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上海流浪汉为何一夜间火爆全网?

侃哥 侃英语 2020-02-19



最近有个句子在网上很火: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说的就是这位上海的流浪汉--沈巍。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这位被奉为“沈大师”的视频,大致人设就是一个满腹经纶、却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现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粉丝慕名而来,或聆听、或合影、或拍视频,一度导致上海一个街区的交通瘫痪。很多人在抖音上发了一段他的讲话视频,瞬间斩获几万甚至及几十万点赞,人气超过很多明星。

 

为何一个流浪汉有这般魔力?

 

首先,这个人讲话确实有些水平,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他以前是上海的一个公务员,后来因为他喜欢捡垃圾,跟单位跟家人发生矛盾,索性辞了职、跟家人断绝了来往,心无旁骛地捡垃圾。这一捡就是26年。

 

除了热爱捡垃圾,沈巍还热爱读书,每天他最享受的时间就是坐在昏黄的路灯下,阅读各种各样垃圾堆里捡来的书籍。

 

 

别的不说,光从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经历来看,他绝对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有一个视频我印象很深刻,有几个人专程从浙江义乌来看他,他顺口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义乌叫“义乌”,而不叫“义鸟”?

 

这几个义乌人一脸懵逼,“沈大师”笑了笑解释说:

 

古代有一对父子从山东南下避乱,途中住进一岩洞,儿子为了让老父亲不受蚊虫叮咬,每天自己光着膀子先喂饱蚊子。这种孝行感动了附近的乌鸦。后来父亲因病去世,通人性的乌鸦,也帮着儿子衔土葬父。这就是“义乌”的来源。

 

说实话这段视频把我震撼到了,一个流浪汉竟然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信手拈来,颇有"大师"风范,让我想起了金庸小说里武功最高、却最不起眼的"扫地僧"。 


被网友拍到正在读书的沈巍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了一个网络金句: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这句话的英文是: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来自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罗马假日》。

 

从某种意义来说,沈巍达到了大部分人都"求而不得"的境界:身体和灵魂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他也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没有钱的生活也可以不苟且这两点让我尤其佩服。

 

不过,我这么说绝不是在推崇他这种生活方式,更不是让大家都去当流浪汉,只是觉得沈巍这种“忠于自我”的生活态度还挺正能量的。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我们经常把“流浪汉”跟“乞丐”混为一谈。虽然两者有共性,比如无家可归、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乞丐”因生活所迫,靠乞讨为生;而“流浪汉”是主动选择流浪,并非被迫,所以他们不会乞求别人的施舍

 

“流浪汉”在英文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单词,叫:hobo。维基百科对 hobo 的定义是这样的:

 

 

hobo 指居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者,这个词诞生于1890年代美国的西北部。

 

上面这段话还让我们弄清楚了流浪汉(hobo)和流浪乞丐(tramp)、正常乞丐(bum)的区别:“流浪汉”既流浪又工作,“流浪乞丐”只流浪不工作,“正常乞丐”不流浪不工作,只乞讨。

 

现在 hobo 在西方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很多厌倦了朝九晚五、家庭生活的人,开始选择流浪,他们觉得这才是人性解放、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

 

国外这些 hobo 甚至有专门的圈子,甚至还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叫 hobo codes),部分如下:

 

 

可能 hobo 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比较稀奇,而选择当 hobo 的沈巍恰好知识渊博,这种剧烈的“反差感”一下子让他成为了现象级的爆点。

 

不过,正如我上文所说,我不推崇沈巍这种生活方式,但我尊重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只希望媒体和网友不要过多消费他、打扰他,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定会变味。我们切莫让这位“流浪大师”变成“流量大师”,这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推荐:因为Angelababy这个英文名,中国网友跟老外怼起来了~

上篇:王思聪用"NMSL"四个字母骂人,被警察喊话了~

打卡:"买得起"、”买不起“,英文怎么说?| 1分钟英语




2019侃哥力作

英语学习必备

真爱粉都买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