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网:掷地有声!山西这样兑现对“红土地”的承诺

本台综合 山西广播电视台 2021-08-02
“大道康庄”山西篇
掷地有声!
山西这样兑现对“红土地”的承诺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在这里留下最厚重的印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留下最深刻的注脚。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进入新时代,山西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宣战的最强音。

2020年,山西5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退出,摆脱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山西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做足成色,如期交账,山西在在决战脱贫攻坚中有怎样的担当?在决胜全面小康中彰显怎样的气魄?
8月中下旬,“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深入山西采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在城市乡村、田间地头、产业基地、扶贫车间里的一线见闻,见证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山西担当,决胜全面小康中的山西气魄。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山西报道组在大同。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易地搬迁,走出大山天地宽
一条条青石铺就的街道,一座座生活气息浓郁的小院,一张张朴实动人的笑脸……
这里,是位于晋西北的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山大沟深、坡陡地瘠,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山坳里的赵家洼村后,来到岢岚县规划的8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之——宋家沟村察看新村建设情况,鼓励乡亲们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3年后,昔日的“穷山沟”变身为国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易地扶贫搬迁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宋家沟也活力日显。
郑仙仙正在打理客房,为即将到来的客人做准备。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村里游客越来越多,看到我经营得好,乡亲们也纷纷来向我取经,开起了农家乐。”57岁的郑仙仙过去靠种地为生,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3年前,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鼓劲儿的话后,郑仙仙下定决心,召唤在太原打工的儿子儿媳回乡创业。在政府的帮扶下,2017年7月,“仙仙农家乐”正式运营。小院门口,她还支起摊位,叫卖着毛健茶、蘑菇、小杂粮等土特产,年收入5万多元。
航拍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村全貌。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64岁的沈姚付曾是与宋家沟隔河相望的口子上村的贫困户,以前一家人挤在两孔年龄比他自己还大的土窑洞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2017年5月,他们一家搬进了宋家沟村独门独院的新四合院。看到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精明的沈姚付和老伴在村里支起了第一个凉粉摊。
如今,沈姚付一年的收入是过去的七八倍,“穷帽子”早就甩到一边。
据统计,两年来,宋家沟村依托乡村旅游创收达260余万元,带动从事旅游服务业村民41户,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2019年底,宋家沟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16元,实现全村贫困户脱贫。
3年间,从省委书记到市委书记再到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层层签下责任状。山西用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凝聚起全员动员促攻坚的磅礴之力。
立下“军令状”的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带领县委一班人,6环联动,破解7难,一年间整村搬迁达到115个,交账交卷,撕开一道口子,蹚出一条路子。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大多贫困县位于燕山—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而易地扶贫搬迁正是攻坚深度贫困的超常举措,事关脱贫进度和脱贫成色。
近年来,山西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当作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来抓,以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走出了一条“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全省150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1万同步搬迁人口告别穷窝窝,住上了新房子,开启了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的山西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力保障了搬迁贫困户实现稳定产业就业,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逐步构建起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产业扶贫,小康路上“挑大梁”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
黄花俗称“金针菜”,又名“忘忧草”,集食用、药用、观赏、生态价值为一体,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
塞外大同,种植黄花已有600多年历史,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但受到采摘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受益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一直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形不成产业,农民守着“香饽饽”过着苦日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大同市云州区把黄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出台促进黄花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黄花办”,开启了“保姆式”服务模式:黄花种到哪里,水利设施跟到哪里;新建晾晒场地、开放公共场地,解决晾晒难题;为黄花上保险,彻底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推出“黄花贷”,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派驻大同市云州区许堡乡下庄村第一书记李永泽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为了让黄花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山西省地质勘查局派驻云州区许堡乡下庄村第一书记李永泽动起了脑筋。他充分发挥地勘局农业地质方面的优势,通过富硒改良,降解化肥、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完成了富硒黄花产品改良试验示范,使黄花成为绿色生态富硒产品,市场价由20元/斤可以提高至50元/斤。
难题一个个迎刃而解,黄花由过去“不想种”变为“争着种”。黄花多了,“黄花办”主任也火了。“农户人人都有我的电话,问政策时他们喊我‘安主任’,要贷款时他们叫我‘安经理’,请教技术时又称我‘安工’。”云州区“黄花办”主任安一平笑着说,电话多到一天需要准备两个充电宝。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花倾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花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晾晒黄花菜。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经过几年努力,仅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就达到17万亩,全区贫困户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黄花,年产值达7亿元,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良好态势。在黄花产业的带动下,作为2012年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区),云州区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
今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如今,漫步在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黄花已“颗粒归仓”,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干净整洁的院落、晒场,晾晒着一笼笼刚刚蒸好的、像是镀了金的黄花菜;工厂车间开足马力,清洗、筛选、烘干、加工、包装,及时将一车车精品黄花运送到全国各地……
“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说上话。”云州区志海黄花专业合作社监事杨旗跟黄花打了27年交道,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他带动了周边5000余户贫困户,种植黄花2万多亩,外销1亿多元。
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山西省产业扶贫之路特色鲜明——
立足资源禀赋,对接市场需求,科学谋划布局,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发挥好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辐射千家万户;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贫困户抗击风险的能力,让贫困户分享更多发展成果。
8月初,《山西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的实施意见》出台,再次擘画了从提升脱贫产业、壮大产业“龙头”、强化技能服务、畅通产销衔接、完善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发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蓝图。
生态攻坚,书写绿富同兴篇
8月的吕梁,群山苍翠,万壑葱茏。
如果不是站在海拔1100米的吕梁市临县城区东山林业扶贫工程观摩点,很难想象一万余亩的绿化面积铺就在荒山沟谷是何等壮观。
若问这美景价值几何?参与造林的临泉、木瓜坪、安业3个乡镇的村民都能报出个数来:造林劳务收入年人均9300余元;退耕还林政策性补贴每亩5年补贴1500元,户均补贴5281元;林业管护的贫困劳力年人均工资6000元……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这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交给山西的重要使命。
生态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如何互促共赢,是一道时代考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省针对吕梁、太行贫困现状成因,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下决心走出一条生态脱贫互促双赢的路子——摒弃过度开发模式,走绿色发展路子;摒弃资源依赖路径,走生态转型路子;摒弃急功近利思想,走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绿化挣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得租金,打造项目联动兴林增收的新模式,带动52.3万贫困人口致富。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如今,面对吕梁山多年来干旱少雨、多山少绿、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严峻现实,吕梁人把这种精神用在了脱贫攻坚的实践中——
山区立地条件差、陡坡多,就把沟壑填平整,再挖上有一定蓄水容量的鱼鳞坑;荒山荒岭没有路,老百姓就背着树苗一步步爬上山……
正是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吕梁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9年达到33.2%,上升为山西第二。
山西临县昔日的荒山秃岭因植树造林,绿满山川。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这两年,我们县的降水量明显增加了,以前干旱得很哩!”71岁的刘生虎和树打了二十几年交道,搭上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快车”,成为了临县生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通过造林和培育苗木,他带动社内外50余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户每年劳务收入达到1.6万元—2.4万元。
“绿叶子”变成了“红票子”,吕福勤很有“发言权”。
“以前全家6口人挤在2间破烂的土屋里,靠种地维持生计。谁想到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吕福勤是临县大禹乡火燎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主动加入了生松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靠植树和开三轮车托运树苗,我一年收入5万多块钱,盖起了360平米、贴满白瓷砖的两层小洋楼。这可真是种树‘种’出了好日子!”
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山西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使贫困群众真正成为了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合作社以股份合作为纽带,贫困户既入股分红,又务工挣钱,造林投资款的45%以上作为社员劳务费,直接支付到户到卡,平均每年带动4万多贫困劳动力人均增收8000多元。
好政策恢复好生态,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太阳一出来,我们村就有收入了!”临县木瓜坪乡康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郭平平幸福地说,脱贫攻坚为我们建了一个“阳光银行”。
2017年,康家湾村先后建设了玉家梁1兆瓦地面式光伏扶贫电站和50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已于当年陆续并网投入使用。几年间,这座“阳光银行”陆续为康家湾带来了真金白银。仅今年前5个月,就已累计到账收益资金66万余元。
“经过坚持不懈的推进,光伏扶贫在山西让‘靠天吃饭’有了新注解,扶贫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目前,山西累计建成5143座光伏扶贫电站,惠及34.57万贫困户。”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自豪地说。
耕退林进、人退绿进、产业多元、增收有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山西变为生动实践。
志智双扶,输血造血动力足
尽管处于暑假,但承担“吕梁山护工”培训任务的吕梁市卫生学校却依旧人头攒动、活力十足。
“5月中旬,我从岚县来到吕梁卫校开始为期3个月的赴日介护培训。与其他科目不同,这次培训除了病患陪护、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外,还必须掌握日语培训、日本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只要通过专业技能和语言考试,第三方派遣公司会协助办理签证安排出国就业。”因日本薪资待遇较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已经就业的“吕梁山护工”熊俊凤又成为了一名“学生”,立志通过提升技能走出国门,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这辈子折腾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当护工。曾经学好本领走出去,为了脱贫致富,今天走回来是为了乡村振兴。我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吕梁一流专业的家政服务公司,带动吕梁3000多人就业。”从家庭主妇到走出大山再到当上省人大代表,许艳平对未来信心十足。
熊俊凤和许艳平仅是吕梁市脱贫攻坚路上智志双扶的微观缩影。马金莲、李爱红等一批曾走出大山的“巾帼英雄”,如今也纷纷回到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开起家政公司,带动更多家庭脱贫致富。她们用勇于奉献的“吕梁精神”和勤劳的双手成为了脱贫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就业已成为贫困人口和富余劳动力掌握技能、实现就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山西吕梁卫校,参加护工培训的学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病患护理实际操作。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截至目前,“吕梁山护工”已累计培训 51918人,其中贫困人口22041人,实现就业27720人,其中贫困人口10905人,就业区域辐射京津冀等8省20多个大中城市。未来还将走出国门,服务海外市场。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考察时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
扶贫攻坚,如何“提质”?脱贫致富,怎样“增效”?关键之关键就在于,让扶贫与扶志、扶智“同频”,使扶贫的外源动力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共振”。
“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仅停留在‘富口袋’层面的帮扶方式,往往难以真正实现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大同市扶贫干部杨河芬对智志双扶有着真切的感受。
朱凤霞,22岁,天镇县张西河乡许家窑村人。因家境贫寒,她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在子承父业当起“女羊倌”的同时,她的包里始终装着书本抽时间自学。发现这个细节后,杨河芬多次上门最终说服朱凤霞家人。2017年9月,朱凤霞走进高级技工学校的大门,杨河芬和爱心人士承担了她上学期间的全部学习费用。
“俺娘说,多亏杨叔的坚持,家里也出了大学生。我一定继续好好学,以后让爹娘过上更好的日子!”今年6月,通过参加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大专升学考试,被畜牧兽医专业录取的朱凤霞对未来充满信心。
担任天镇县许家窑村第一书记后,杨河芬独创精神扶贫创意,为50多户村民送上一个装着收音机、报纸、杂志等声画载体的“争先笸箩”。他带领扶贫工作队不断注入“志动力”,通过创立“边城小村”、爱心股份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弘扬“新风正气”逐步改变传统陈规陋习和旧有心智心态,探索出“输血同造血结合,扶贫同扶志扶智并重”的“许家窑模式”。
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深化扶贫扶志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各地在扶贫扶志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涌现出临县扶贫孝善基金、阳曲周末学堂、蒲县道德银行、忻州脱贫光荣榜、长治爱心扶贫超市等优秀基层创新实践案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言犹在耳,动人的愿景如今已经成为美好的现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收官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正酣。放眼三晋大地,响鼓劲催、旌旗如画。

综合来源:人民网 本台新闻联播视频
图文制作:山西广电融媒体

推荐阅读

家国同庆!数万人欢呼同一句话

楼阳生就太原市迎泽区台骀山景区火灾事故处置工作作出批示

今天,林武在太原调研并慰问一线工作者 

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介休当典型!人民日报这样报道

厉害!太原飞行大会今日观展人数突破4万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7至62号)

太原市迎泽区台骀山景区发生火灾

名单!山西的她们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

不看你就亏了!省内短途游攻略来袭——朔州篇

这样的忻州不看你就亏了!省内短途游攻略来袭

假期温馨提示!景区门票有调整……

不看你就亏了!省内短途游攻略来袭——大同篇 

【坐着火车看山西】“天镇保姆”坐上高铁奔小康

想不到!竟然是来自喀麦隆的节日祝福……

假期出游,记得带好这份宝典!

时间表来了!这140件事要异地能办

@党员干部,月饼不能这样吃! 

恭喜!点开这条,你就是那1/940000000

明月照黄河 万里寄相思 ‖ 海外华人中秋祝福微视频征集展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