 陈俊飞:
一是原始林面积增加。1984年科考初步确定原始林面积为852公顷,本次科考利用高清影像等手段,确定原始林面积为936.91公顷,多了84.91公顷。原始林界限更加明确,数据更加准确。 二是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本次考察记录到维管束植物443种,其中山西新记录种8种;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111种,其中山西新记录种1种(蓝喉仙鶲[wēng]),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1.84,比1984年提高了8%左右,也就是说,混沟区域的物种数量更加丰富和稳定。 三是兽类食物链的完整性有所揭示。本次科考期间有6台红外相机拍摄到金钱豹影像,说明该区域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金钱豹频繁出现,同时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杂食动物、植食动物都获得影像和物证,符合兽类食物链的层级构成规律。 四是森林群落演替的规律更加明晰。本次调查既看到了上千年古树的“三世同堂”,也看到了65年靠自然恢复的良好状况,更看到了35年来顶级森林群落的稳定性,了解了多个年代的森林演替情况。 五是揭示了生态系统强大的服务功能。本次调查表明,该区域单位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全省平均数的2倍以上;侵蚀模数下降了15%左右;原始林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最高达到3800个,林内空气达Ⅰ级质量标准,区内河流水质达到地表饮用水国家Ⅱ级标准,水源涵养功能提高了16%左右。
一是说明混沟生态系统具有原真性和完整性。 二是说明混沟生态环境良好。金钱豹作为区域的顶级旗舰物种频繁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说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大。 四是说明以混沟为核心的中条山生态区位特殊重要。连接东西、融合南北,是野生动植物的迁徙廊道和繁殖扩散源站点。 五是说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显著。这些向好的变化,说明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是对我省重要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中新社记者:
混沟科考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省的生态保护成效?下一步我省在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上将有哪些举措?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杨俊志:
谢谢你的提问。经过专家论证,目前混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保护成效显著。这一保护成效是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长期不懈保护森林资源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的政策红利。
当前,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思路,全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等269处自然保护地由林草部门实行统一监管,管理职能增加,管护任务艰巨。我们将充分利用科考成果,统筹推进三大保护:一是毫不懈怠加强天然林保护。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编制省市县三级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天然林保护修复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天然林资源管护水平。 二是持续不懈推进立法保护。在全国率先划定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并实行立法保护是我省的一大创举。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对规划的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用途管制,依法保护好全省人民共同的生态福祉。 三是科学整合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管理分割等问题,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山西、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提供生态支撑。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同时,也对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摄影丨何光晖、张佳颀
编辑丨王 莹
推荐阅读
我省召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会 骆惠宁出席并讲话!
8个变革+1个合作!这就是山西担当!我们驶出能源革命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