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丨金融科技:银行资管转型新动能
作者丨《中国外汇》记者 白琳
来源丨《中国外汇》2017年第22期 11月15日出版
资管业务整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银行理财与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应用与推动。
打开银行的理财产品页面,一系列的产品总让人目不暇接。收益率和期限的数字背后,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了哪里?如果说理财产品是提供给居民的各式“菜肴”,那么,资产管理业务就是烹制这些产品“大餐”的“厨房”。银行理财不仅是资产管理行业主要的资金募集渠道,也是居民进行财富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都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一方面,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新规体现出未来统一资产管理监管标准的监管方向,对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强势崛起,对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既是助力,也带来了挑战。中信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副总裁李洁怡、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汪圣明、平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副总裁郭新忠,在2017年第六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上,围绕着银行理财及资产管理业务如何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进行了探讨。他们一致认为,资管业务整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银行理财与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应用与推动。
《中国外汇》:今年初以来,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思路更加清晰,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风起云涌。作为大资管行业最主要的组成之一,银行理财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方面的调整?
汪圣明:总的来看,金融监管政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增速也从此前的快速增长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政策的转变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从以往金融的大发展、金融的自由化、宽松的流动性逐步进入到了正常的市场环境中,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在“新常态”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调整是银行理财业务整体转型的基础与前提。
目前,监管框架正在从过去的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并行转变。我们理解的功能监管,就是要对相同功能、相同法律关系的金融产品按照统一规则进行监管,因此资管产品将成为监管对象。这使产品成为了资管行业的基本载体,各方面的调整规范应先从产品开始。
现有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刚性兑付问题。从产品层面看,刚性兑付主要源自银行理财产品适用的法律关系模糊,法律主体地位缺失;也源于产品的定价方式不合理,使预期收益演变成固定收益;还源于信息披露的不充分,运营流程的不透明等等。尽管刚性兑付不是银行理财独有的问题,但银行理财作为国内资管业务的主体,确实有必要从解决这一问题入手,引领资管行业规范发展。
二是业务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过往的情况看,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对客户分层,按照投资周期、不同流动性安排向客户提供相应的理财收益,实质是利率市场化产品。随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就绪、货币资金市场恢复正常、居民企业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参与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理财套利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亟需按照主动投资管理模式重塑产品体系。
郭新忠:从市场容量看,当前个人投资者可投资产规模高达165万亿元,未来会进一步将资产从房地产和存款领域向金融资产领域转移;与此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可能逐步抬升,对资管产品的偏好将从利率型向净值型转化。这就需要资产管理行业所管理的产品做出改变,以契合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领域的转变。
从供给方式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不考虑重复统计部分,去年底已超过100万亿元;各资管行业向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产品体系,涵盖固收、权益、另类等。国外情况比较类似,以摩根大通为例,其向投资者提供了涵盖主动与被动管理、全方位解决方案等一系列产品。
从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看,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多元配置,即选择不同资产类别,不断拓展并加入更多资产以实现更有效的投资。第二,部分投资采用MOM模式。由于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大,需要运用MOM模式选择更多优秀管理人在细分策略和投资领域实现配置目标。第三,固定收益+。银行理财多以固定收益为主,并加上多策略,在稳健基础上实现更好收益。
李洁怡:首先,我们要厘清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所谓财富管理,是指运用金融和非金融工具,通过为财富规划及其增长、分配、配置、运用和传承提供管理服务,实现财富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因此,财富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泛概念,既包含金融服务,也包含非金融服务。运用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属于金融服务的范畴;而为客户提供子女教育规划、慈善、健康、电子商务等服务,则属于非金融服务的范畴;而诸如合理避税、养老、咨询等服务,无疑属于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相融合的范畴。因此,资产管理业务是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路径与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财富管理的服务行为模式,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财富管理服务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财富管理资源由分化走向共享;资本配置模式由区域转向全球;实现了对客户的全天候、无边界服务;推动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极大提升了财富管理服务的效能。
伴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由电子化、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也必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向智能投顾、智能投资、体验式服务、人本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外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正如前面所讨论的,银行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在银行理财产品和资产配置方面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汪圣明:在“新常态”下,银行理财产品需要从四个层面进行结构调整:
第一,要对产品承载的法律关系有一个相对明确清晰的界定。今年以来,包括市场层面、立法层面、监管层面各方面都在讨论这件事情。尽管现有银行理财监管的规范,似乎把银行界定为一个委托代理的关系,但它应该是一个信托关系。厘清法律关系,特别是明确理财法律主体地位,有利于对产品设计的把握和判断。
第二,坚持受托定位。不论法律关系是委托代理还是信托,产品受托的关系是实实在在的。厘清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边界,坚守资产管理机构的受托定位,避免以机构替代产品与融资主体或投资对象而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或权益关系,实现资产管理机构与资管产品、投资标的的风险隔离,是银行理财应该坚守的底线。当然,这需要监管机构给予银行理财产品相应的市场准入。
第三,理顺风险收益关系。资管业务本质是直接融资。资管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关键要看对这种直接融资关系的诠释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将产品投资的风险收益过手给了客户。从这个角度看,净值型是一种好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
第四,资管产品始终需要坚持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监管机构在统一资管业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应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资管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从而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层面不同的需求。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在债券债权资产投资、流动性管理、客户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并根据机构自身的功能、特点、优势和专业取向,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而非一味地追求全部理财产品的基金化。
面对监管的政策要求以及市场的变化,作为国内资管市场的主体,银行理财的转型不应停留在说的层面,而应该务实地做起来。产品转型是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切入点。要做好产品转型,既需要尽快明确基本的政策要求,更需要在诸如资产定义、投资规范、估值方法、信息披露、会计核算等各实操环节制定具体的规则与行业规范。唯如此,产品创设才能既有法可依又有章可循,进而带动投资模式、财富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郭新忠:未来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权益性投资机会,二是资产证券化投资机会。事实上,权益资产表现与一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买权益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买一国是经济表现。一国经济发展好,权益资产表现就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虽下降了一个台阶,但还是蕴含了很多积极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和人口结构变化等。技术进步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基础升级、制造业升级;而从人口结构的变化看,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下降,但劳动力的素质则在上升,所以积极因素较多。此外,我国有很大的制度红利,包括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还在顺势推进,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权益资产长期表现向好。
当前,我国正推进并深化去杠杆。去杠杆有多种方法,可以降低债务存量,也可以提高权益融资占比。在稳定债务规模情况下,提高权益融资占比,通过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会带来新的投融资机会。此时,权益资产的供给会越来越多,一些优质权益资产也会出现。从需求和供给以及资产表现看,都会支持权益资产的配置。
另外,从国外经验看,资产证券化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我国而言,当前的经济去杠杆以及企业融资状况的变化,也会对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支持,包括现在存量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当前存量房地产还未被有效盘活,类似REITs等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有很大空间。通过对税收以及土地配套措施的改进,相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机会将会逐步显现。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权益性资产以及资产证券化资产是可能有突破的两个方向。未来,我国的相关行业会经历一个非常明显的集聚过程,并会在这个过程中使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过去银行理财更多配置固收类资产;但长远看,权益类和资产证券化也很有潜力,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资。
《中国外汇》:金融科技浪潮已经成为促进金融业全面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银行理财及资产管理方面,应如何通过创新让科技与金融更好地融合起来?
郭新忠:银行理财从资产配置看,有包括超长期资产配置、根据风险偏好确定的战略性资产配置、短期动态资产配置以及保底资产配置等多个层次。配置方法和框架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即首先确定在股票BETA、信用BETA和利率等方面的风险敞口,然后根据地域性、各细分风险因子、投资约束等进行具体细化和调整。
为运用上述资产配置方法和模型,需要大量金融科技手段的支持。例如,对于基础资产,需分析历史表现和变化规律,识别风险因子,建立估值模型,而这些都需要金融科技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运用金融科技对客户进行“画像”、分析客户行为、提升客户购买的体验等。
李洁怡:未来财富管理服务必须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顺势而为。
一是要利用大数据分析,强化财富管理客户的需求管理,实现精准营销。
二是要利用云计算技术,着力加快财富管理服务创新,提高财富管理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就财富管理服务而言,云技术的广泛应用,能精准模拟和预测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推动服务工具与产品及营销服务的创新,在一致性、可靠性、互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客户体验,为特色化风险定价方式条件下的网络投融资服务奠定基础。
三是要利用区块链技术,调整和优化资本配置结构,提高财富管理效率与效益。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有效解决“中介交易”模式下存在的效率瓶颈、交易时滞、操作风险和因欺诈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对于未来的财富管理服务,必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四是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顾,增强客户体验和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无论是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还是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抑或是超级人工智能,都可以在财富管理服务领域得到应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投顾的方式,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实现其财富在全球有效配置,并能够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在有效满足监管规则的条件下,为客户提供专业、及时、高效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五是要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强化对财富管理服务风险的防控。现代信息技术在给现代金融服务带来诸多利好的深刻变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对此,必须建立对金融技术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内部对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稽查,加强内部人员的行为监管,将金融技术创新与应用中的风险管控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前瞻性监管,让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完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外汇”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进行营利性使用。非营利性转载或引用,应注明“来源:中国外汇”。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