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AT深圳馆 | 开幕回顾 ] 1342ºC——刘建华作品
12月7日,艺术家刘建华最新个展“1342ºC——刘建华作品”于OCAT深圳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OCAT深圳馆主办,冯博一、王景担任策展人,是OCAT深圳馆的“艺术家个案研究”项目之一,也是OCAT即将迈入15周年推出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中的首个项目。
本次个展以“1342℃”为主题,它是烧制陶瓷时相对的最高窑温,展览作品均以“陶瓷”为创作媒介。而陶瓷材质和窑变的不确定特点,恰好可以比附刘建华多年利用陶瓷进行不断艺术实验的“熔点”过程和结果,也涉及到他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一个视觉“燃点”的活跃程度,包括从陶瓷烧制的技术手段、方法到作品的具体形态,从媒材利用到视觉语言实验,从展览空间到陈列方式等等。由此构成了刘建华这次个展在探寻传统与当代、物质与视觉文化之间关系的一种内在逻辑和多维呈现。
“刘建华艺术探索的一个本质性意义,就在于他把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点——或称为激活点——延伸到狭义艺术之外的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领域,由此引入了技术性、物质性、视觉性等诸多理论问题,甚至可以引起对当代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
——巫鸿
此次共展出十一件/组作品,其中三件/组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集中呈现了近年来的艺术实践,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把对自然、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沉淀为“物品”的底色,从而去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处境,以一种根植于自然、日常之中的艺术,真实且抽象地表现出现实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并与此次展场的空间特定性质相结合,打造和提纯了作品与空间在细节及整体上的相互并存、融洽。
呈现在展厅A的作品,无论是《白纸》《绳子》选取日常物件作为意象,还是《落叶》《沙》以自然物为意象,抑或《迹象》《线条》用线条形式勾勒的常见印记,又或者是《2012年末》借鉴中国园林窗格的冰裂纹造型,多是来自身边事、小细节。这种“熟悉”经过重新整合,借用空间变形、光影描画、细节夸张和静动结合等艺术思维,升华为一种“陌生”,营造的意旨抽象深刻,产生的联想变换复杂。对物的复制过程,使作品产生出原本与摹本转换后的质感差异,一方面人工之物和自然之物距离感消失,另一方面艺术与现实在“互为塑造”中也不断重置着彼此之间复杂的想象关系。对于从小接触陶瓷工艺的刘建华而言,虽然他从90年代以来的创作历程当中并没有局限于该材料,但在最新的创作阶段,他反而回归到该材料,显然,他是从对传统文化精神如何连接或者反思当代社会现实的层面来出发。比如新作品《颜色》源自于从古至今仍然在沿用的制瓷手艺揉泥的行为,艺术家在这里希望达到作品表面宁静而内在力量并置的状态及可能,也强调了瓷的单一性与颜色的多元性之间的张力和对抗。
而单独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展厅B的一组作品《遗弃》,则是模拟了一个废弃的瓷垃圾场,这起源于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从古至今还保留的一种非常随意的习惯,即把烧坏了的“瓷形”打碎,并遗弃在各种场所包括河边、街道、作坊门口、炉窑外、垃圾场等等。它使观者在如同废墟的现场,在自然的真实与非具体的界限间离当中,在经济和消费主导的时代,寻求人与物的新诠释,体悟意义或价值的产生和获得。
展览空间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白纸》的展示位置在主展厅中心的空间中,以一种均衡、有序的形式感,凝聚作品极度干燥的内在力量
从刘建华多年的创作经历来看,他从运用写实主义性质和社会学观察的表现手法到如今自觉远离给作品赋予强烈的主观观念,从“去中心化”的态度到对“低物质”概念的理解,选取以火与土烧制而成的陶瓷作为桥梁,取象更逼近日常自然,形式更为简单凝练,隐喻更为深远。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他汲取来自传统内部的文化资源,结合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敏感,指向现代人脆弱易碎的现实境遇以及遮蔽在现代性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生存经验,提供了多元的创作意识来重新认识被压抑的自然状态和日常生活。而在物质内部,对陶瓷材质、视觉语言和原有物表现方式的拆解和重构,展示出艺术家对传统、对陶瓷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意义的思考与认知。刘建华的这种不断实验、挑战和颠覆、突破,构成了在当代艺术系统里作为个人的、抑或中国经验的一种视觉样本。
“如果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考察刘建华创作的形态转向,这既是他对以往创作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反思,并导致了他对艺术表现题材的复杂性再认识,具有艺术与现实复杂想象关系的重置;同时,也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自然的物质和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
——冯博一
---
开 幕 现 场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开幕合照
策展人、艺术家导览现场
---
正 在 展 出
The Scene of the Exhibition
线条 Lines
瓷 Porcelain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15-2019
沙 Sand
陶瓷、耐火材料 Porcelain、Fire-proof material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12-2019
颜色 Color
瓷 Porcelain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16-2019
落叶 Fallen Leaves
瓷 Porcelain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11-2013
雾凇 Rime
瓷 Porcelain
197.5 x 10 x 12 cms
2012-2015
迹象 Trace
瓷 Porcelain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11
白纸 Blank Paper
瓷 Porcelain
200 x 120 x 0.7 cms
2008-2019
遗弃 Discard
瓷 Porcelain
可变尺寸 Variable dimensions
2001-2011
1 2 月 8 日
对 谈
Conversation
炼物
Purification
嘉宾:刘建华 冯博一 王晓松
主持:王景
2019.12.8 (周日)14:30 - 16:30
OCAT深圳馆 - 图书馆
Library, OCAT Shenzhen
“艺术家个案研究”
“OCAT15周年”系列项目
Contemporary Artists Case Study Research
"OCAT 15th Anniversary" Series
1342ºC: Works by Liu Jianhua
1342ºC——刘建华作品
展览总监:栾倩、毕大松
策展人:冯博一、王景
Exhibition Directors:Luan Qian、Bi Dasong
Curators:Feng Boyi、Wang Jing
2019.12.8 - 2020.4.7
OCAT深圳馆_展厅A\B
OCAT Shenzhen
Exhibition Halls A and B
---
「 开幕图片直播 」
「 导览直播回放 」
「 导览直播回放 」
---
关 于 艺 术 家
About the Artist
刘建华
1962年出生于中国江西,1989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1989年至2004年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2004年起至今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现生活、工作于中国上海。
刘建华以综合材料为主要媒介,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1989年大学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创作。刘建华的陶瓷和综合材料作品反映了近年来不断困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他的《日常·易碎》系列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中首次展出,刘建华将日常用品复制成外表和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性的神秘物体。2008年,他一反先前多年对全球化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引发的诸多问题、焦点的近距离直接关注,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来进行创作,从2008年作品《无题》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个人语言体系。
刘建华作品受邀参加2019年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巡展、2018年意大利那不勒斯Made in Cloister基金会个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极简主义主题展、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日本第六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第一届基辅当代艺术双年展、意大利第十四届卡拉拉国际雕塑双年展、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加拿大2009年温哥华双年展、第三届南京三年展、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2006 釜山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以及由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丹麦奥胡斯美术馆、日本东京森美术馆、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伯尔尼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深圳华美术馆、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艺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荷兰眼镜蛇当代艺术美术馆、奥地利埃舍尔收藏博物馆、德国汉堡当代美术馆、都柏林爱尔兰现代美术馆、法国马赛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
刘建华作品还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美术馆(V&A)、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南加州大学亚太博物馆、澳大利亚悉尼白兔艺术中心、迪奥巴黎总部、路威酩轩艺术基金会、意大利佛罗伦萨萨尔瓦多·菲拉格慕博物馆、K11艺术基金会、挪威俾尔根KODE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浦江华侨城、日本十和田市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中国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西班牙国家银行艺术中心、北京今日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日本原美术馆、中国香港中国会、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
---
关 于 策 展 人
About the Curators
冯博一
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注重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批判性,关注于边缘、另类的艺术群体和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艺术创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
策划的重要展览有:“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北京)、“不合作方式”1、2展(上海、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重新解读——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展”(北京798艺术区)、“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展(奥地利维也纳埃索美术馆、荷兰COBRA美术馆)、“成都双年展”(成都会展中心)、“七零八落”艺术展(北京798艺术区帝门画廊)、“杂七杂八”艺术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透视的景观——第六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深圳OCT艺术中心)、“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展(华美术馆)、“我的骨肉皮”(纽约亚洲艺术艺术博览会主题展)、“地图游戏:变化动力——国际视觉艺术暨建筑项目”(北京今日美术馆、英国伯明翰博物馆、意大利Terni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五届“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何香凝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香港奥沙艺术空间、澳门艺术博物馆)、“一种生存实在属性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展”(挪威俾尔根美术馆)、“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当代艺术展”(丹麦奥胡斯美术馆)、“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是为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王景
生于1982年、广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任职于OCAT深圳馆研究部。
她(参与)策划的展览包括:“许志强:瓷砖空间”(招引空间,深圳,2019);“不被察觉”影像展(招引空间,深圳,2018);“大环境——陈侗、田挥双个展”(盒子空间,深圳,2018);“(生成)洁净”(牛棚艺术村,香港,2017);“一次集结:缅怀与重构——2016年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OCAT上海浦江展区,2016);“12点(13小时时差)”(海塞尔美术馆,纽约,2015);“补充说明”(海塞尔美术馆,纽约,2014);“次要的东西”(海塞尔美术馆,纽约,2013);“去——OCAT青年计划首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0);“出境——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8);“醒着的,睡着的”——丹尼尔·克诺个展(非艺术中心,上海、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机构,广州、E6空间,深圳、业社空间,武汉,2008);“这是我的风景——艾伦·茨威格录像展”(非艺术中心,上海、博尔赫斯书店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08);“你的身体是我的战场——当代行为展”(非艺术中心,上海,2007)。
她参与OCAT、维他命艺术空间、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等机构的出版物编辑工作。出版包括《当代已然成史:我(们)与黄专》(岭南出版社,2016-2018);《现在时双年展2015》(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2015);“OCAT图书馆系列出版物”之《亚历山大·科耶夫作为智者:鲍里斯·格罗伊斯讲座》、《拉希德·阿拉因在深圳:拉希德·阿拉因讲座》、《克里斯·马克电影中的历史和记忆:郝敬班讲座》(OCT当代艺术中心,2012-2013);《语词、意识与艺术——徐坦“关键词”视觉语言实验项目档案》(岭南出版社,2011);《徐坦:“科云”的词》(维他命艺术空间,2011);《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RIGHTON PRESS,2009);《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岭南出版社,2008)。
她的写作和采访发表于艺术论坛中文网站、《画廊》杂志、《Bomb》杂志、《世界建筑导报》、《外滩画报》等。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开放时间:10:00 - 17:30(逢周一闭馆)
网站:http://www.ocat.org.cn/index.php/home
微信公众号: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Instagram:ocatshenzhen
Facebook: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 OCAT Shenzhen
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走进OCAT深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