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丨青岛农大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农力量”
金秋时节喜讯传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晶珊团队培育的耐盐碱花生新品种“宇花18号”入选国家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从2013年起,王晶珊带领团队教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开展耐盐碱试验,把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和资源带给当地老百姓,为黄河三角洲送去了科技致富的“及时雨”。
近年,以王晶珊为代表的青岛农业大学近300名专家教授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黄河三角洲适应盐碱地抗盐碱作物选育、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台田降盐、暗管排盐、上农下渔、蔬菜避盐栽培、农作物耐盐栽培等研究,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农力量”。
加强顶层设计
长远谋篇布局自2008年开始,青岛农业大学加强顶层设计,长远谋篇布局,将为社会服务的目光投向黄河三角洲,先后探索出对黄河三角洲农业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扶贫“毛坨模式”、产业振兴“花生小镇模式”。青岛农业大学主动牵头,联合山东、山西、河南等9个沿黄省(自治区)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平台共建、技术合作,在“生态牧草业”“智慧畜牧兽医产业”“盐碱地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等领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战略支撑、咨询建议和实施路径示范。其中,青岛市负责的甘肃东西协作专项,定向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开展,有力助推了黄河流域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2020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共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形成了“校党委统一领导,研究院服务协调,各单位密切配合,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建成可看可用、显示度高的示范点”的工作格局。
2021年,青岛农业大学制订《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等12项重点任务,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将《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纳入学校年度工作重点。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青岛农大成为唯一“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基地、有成果”的长期扎根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的高校。
精准培育优势学科
谱写创新篇章
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特色优势,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开展科技创新,承担科研项目1352项,总合同额达5.33亿元。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14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厅级及以上奖励64项,获批山东省级农业主推技术14项。建有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6个,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联合申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一系列涉盐碱地科研探索,实现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不断突破。
瞄准盐碱地科研攻关难点,精准培育作物学、草学、农业工程等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优势学科。加速作物学科建设,启用了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建设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选育出耐盐碱小麦、花生、藜麦、玉米等多个作物新品种。草学学科聚焦饲草种业,开展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等基础研究,在沿黄流域推广牧草栽培与生产力提质增效等技术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应用,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黄河三角洲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学科紧扣“黄河流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与政府等多方共建“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和“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青岛农业大学组建了由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家等高端人才领衔的40余支黄河流域农业综合利用团队。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行动,加强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选派、管理与考核,建立起国家、省、市、校四个层次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推进人才赋能
青岛农业大学推进构建校企校地、科教产教融合,以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和“科技小院”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服务“三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培养契合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应用型人才。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共建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构建起“第一年在校课程学习、高年级在培养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制定了培养基地管理制度,首批遴选了69名研究生入住基地。聚焦黄河流域重点产业链,开设高度匹配重点产业链的多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与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骏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沿黄企业密切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以来,共联合培养100余名研究生,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方共赢,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岛农业大学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建立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2年8月,学校获批山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等2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该模式以研究生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锻炼,单项技术引进、创新与示范推广为基本手段,将“示范田”直接建在农户地里,打通农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通过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田间地头实践锻炼,把成果留在农村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精准社会服务、应用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多维度有机结合,达到“多赢”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青岛农业大学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长期服务黄河中下游盐碱地的科技、人才优势,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岛农大力量。
▲61项!青岛农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创新高!
来源:大众日报
文字:封伟 曹银娣
编辑:王春宇 郝硕
责任编辑:刘琨 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