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亏了这个译名,让阿汤哥在中国爆火!

侃哥 侃英语 2020-02-19

 

如果说中国最拼命的电影明星是成龙,那么在美国一定是阿汤哥了。

 

56岁的汤姆·克鲁斯年纪越大荷尔蒙越爆棚。在他最新作品《碟中谍6:全面瓦解》里,无论在伦敦楼顶的惊险狂奔、巴黎凯旋门的逆向飙车、新西兰的直升机追逐战,还是挪威的悬崖攀爬和阿布扎比高空跳伞,频频刷新惊险刺激程度, 让观众直呼过瘾。

 

《碟中谍》系列电影从1996年的第一部到现在的第六部,整整22年,阿汤哥也从英姿勃发的小鲜肉,变成了宝刀未老的帅大叔:

 


号称“拼命三郎”的阿汤哥,用他的努力和诚意,打破了电影界“续集不比前作”规律,一部比一部好看!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电影人对自己钟爱事业的执着和付出!

 

夸完阿汤哥,咱们进入正题,聊聊电影片名的翻译。

 

经过22年沉淀的“碟中谍”系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了。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电影系列的英文名是:Mission Impossible。Mission表示“任务”,impossible 表示“不可能的”,直译一下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使得 mission impossible 成为了英文中的热门表达,表示“很难做到的事情”,举两个例子学习一下:

 

1.    Taking a selfie with the Eiffel tower is a mission impossible, believe me!

和埃菲尔铁塔合影自拍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相信我!

 

2.    Sometimes it feels like mission impossible to keep my room clean and tidy.

有时感觉很难保持我房间的干净整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作为电影名的“Mission Impossible”在大陆被翻译为一个很奇怪(但已经叫顺口的)“碟中谍”?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前后两个字是不一样的,前面是“光碟”的“碟”,而后面是“间谍”的“谍”。

 

这就得回到1996年第一部《碟中谍》上映的时候。那时我小学刚毕业…目测我很多读者应该还没出生吧。电影里有个关键情节:一份间谍名单藏在一个被守护森严的光碟里,而阿汤哥的任务就是把它偷出来。

 

 

1996年正是光碟产业火爆的时候,当时的电影都是被录入光碟进行售卖或租赁。译者把片名翻译为“碟中谍”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既指电影情节里“光碟中的那份间谍名单”,又指“这张光碟里是一部间谍片”,一语双关。

 

很明显,“碟中谍”属于意译,译者摆脱了“Mission Impossible”字面含义的束缚,根据电影情节进行重新创造。因为朗朗上口,而且“碟”和“谍”同音不同意,十分新颖,于是就传开了。

 

译者根本没想到片子会如此火爆,而且后面接连不断有续集出来。虽然“碟中谍”这个名字跟后续电影情节毫无关联,但运营方认为改名字会增加观众的认知成本,于是无奈地继续沿用“碟中谍”的叫法,只是在后面加上了副标题加以区分,比如“碟中谍4:幽灵协议”,“碟中谍5:神秘国度”,“碟中谍6:全面瓦解”。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陆地区对“Mission impossible”采用意译的方法,叫“碟中谍”;而台湾地区却将之直译为“不可能的任务”。

 

但其实这种情况很少,一般而言,大陆对好莱坞片名的翻译是偏保守的,以“直译”为主;而港台地区的译名通常比较“皮”,经常以“意译”为主。

 

请随便感受几个例子: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大陆)

刺激1995 (台)

月黑高飞(港)

 

Despicable Me 

卑鄙的我 (大陆)

神偷奶爸(台)

坏蛋奖门人(港)

 

Léon 

杀手莱昂 (大陆)

终极追杀令(台)

这个杀手不太冷(港)

 

Love Actually 

真爱至上 (大陆)

爱是您,爱是我(台)

真的恋爱了(港)

 

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大陆)

真善美(台)

仙乐飘飘处处闻(港)


Ted 

泰迪熊 (大陆)

熊麻吉(台)

贱熊30(港)

 

The King's Speech

国王的演讲 (大陆)

王者之声:宣战时刻(台)

皇上无话儿(港)


感受完这些例子,最后做个小调查:


对于英文电影的译名,你更喜欢成熟稳重的大陆“直译”法,还是调皮萌贱的港台“意译”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