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二季第一集来了!
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探索,《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生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折射出的深刻内涵和文化价值。节目以创新手法,全面深刻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领路人、人民勤务员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
第一集
《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本集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全体党员的心中,也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选择“初心”作为开篇主题,更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精神与情怀。
本集节目从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论述: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唐·孟郊·《上达奚舍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1日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曾引用“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它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有哪些新的启示呢?本期经典释义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进行了解读。
蒙曼教授说,这里头呢,涉及到两个典故:一个叫“高鉴”,一个叫“公烛”。
先说“高鉴”。“鉴”就是镜子嘛。相传,秦始皇曾经有过一面镜子。这个镜子,不仅仅能够照出人的形象,还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还能够照出人的善恶忠奸。所以,此后明镜也罢,高鉴也罢,就用来形容人明察秋毫,洞察隐微。那“公烛”又是怎么回事呢?所谓“公烛”,就是公家的蜡烛。这个也有一个典故,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姓李的官员,收到一封来信,当他看到信中提及家事的内容时,他赶紧把公家的蜡烛熄灭,点上自己的蜡烛来看这封信。这当然是大公无私的典范。
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谢春涛,在这里讲述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菲科突然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主席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听完两位教授的讲解,主持人康辉采访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袁晶。
袁晶说:“在我的理解,不忘初心,这个初心还是赤子之心。作为多年红船旁的一名宣讲员,我觉得不仅仅是为了讲述红船故事,更要用心用情去感悟、去诠释那段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那种历久弥新的精神,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来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2016年的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古文。
蒙曼教授释义说,众就是人民。所以这句话说的就是得到人民就会得到国家,失去人民也就会失去国家。
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谢春涛说,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史记·商君列传》
2016年的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古文。
蒙曼教授说,这三句话看起来是并列句式,但实际上,我觉得它表明了一个递进的意思。什么递进呢?是自省的三次递进。
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谢春涛说,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和充分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理念、立场和价值观,得人心、合民意,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广泛认同。
主持人康辉感慨道,“不忘初心”,这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启示;“牢记使命”,这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也有“大海依旧在那儿”的信心,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应该永怀着这份初心,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努力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